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报记者 陈胜年 王珊
【人物档案】
谭兆元,中国烹饪大师、湘菜大师。现与珠江桥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合作,成立了珠江桥烹饪交流中心、谭兆元湘菜工作室,并担任多家餐饮企业顾问。
他是广东中山人,却因人生际遇扎根湖南;他最初从事的是汽车经营,却因热爱转行湘菜;他是业内第一个导演“铁板”湘菜的人、第一个成立自己的“湘菜工作室”的人、第一个用物理和化学语言解读湘菜的人,但他却称自己为“学生”,“对湘菜只是一知半解”。
这就是谭兆元,一个有个性却低调的大师。
接触过不少湘菜大师,但听人说起谭兆元和他的“湘菜工作室”,还是心中一动。
在烹饪界,不爱出风头、潜心研究湘菜的不是太多,谭兆元应该算一个;为湘菜成立个人工作室的很少,谭兆元恐怕独此一家。
谭大师是个有个性的人。在湘菜铁板新模式火爆三湘时,他抽身出来探索湘菜创新的新领域:当别人满足于靠手艺的模仿做好湘菜时,他却“较真”烹饪背后的科学道理;当别人把鱼翅和剁椒混合起来作为创新菜时,他始终坚持用传统技艺开展有思想、有主题的创新。
如今,他的湘菜工作室又在研究些什么“新奇玩意”?对湘菜近年来的发展,谭大师又有什么独到见解?带着几分好奇、几分敬意,我们走进了“谭兆元湘菜工作室”。
“有思想的创新才是真的创新”
【潜台词:湘菜做强,要善于思考、善于研究】
木板小桥、葱翠绿荫、小栋别墅,门口挂着一块烫金的牌匾:“珠江桥烹饪交流中心、谭兆元湘菜工作室。”
推门而入,几排展架,摆放着各种各样的器皿和调味品;两间厨房,分别演绎着中西烹饪文化的精妙。简单,却主旨明确——正如谭兆元本人,实在、干脆,毫不造作。
此次与谭兆元合作的珠江桥公司,是一家立足为世界各国提供“天然、健康、美味”专业解决方案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其生产的“珠江桥”牌调味品覆盖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只要有华人的地方就有其产品。之所以与珠江桥合作,谭兆元坦言,一是看中了珠江桥的品牌和品质,二是自己确实想扎扎实实做些湘菜的创新工作。
“这里是我和同行朋友的交流室、收藏室和实验室。”谭兆元告诉我们。平时,他有什么新想法、新点子,就在这里反复试验。
客厅里方方正正的大理石灶台,是谭兆元的“试验台”之一。灶台上的铁板和吸油烟槽,很容易让人想到前一阵风靡长沙和上海的中式铁板烧。作为中式铁板烧的导演者,谭兆元用创造性的方法,让湘菜在铁板上跳起了热舞。
“铁板烧不是一个新事物,它最早出现在西欧,再传到了日本,然后是台湾、东南亚,但中国人用铁板烧做菜的却不多。究其原因,主要是铁板烧难以达到中国烹饪对技法和成菜效果的要求。”谭兆元告诉我们。
从技法来看,铁板烧只有一种导热方式,就是传导式,即火源中心热,周边冷;而中国烹饪的技法多样,其中蒸是以水为导体,对流式传热;把锅提起来悬空炒,受热均匀,是辐射式传热……不打破铁板传热方式的单一性,就做不成真正的中国菜!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谭兆元通过一年多的实验,创造出锡纸包菜、架空热菜等多种方式,成功嫁接了中国烹饪中的蒸、炒等多种技法。
中国菜讲究色、香、味俱全,炒菜要求“亮油刨汁”。但在铁板上炒菜,如果用传统的方式勾芡就会粘板,造成一种“不清洁”的视觉感受。
在这个问题上,谭兆元采用天然食材进行适当的糊化,秘制出一种不粘板、高粘度的酱汁。炒菜时只要在起菜前 “哗”地加入酱汁,炒出来的菜极具透视美感,表味浓郁而不失本味,在美味可口的同时“秀色可餐”。
“做菜没有什么巧,热爱就是最好的老师。”谭兆元感叹:“当你真正热爱它,你才会沉下心去钻研,才会去想事。”
作为一个“半路出道”的大师,谭兆元卖过汽车、开过公司、做过建筑材料。1991年,他开了家“兆元大酒店”,从此与湘菜结缘。他喜欢自己细细摸摸地调味,好像摆弄一件舌尖上的艺术品。通过不断的尝试和摸索,他创造出不少富有生命力的新湘菜,引领着新派湘菜的潮流:
金壳富贵鸡,是“叫花鸡”的“时尚版”,改变了以往叫花鸡用泥土包裹的不雅,改用荷叶、锡纸、油酥面包裹烹制,既环保又有时代特色;玉白菜,用先进的探索性方法,使叶绿素不挥发、水细胞不破裂,达到断生、入味的效果,在叶类蔬菜制作上有突破性提高;春江焖鸭,采用甘蔗、胡萝卜、芦根等作为配料,卵石加热,虽然是十几年前的名菜,至今仍让老一辈的“吃货”们念念不忘……
当我们为谭兆元的创新惊呼喝彩时,他话锋一转,谈起了自己对湘菜创新的理解:“创新是湘菜发展的动力,也是做强湘菜的必由之路。”“创新一靠传承,二靠感悟。不管是技法还是调味,都必须遵循一个基本原则。比如调味,平衡是原则、特色突出也是原则。在调味上,我们多使用葱、姜、蒜、丁香、肉桂这些传统香料,这是传承;现在我们把香料分为渗透性香料、散发性香料,渗透性香料余味悠长,散发性香料满足生香,可在不同食材中搭配使用;我们开发出散发性强的草科香料……这些都靠感悟。”
谭兆元说,真正的创新不是简单的组合,有主题、有思想、有前瞻性、有唯一性的才是创新。这席话,有点批判的味道,但带给湘菜的却是建设性的思路。
“不做不清不白的事”
【潜台词:湘菜做大,要普及基本要求、基本标准】
在谭兆元湘菜工作室中,有两排展架,放置着各种各样的调味品:光是酱油就有十多个品种。这些都是珠江桥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产品,也是谭兆元捣鼓的新项目。
“做菜,食材是基础,技法是根本,调味是灵魂。他们的调味品不错,但主要用于出口,我们现在要找到它与湘菜的结合点,开发适合湘菜的新产品。”谭兆元兴奋地说。
比如一款“鸿运当头”,是剁椒鱼头的升级版。直立摆放的鱼头,用珠江桥蒸鱼豉油和鸡粉调味,再淋上配好的紫苏剁椒汁,香味浓郁,动感十足。在珠江桥用于烹饪交流的菜单中,“腊八鲜鲍刺身”、“老娘叉烧牛腩”等各色菜品均是谭兆元运用珠江桥调味品创作而成,色香味俱全,令人味蕾大开。
了解谭兆元的人知道,他是个有个性的人,不认同的事不认同的人他可以扭头就走。但让人惊讶的是,对珠江桥的调味品他言语中竟有赞许之意:“这个头抽,豉汁味很重,适合湘菜,湘菜的家常味就是以豆豉为主的复合味。”“这个酱油,摇一摇起泡,证明富含氨基酸,市场上摇了不起泡的酱油很多是勾兑的。”……评价客观、没有过多修饰,足见他对珠江桥的产品已做过多番了解。
“我这人有个坏毛病,不做不清不白的事。”谭兆元这样调侃自己。
难怪在谈起烹饪时,他口中总蹦出一些与众不同的词:“对流式导热”、“辐射式导热”、“水细胞”、“叶绿素”、“氨基酸”等等。
用他的话解释:“湘菜创新,如果连烹饪背后的原理都不‘清白’,怎么创新?湘菜推广,如果对湘菜的基本要求都不‘清白’,怎么推广?”
近年来,湘菜发展迅猛,已经从八大菜系中的第七位上升到第三位甚至第二位。但是,湘菜的数量上去了,整体质量还没有上去。很多湘菜馆只是虚有其名,做出来的并不是真正的湘菜,没有体现湘菜的品质。谭兆元认为,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很多厨师对湘菜的认识不清不楚。
“大多数人认为湘菜无辣不成席,加点辣椒就是湘菜,甚至创造出‘剁椒鱼翅’之类的菜大肆推广。鱼翅是柔和的,辣椒是刚性的。做菜讲究柔则配柔,刚则配刚,怎么能配到一起呢?”职业使然,让谭兆元有点激动。
“湘菜的特质不在于辣,而在于成菜效果,在于对原料不同的表现形式。”他给我们举了两个例子:比如很多地方都有辣椒炒肉,湖南人的做法是带油汁,重色重油;同样是豆腐汤,每个地方勾芡方式可能不同,湘菜注重浓淡相宜、有动感。
“推广湘菜,首先要让湘菜的推广者、传播者们了解湘菜的基本准则。”谭兆元建议,整理出一个基本要求、基本技法,最好是编个简单好记的口诀,比如“亮油刨汁为炒菜”、“熟而不烂为烧菜”、“清而不薄做清汤”、“浓而不腻做浓汤”等等。把这些口诀、这些基本要求、基本技法传播出去、推广出去,提高湘菜工作者的基本认识。“只有做湘菜的人都懂湘菜,湘菜才能真正的做大,湘菜的味道才能让世界知道!”
“菜如其人,菜品即人品”
【潜台词:湘菜做久,要培养高素质、能想事的人才】
采访当天,我们有幸与谭大师一起“下馆子”。当服务员端上来一份凉拌养生菜,我们请他点评,谭兆元的“职业病”又犯了——
“这个凉菜,调味不平衡,甜味太冲,盖过了其他味;从配色上看,有黄、绿、紫、红、白,顺色与逆色混乱,无层次感,足见这个菜品的设计者对湘菜的规律认识不深厚,个性随意、不严谨。”
从菜品看出人品?这个说法让我们有些好奇。谭兆元点点头:“人家都说字如其人,其实菜也如其人。现在有些湘菜馆,菜不正宗、无品位、色香味总差那么一点,究其根本,还是人的原因。”
在国人的传统观念中,厨师门槛低,就业容易。“读不进书就去当厨师”,言下之意,做厨师不需要太多知识。
在湖南,迄今为止还没有一所能培养高层次烹饪人才的专业高等烹饪学校,正规的中等烹饪专业学校也屈指可数,而且都面临着资金投入不足、学校规模不大的局面。大多数是停留在速成班水准的技能培训、证书培训等,课程设置基本不成体系,教师授课也习惯于自己的个人经验和感受,学员水平参差不齐。
此外,餐饮企业内部对培训的重视程度不够。除少数大型餐饮连锁企业在做一些基本的提升培训外,很多餐饮企业的内部培训由于师资匮乏,经费短缺而几近于零。在这些企业的管理者看来,厨师流动性大,与其培训,不如“挖人”。
“其实,厨师的素质很重要。”谭兆元认为,川菜之所以广为传播,很大一个原因就是四川有本科的烹饪学历教育,川菜厨师一批批走向世界各地,把川菜的魂也带到了各个角落。
“中国烹饪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问,它涉及食品、物理、化学、几何、美学等多个学科,一生一世学之不尽。我到现在也只是个学生。”曾在首届中国烹饪大师在湘考试中以最佳成绩问鼎榜首、师承湘菜泰斗王墨泉大师、引领新派湘菜潮流的谭兆元这样评价自己。
简单的会炒几个菜,算不上“厨师”,最多只能算“厨工”。唯有真正掌握了湘菜规律,能做事、会想事的厨师,才能推动湘菜发展迈上新高点。
谭兆元给我们举了个例子。湘菜历史悠久,早在汉朝就已经形成菜系,但最鼎盛的时期,却是晚清至民国时期,由名人谭延闿和他的“祖庵家菜”所创造。祖庵家菜以“原材料选取精良、刀工处理精细、烹制技艺精湛、味道调和精准”的美食理念赢得了人们的青睐,谭延闿本人也因此被称为“湘菜鼻祖”。谭延闿爱宴请宾客,他的家厨曹敬臣带领一个“厨师团”天天研究创新菜,对烹饪的知识已经达到了很高的造诣,因此博采众长,推动了官府菜向民间的发展。
“湘菜要做大、做强、做久。必须转变观念,加强厨师培育,打造一支高素质的湘菜厨师队伍。”谭兆元表示,未来的餐饮行业将向科技、营养、健康方向发展,餐饮产品的科学化,是中国餐饮业未来发展的方向。这对餐饮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求有一身好技艺,更要求懂得烹饪背后的知识和原理。
“只有拥有一批懂技艺、懂管理、能创新的餐饮人才,湘菜才有创新、才有发展、才能源远流长。”谭兆元说。
半天的时间很快过去,谭兆元谈得兴起,我们听得入迷。从湘菜创新者的“想事”,到湘菜推广者要“懂事”,再到湘菜的传承者们要提高素质,谭兆元的观点中时刻透露出对“思想”的重视。接下来,谭兆元将与珠江桥合作,做更多“有思想”的探索。
我们期待着,“带着思想做湘菜”能够引领湘菜在新的时代闪耀出更加动人的光辉!
(本版照片由珠江桥烹饪交流中心提供)
【珠江桥品牌简介】
珠江桥始创于1958年,是中国优质调味品生产商和供应商,中国酱油出口领导品牌,为全球100多个国家消费者共同认可,为全球家庭、餐饮加工提供厨房一站式服务,成为连接东西方饮食文化的使者。珠江桥演绎了超过半个世纪的美味传奇!在人类日益关注食品安全健康的今天,珠江桥秉承“天然、健康、美味”的一贯宗旨,拥有符合欧美发达国家食品安全标准的严格品控体系,成为中国调味品行业“绿色、安全、高品质”的引领者。据中国海关统计,珠江桥牌酱油连续多年占中国同类产品出口额的30%以上,稳居全国酱油出口第一。2006年10月9日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节目对商务部“中国品牌万里行”活动进行报道,“珠江桥”与“海尔”和“同仁堂”一起被列为中国自主品牌走向世界的典范。2010年11月珠江桥被中国调味品协会评定为“中国调味品行业最具国际竞争力企业”。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