搜索
 

我们为什么需要“工匠精神”

2020年11月25日 10阅读 来源:湖南日报 2016年04月01日 星期五

编者按

工匠精神不是舶来品。诗经中的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已让人想见治之已精,而益求其精也的深厚渊源。《天工开物》则堪称凝聚中国古代科技文明的工匠宝典,甚至对西方工业革命产生过重要影响。但为什么今天我们说起工匠精神时,第一反应却是日本制造、德国制造?什么是真正的工匠?今天我们为什么需要工匠精神?怎样才能培养出工匠精神?当人人言必谈工匠之时,不妨追根寻底多问几个为什么。

35日,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工匠精神正成为智造中国新时代的品质追求,它关乎一个国家的工业文明。其实每一个人面对自我和世界,都需要那么一点儿工匠精神。也许每个人的工匠精神答案不一样,惟愿你的所读、所思、所行,都能照见一种格物致知、其心诚意的生命哲学和人生信念,相信每一份待物遇人的专注与真诚,回馈的都是内在生命的充实与幸福。

故事

一流的匠人,人品比技术更重要

秋山利辉

只要反复练习,任何人都能掌握一门技术,但心性却无法通过这种方法提升。我之所以对似乎已过时的学徒制情有独钟,就是因为如此。我认为,只有经过集体生活,才能培养替人着想、关心他人的心,以及感恩的情感。其中,最重要的是孝心,不孝顺的人也不能成为一流匠人。

直到昭和初期的时候,日本的大家庭还很普遍,和祖父母一起生活是理所当然的,兄弟姐妹也很多,一个屋檐下住十几口是很常见的事。尊敬长辈、遵守规矩、照顾手足、维护和睦关系、遇到困难时互相帮助……这些教养在家庭中自然形成,因为如果只顾自己,就无法在人数众多的家庭里生活下去。在这样的家庭里,教导礼仪是奶奶的工作。从筷子的举起、放下,到与人寒暄、回话的方法等,过去即使是很小的孩子,在人前的行为举止也都很大方得体。

然而,经过战后经济高速成长之后,日本开始步入小家庭时代。孩子变少的现代家庭,虽然有了隐私,但由于父母没有接受良好的教养熏陶,当然也不可能给孩子充分的教养或家庭教育。此外,双职家庭变多了,没有人好好纠正孩子的偏差和任性行为。

没有经历过集体生活的人,不会关心别人,也不会为他人付出。所以,一旦长大进入社会,很多人就成为别人的困扰。

在中学毕业后,我因为偶然的机会,经历了当时已将灭亡的学徒制。在五年集体生活中,我学到的不只是家具制作技术,还有作为工匠应有的行为举止。我之所以能有今天这样的成就,都是托学徒制的福。

我自认为不是个聪明伶俐的人,在小学和中学时,因为我姓秋山,点名总是第一个被点到。无论是国语课还是英语课,最先被老师叫起来的总是我。但那时我还不识字,只能默不作声,于是老师就让我一直站着。又因为我家境贫穷,买不起纸笔,直到初中二年级,我才学会用汉字写自己的姓名。

功课不好,那么总该有其他方面的长处吧?比方说,跑得快,或者擅长音乐之类的?可惜的是,我中学毕业的时候,连跳箱都没有跳过去,长跑也比别人整整慢了一圈。此外,我也不会画画,还笨嘴拙舌,这样的我在十六岁时,竟然有机会能到大阪的木工厂上班,所以我尊敬师傅的一切,对师傅说的话言听计从。

掌握一门专业技术,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我和师傅住在一起,24小时朝夕相处、一起吃饭睡觉,他的一举一动我都看在眼里。在如此奋力的学习期间,我就像吸水海绵一样,一点一点地吸收技术,本领也逐步提高。

这样的环境,不是自己想要就能够遇上的,为此,我唯有感谢把我送上这条学艺道路的父母和周围的亲朋们。

(摘自《匠人精神——一流人才育成的30条法则》)

溯源与对照

《天工开物》:

1637年,一位中国穷教师的旁门左道

1637年,明崇祯十年,《天工开物》付梓刊行。作者是江西人宋应星,一位郁郁不得志的教师。他穷,靠一位朋友的友情赞助才印出了这本书。书刊发后也没有太多人搭理,连他自己也在前言中自嘲地说:追求功名的文士,可以把书丢在桌子上,因为它和求取功名,一毛钱关系也没有。

这句话里有牢骚,也有睨视传统、不随波流的小傲气。在时人看来,18卷的《天工开物》记录的不过是些雕虫小技,走的是旁门左道。此书数百年来寂寂无名,直到民国初年,才有国人在日本发现《天工开物》的重印本,并把它带回国内。好在时光是公正的法官,今天宋应星被称为中国的狄德罗,《天工开物》则成了世界百科全书之祖。因为它,我们才得窥全世界都高山仰止的古代中国制造那些幕后操作的秘密:书中记载了明朝中叶以前中国古代的各项技术,并附有121幅插图,描绘了130多项生产技术和工具的名称、形状、工序。丰富之外,是难得的精准:有的插图注明工艺关键,具体描述生产中各种实际数据,重量准确到钱,长度准确到寸。

与刊发后在本国遇冷不同,在欧洲和日本,《天工开物》是一本很宝贝的书。17世纪末,《天工开物》传到了日本,成为日本生产技术的基础图书,并兴起了开物之学风潮。至今日本幸存的《天工开物》古籍版本比中国还多。两百年后的1837年,法国汉学家儒莲把《天工开物·乃服》的蚕桑部分,加上《授时通考》的蚕桑篇,译成了法文。著名生物学家达尔文读后称之为权威著作,他还把中国古代养蚕技术措施作为论证人工选择和人工变异的例证之一。

据不完全统计,《天工开物》一书已在全世界发行了16个版本。

《工开万物》:

2015年,一位德国女汉学家的提醒

宋应星写《天工开物》是对当时皇帝任用机会主义者的回应——没有真才实学的人获得了声誉和高职位,但有真本事,像他这样有才华的人反而被冷落。

300多年后,有位名叫薛凤的德国女汉学家在她的一本图书中,如此猜想。

薛凤因为喜欢研究中国皇帝的丝绸衣服,而与中国科技史结缘。她写的这本书名叫《工开万物》,2015年在中国出版。很显然,书名就是向《天工开物》致敬。天工开物,随物赋形。这位德国女人不仅读懂了宋应星的内心世界,更发现了古代中国制造背后的神韵独具:因为他不是简单地记录工艺过程,而是在这些工艺和技术的实施中看到其普遍性原则,那也是一种宇宙秩序。

颇有意味的是,也是在1637年,在地球的另一侧,法国人笛卡儿匿名出版了《科学中正确运用理性和追求真理的方法论》。这本书被认为是近代哲学的宣言书,树立起理性主义认识论的大旗。由此,西方逐渐走上以科学实践为基础的产业技术革命,写下了世界近代科技革命的光辉篇章,成就了今天的西方世界。《天工开物》所代表的中国技术与工艺知识,曾推进和影响了西方工业革命时代的技术发展。但在它的本土,它们贴着不入流的标签,时光也似乎停滞在农耕的田园深处,未能开出工业革命的艳丽花朵。今天,它沉淀与凝聚的真正富有生命力的部分,还未被完全激活。

当日本制造、德国制造几乎已成为工匠精神的代名词,德国人薛凤对《天工开物》和宋应星的再解读,或许也是在提醒我们重温历史并反思:什么才是真正现代意义上的中国工匠精神?(宁君)

他山之石

没有一流的心性,

就没有一流的技术

谭山山

秋山利辉是近期在中国人气最高的日本匠人。他27岁创办秋山木工,这一生中做过的最受推崇、同时也备受质疑的事,便是在自己公司附属的秋山学校推行严苛的学徒制度:

被录取的学徒不许用手机;除了8月盂兰盆节和正月共10天假期,不准见家人;禁止谈恋爱;禁止挑食(因为挑食的人往往会挑人、挑工作);禁止接受父母寄来的生活费及零花钱(用自己辛苦挣得的薪水去买被视为木匠生命的工具才会感动)等等。

秋山的匠人哲学是:有一流的心性,必有一流的技术。如果有了这种人性的东西,就会进入高峰,如果只是技能上突破,是没有神明帮助的,因为没有德行,就会有局限。所以说,真正顶尖的人、大师级的人,都是在前面。他甚至会引用王家卫电影《一代宗师》里的一句话来说明:见自我,然后见天地,最后见众生。

描述职人精神也一向是日本文艺作品热衷的题材。以当红女作家三浦紫苑为例,她的数部作品都体现了既执着又专注的职人精神:《编舟记》中,马缔光也和同事们沉下心来,用二十年时间编一部字典;在《多田便利屋》中,即便是看起来废废的多田,也有着作为便利屋老板的职业精神——哪怕客户委托他记录一天内公交车到站的班次,他也一丝不苟做好,还顺带帮别人把院子扫干净。他们的工作,看上去既琐碎又乏味,却正是日本文化所推崇的。

正是这种职人精神,赋予了日本制造某种神圣的光环。德国制造获得世界性声誉也是因为同样的道理。

学者辉格在《沐猿而冠》中写道:在专业价值观上,中国和日本恰好处于两个极端。日本的匠人文化可谓专业价值观的典范,而在士大夫文化中,匠人是个贬义词。在日本,即便是一些不入流的行业,照样可以做得兢兢业业、一丝不苟;而在中国,即便那些戴着专家头衔、被认为很体面的行当,也普遍缺乏专业精神。他进一步分析,认为造成这种反差的最明显原因,在于社会流动性的不同:

古代日本贵族实力强大,等级森严,奈良时代虽一度模仿唐朝推行科举,但影响很小并很快荒废,百年内所取进士只有数十人。没有科举系统或周期性王朝更替所创造的流动性,各阶层只能安于由出身所给定的职业身份,长此以往,各阶层和各行业便形成自己的传统和价值体系,个人在其中追求完善和提升。

匠人精神的一个要点是,少问‘why’多问‘how’,在追问链条上别走太远,及早接受某些使命为自己分内之事并努力将它做好,不花太多功夫去回答一连串追问以构建一套哲学说辞来合理化自己所遵循的道路。奉行这样一种生活和工作态度的民族,比较容易在上层价值取向被完全替换之后,迅速为自己重新找到分内使命,并以同样的专业精神去加以执行,在工作中获得某种神圣感、满足感。这就是日本职人文化兴盛的历史原因。

20世纪50年代,日本迅速从二战后的一片死气中复活,并开始缔造日本制造的美名,便是职人文化背景发挥了作用。

1988年,美国学者理查德·桑内特和太太受邀访问解体前夕的苏联。他们得到了参观莫斯科郊区的机会,桑内特发现,这些住宅小区的设计不错,但政府一直无法命令工人高质量地完成任务。桑内特问起这些建筑为何如此破败,导游回答:人们——总体而言——并不在乎,他们失去了责任心。

但桑内特发现,就在苏联江河日下的那几十年里,同样实行计划经济的日本却蒸蒸日上。在过去半个世纪以来,日本人展现出了在生产中创新的能力,让该国从二战后一片死气中复活过来。比如说在20世纪50年代,日本人大规模地生产廉价而简单的商品;到了20世纪70年代,他们已经制造出价廉物美的汽车、收音机和录音机,还有能派上特殊用途的精钢和铝材。

桑内特说,严格按照高标准工作,在这些年为日本人提供了一种相互尊重和自我尊重的感觉”——日本的汽车产业就在那些年里崛起,其中包括以匠人精神著称的马自达。在马自达的设计环节,有大量手工制作的加入。他们认为,只有实体的设计模型,才能展现出不同角度的光影变化,这是平面或电脑设计不能展示的。

(选摘自微信公众号日本物语

延伸阅读

《我是匠人》

郑又铉东方出版社

讲述了韩国企业家郑又铉创业建立Mr.Pizza直至事业顶峰的全过程。全书融入了真诚战胜一切的信念,郑又铉宣告我希望自己是一个匠人。我非常喜欢匠人这个词,在我看来,匠人就像是荣誉勋章。

《摩托车修理店的

未来工作哲学》

马修·克劳福德浙江人民出版社

作者是美国一位拥有哲学博士学位的摩托车修理工。书中推崇的工匠精神,颠覆了鄙视体力劳动者的传统教育价值观,以一个新的视角重新探索和思考人类生活与工作的意义,让人们见识到手工行业与工匠精神的荣耀回归,也揭示了一种更丰富、更充实的生活方式。

《工匠精神》

亚克力·福奇浙江人民出版社

作者从美国的第一位工匠富兰克林开始,讲述了工匠精神在美国如何从萌芽走向爱迪生时代的高峰,如何随着工业的发展陷入低谷,又如何凭借新一代工匠得到复兴的历史。工匠精神如同一台不知休止的发动机,引领着美国成为创新者的国度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