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开创女子教育的传奇校长
惊世骇俗办女校
朱剑凡先生,长沙市周南中学的创始人和首任校长。他是朱元璋二十七世孙,明末祖上因避难改姓周,辛亥革命后,重修族谱,恢复朱姓。朱剑凡从小热爱读书,读得最多的,是乡贤王船山、魏源、谭嗣同等人的作品,湖湘文化中经世致用的理念和人文情怀,激荡着他的心灵。
1904年,朱剑凡从日本学成回到长沙。他决心用自己的生命去实践并实现更高的人生境界和意义。1905年5月1日,朱剑凡以一个惊世骇俗的举动开创了中国教育界的传奇。他冒天下之大不韪,在湖南首开女子教育,正式创办“周氏家塾”。这一天,正是他22岁生日。从后来所产生的历史影响看,周氏家塾的诞生,无疑加速了中国这块古老而坚硬的冻土的裂变。
男教师上课“垂帘授课”
虽说挂了学校招牌,却要应付官府督查。朱剑凡要求学生随时备一套《四书五经》来遮盖新学课本,以应对督学检查。不久,流言四起,一些守旧士绅恶意攻击朱剑凡,说“男女混杂非礼”、“周家花园是大观园” “周家纯(朱剑凡原名)就是贾宝玉”等。朱剑凡意志坚定,他从慈禧太后“垂帘听政”受到启发,每逢男教师上课,便于讲台前悬一竹帘。于是,学生听课“只闻其声,未见其人”。想来,“垂帘授课”该是中国教育界最独特的风景,细细品来,却让人笑中带泪。
毁家兴学办周南
1907年,清政府取消女学禁令,朱剑凡将周氏家塾正式改名为周南女学堂,设师范、中学、小学及幼稚园。周南女学堂在社会上的影响快速扩展,湖南、广西、湖北、江西等省的女子纷纷慕名而来,芬芳桃李,集聚于此。周南女学堂面临经费难题。朱剑凡把周家花园的另一部分也捐给学校,变卖田地、果园、茶林,所得资金全部用来扩建校舍,添置教学仪器。妻子魏湘若毅然将价值千金的嫁妆献出。这是真正意义上的毁家兴学!但他无怨无悔。
始终和学生站在一起的革命家
朱剑凡以教育家名世。他也是一位杰出的革命家。他当初毁家兴学,致力于女子教育,本就是为了“救亡图存”。所以,周南学子求学而必须爱国,非爱国无以求学,学而为国,为国而学。每当革命的浪潮风起云涌时,朱剑凡都带领学生走出校门,投身革命。1911年风云全国的“护路风潮”运动中如此,1919年长沙各校举行的“五七”国耻纪念大会,驱逐张敬尧的运动都是如此。朱剑凡始终成为学生们坚强有力的精神支柱,经常鼓励学生:“你们冲上去,我们老师作后盾”。
周南培育了大批革命人才,如杨开慧,向警予,蔡畅,帅孟奇,丁玲,劳君展,钟期荣,唐光后及朱镕基总理夫人劳安等等。他的八个子女中有六个是共产党人,他的长儿媳也是共产党人,次女婿肖劲光和满女婿王稼祥更是著名的共产党人。
1932年夏,朱剑凡先生因胃癌逝世。1953年,经中央批准,朱剑凡的遗骸移葬八宝山,徐特立亲撰墓碑,张唯一撰墓铭。墓铭曰:“树植女校,擎公之业;拥护革命,竟公之节。全公业者有夫人之懿德,成公志者已寄期望之嗣哲。物化歇墟,魂绕新国,公之精神其不灭。”
2 用生命去爱教育的女体育老师
校长用加急电报将她召回周南
“我的一生是一首爱的交响曲,我爱,我被爱!”这是周南中学陈嘉钧老师用一生来实践的格言。几乎占据她全部生命的就是对教育、对学生的爱。
19岁那年,陈嘉钧牢记着在周南上中学时语文老师的教诲:“国人‘东亚病夫’的耻辱在我们这一代,一定要洗刷掉。要强国强身,妇女健康是根本。我希望,你们当中能有一些人去从事体育工作。”带着对体育教育的憧憬,她到重庆从事体育教学。然而不久一份“母病危速归”的加急电报将她从重庆召回到了长沙的周南。原来,当时周南中学急需体育老师,时任校长李士元想到了以优异成绩毕业于上海两江体校的周南学生陈嘉钧。思考再三,陈嘉钧终于接下了这个重担,从此她的一生深深地打上了周南的烙印。
周南“泰安球王”
美誉的由来
1938年夏天,日军再次轰炸长沙,周南女校迁移至安化蓝田。异地办学,条件十分艰苦,体育设施更简陋不堪,但这似乎丝毫没有影响陈嘉钧的体育教学。在陈老师的带领下,周南全校师生亲自动手,就地取材,建成了较齐全的运动场,有排球场7处,篮球场5处,网球场3处,50公尺、100公尺跑道各一处,单双杠各2个。操场、球场、跑道,无一不是陈老师带着大家一锄头一锄头挖出来的。
女子要自立自强,就要有强健的体魄,这是周南女校创始之初的宗旨,也是陈嘉钧老师用行动铸就的真理。体育活动开展得比战前还好。据不完全统计,自1940至1945年间,周南共参加了7次较大的赛事,包括3届省运动会,均获佳绩。按照陈嘉钧老师的训练计划,1948年以前周南中学在省级、国家级运动会上,获得过女排、女篮冠军各5次,“泰安球王”的美誉就这样流传开来。
她的骨灰埋在周南校园里
陈嘉钧老师是严师,也是慈母。重视体育教学,更关心学生生活。初到蓝田,卫生条件极差,许多女生身上都长起了疥疮,陈老师上山披荆斩棘寻找草药,一次次给学生们煎服,直至她们痊愈。遇到困难学生,陈老师就给她们学费、伙食费、回家的盘缠;不能回家的学生就接到自己家里过年。虽不是母亲,却胜似母亲。陈嘉钧老师从教几十年,以校为家,终身未娶,并无子嗣,一代又一代的学生亲切地唤她“姑母”!
1979年,陈嘉钧再次回到周南校园,她召集商议恢复周南校友会,联络筹集了“朱剑凡奖学金”“黄德荣奖学金”等奖学金14笔,组建各地校友会15个,联络组织雕塑朱剑凡像,重修思源亭……她就像一位园丁,将自己生命中的一分一秒都用来灌溉周南的一草一木,直至生命结束。
陈嘉钧老师去世后,她的骨灰被埋在周南的校园里,朱剑凡校长的纪念碑下,她的灵魂化作一缕馨香,永远飘散在周南的校园里,守护着周南。
3 续写周南教育神话的学生
周南的优秀学子
周南中学在创校之初,就强调启迪学生的觉醒,培养学生的自治能力,鼓励学生立志追求妇女解放,因此成为湖南乃至中国女子教育的重要基地之一,为社会各领域培养了大量有用之材。在这缤纷群英之中,有一位是2007年度感动中国人物——钟期荣。她呕心沥血,毁家办学的传奇经历,为世人称道,让人仿佛看到了当年朱剑凡老先生毁家办学的身影,看到了“周南”精神在祖国的热土上生生不息……
钟期荣女士1920年出生于湖南长沙,早年在周南女校求学。1939年,她考入武汉大学法律系,1943年以优秀成绩毕业,是当时该系唯一的女学生。1944年,她参加高等司法官考试,被录取成为当时中国第二名女法官。1949年,她辞职去法国读书,获得巴黎大学法学博士学位。1955年,她与当大律师的丈夫胡鸿烈定居香港,从事大专教育,先后在香港多所大学任讲师,在香港教育界声誉卓然。她努力开拓香港社会工作教育事业,培养了香港第一批从事社会福利工作的青年。为减少香港青少年犯罪做了大量工作。
像老校长那样毁家办学
1971年,51岁的钟期荣辞去了教职,考虑到当时本港只有两所大学(香港大学及中文大学),大专学额短缺,中学生缺乏出路,决定办大专学校树仁学院。她曾说,“要以愚公移山的精神,负起复兴中国文化之重任,推行仁者教授,己立立人,己达达人,培养出仁人君子,故创立树仁学院”。在她的坚守下,学校渡过了一次次难关,为香港新型教育树立了风范。
为了这个学校,钟期荣夫妇奉上了他们毕生的积蓄。为了建立学院大楼,他们卖掉在跑马地的小洋房,花了7年才建成新校舍。为了建成学校图书馆大楼,他们变卖湾仔峡道的校舍筹募亿元资金。2002年为了兴建学生宿舍和文康大楼,已是迟暮之年的胡鸿烈,更不惜回律师楼工作,出入法庭打官司,为大楼挣工程费。在别的老人为自己的后半生大储钱财的时候,他们却还为了学校的发展,省吃俭用,散尽家财,四处筹钱。
感动中国:“赤手空拳兴办教育的创业者”
1985年以来,树仁学院与中国国内数所大学联合办学,成为国家教委批准颁授学士学位的第一所境外大学。现在,该校已发展成拥有文、商、社会科学等3个学院和中文、法商、社会等13个系,200多教职员工及3000多名在校学生的初具规模的大专学院。钟期荣夫妇毁家兴学创办的这所学校,为香港培养了数以万计的各种专业的人才,也帮助香港学生了解和掌握中华民族优秀传统,增强了民族意识,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2000年钟期荣女士荣获特区政府颁发的金紫荆星章,以表扬她对教育工作的贡献。2007年她和丈夫胡鸿烈一同被评为感动中国年度人物。连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都曾盛赞她“是一位凭着一颗炽热的中国心,赤手空拳兴办教育的创业者”。2014年3月2日,钟期荣女士因病去世,享年94岁。“本可锦衣玉食,却偏偏散尽家产,一生奔波。为了学生,甘为骆驼。与人有益,牛马也做。”这段“感动中国人物”的颁奖词,既是她一生的真实写照,更是她传承母校周南精神的光辉写照。
(文/周小友 邓赛红 向羚翔 李莹)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