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初,“湘商”这个名字首次出现在中国商帮名录中,令传统商帮无不感到惊讶和诧异;2009年11月,“湘商”以第九位之尊首次跻身中国新十大商帮行列,再次引起世人瞩目……
那么在影响中国历史进程的“湘军”、“湘政”时代有没有湘商?他们的足迹在哪里?为彻底解密湘商的发展历史,本报《湘商时代》周刊组织记者穿越时空的隧道,到省内外探寻湘商的辉煌足迹,推出《湘商寻源》系列纪实报道,以飨读者。
本期隆重推出《湘商寻源》之三:
本刊记者 谢作钦 刘婷婷 钟丽纯
湘潭,古称潭州,位于湖南中部,湘江中游,与长沙、株洲成“品”字状,构成湖南省政治、经济、文化最发达的“金三角”地区。这里人杰地灵、物华天宝,是一代伟人毛泽东、著名军事家彭德怀、黄公略、陈赓、谭政的故乡,也是世界文化名人齐白石的故乡,它是湖湘学派及湘军的发源地,更是红色革命的圣地。然而,鲜有人知的是,湘潭曾是我国古代商业文明的重要指向标之一,是当时全国著名的“米市”和“药都”,成为湖南最大的商业与经济中心,被史学家称为“中国内地商埠之巨者”,素有“金湘潭”之美誉。
天下“药都”
“药不到湘潭不灵”的商业神话
9月中旬,本刊记者一行在湘潭市文物局工作人员指引下,来到昔日繁华热闹古潭州的商业娱乐中心——窑湾街。过去的青楼酒肆、茶馆客栈、急管繁弦皆已不见踪迹,只有残存的商铺旧址和几所会馆还零星地矗立在街道的两旁。湘真一药號,这家民国时期有名的药头就掩隐在残旧的院落中,门楣上的字迹剥落,漆色黯淡,似乎向记者诉说着往昔的辉煌。
事实上,以米、药等商品的转运贸易为基础的湘潭,明清时期十分繁盛,为“工商十万,商贾云集”的商埠港口。其时,位居“地理中枢”的湘潭担当了承东接西、疏南通北的历史使命,开创了300年天下“药都”的辉煌。至乾隆四年,湘潭药材的销售十分畅旺,领有官帖的药材行已满10家,经营药材的字号更多达百余家,从业者已达400余人。全国各省市以及东南亚印尼、安南、暹罗、缅甸、印度等国的进口药材,纷纷汇入湘潭,“各行省药商莫不辐辏湘潭,各取所需”,一时有“药不到湘潭不齐,药不到湘潭不灵”之说,湘潭天下“药都”的江湖地位得以牢固奠立。至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药材购销银两“岁可达八百万”,药业成为湘潭的重要经济支柱。
北五省会馆
上演湘商“清明上河图”
明代中叶以后,在“米市”、“药都”的拉动下,湘潭商贸迅速崛起,万商云集,他们“各擅一业,吉安商人擅钱庄,山西商人擅汇票,临江商人擅药材,北五省商人经营裘褐、汾酒、葵扇、槟榔,均以湘潭为一大销场,每岁输出银不下三百万”。伴随着各地商贾的不绝如缕,湘潭建有全国各地会馆50多家。
湘潭市文物局局长、市博物馆馆长肖迪民告诉记者,现在热闹的平政街上,历史悠久的古建筑“关圣殿”曾是山西、山东、陕西、河南、甘肃北方五省商旅在湘潭的商会馆,是南北商人议事、交易、活动的重要场所。1956年,湖南省人民委员会定关圣殿为首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次年部分修整。“文革”期间,关圣殿遭到破坏。1983年省人民政府重申其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开始了较大规模的修复,重建了钟鼓楼、牌楼等。牌楼正门楷书“关圣殿”,两侧门分别楷书“河岳”、“日星”二字,牌楼上浮雕有“二龙戏珠”、“童子望月”和“刘海戏金蟾”等人物故事。
位于湘潭市自力街的鲁班殿,始建于明代。1912年被焚,1915年由泥木工人集资重修。1926年,湘潭成立泥木工会,此地为会址。后来开办公输小学,专门招收泥木工人子弟入学。记者在鲁班殿看到,现在这里保存比较完整的是殿门上“湘潭古城全景图”泥塑。此图分三个部分,右部为文昌阁至小东门图景,原文昌阁的全貌清晰可见;中部为古城城内至窑湾图景,蜿蜒的城墙和观湘、文星诸城门以及城墙上的城楼、垛口,都一目了然。城墙外是半边街的吊楼,依次往前是大埠桥的石拱、万寿宫的高墙、关圣殿的飞檐、石嘴垴的石壁以及唐兴寺、唐兴桥、窑湾等,凡三街六巷,雨湖垂柳,均形貌逼真;左部为杨梅洲图景,市街房屋,别具风格。在这些景物下面,是浩荡的湘江,江面百舸争流,江岸码头码历历在目。这图实为研究湘潭古城发展的重要资料,也为游人寻古访幽增添了情趣。
记者从中可以窥见当时湘潭古城官衙至窑湾的盛景,反映出当时辉煌的商业成就和盛极一时的湘商文化,该泥塑被誉为湘潭的“清明上河图”。据湘潭市政协文史专家介绍,90多年前,湘潭商人梁焕奎在长沙创办华昌公司,鼎盛时期年上缴税收超过湖南省款税总额的三分之一,被誉为“民族矿业先驱”,闻名全国,梁焕奎也被推崇为湖南历史上最具实力的商人。
造船业
昔日水运将重振雄风
湘潭水运的发达是当时“药都”繁盛的重要支柱。其时,湘江窑湾码头“帆樯蚁集连二十里,廛市日增蔚为都市”,一派繁荣气象。而这又与湘潭杨梅洲1700余年兴旺的造船史密不可分。
据史料记载,晋朝陶侃驻兵石嘴垴时,就曾在杨梅洲造兵船。南宋时期始造商船,借助湘江便利的水运,湘潭货物可以通过自造的商船东到江浙、西到云贵、南达两广。直到民国期间,这里还一直是南方主要的木材和药材集散地。附近的老人告诉我们,曾国藩也曾在此操练过湘军水师,并于咸丰四年,与太平军数万水陆部队展开了一场生死决战,最终获胜,湘军由此走出湖南,名震中外。
经过岁月的洗礼,老船厂旧址已经淹没在杨梅洲底,原来国有的造船厂也早已改制成了私营企业。现厂主告诉我们,杨梅洲上的造船业虽然发生了变化,但其悠久的造船史,已给当地的造船业积淀了非常深厚的技术,随着国际经济条件的逐渐好转,水运将在此重振雄风。
昔日的湘潭就像一本中国商业文化的百科全书,带你畅游在湘商的文化殿堂;现在的湘潭更像一个充满活力的年轻人,凭借先进装备、新能源、电子信息、汽车及零部件和食品产业等六大重点新兴产业集群正迎接世界新的挑战!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