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村通’是一项德政工程,民心工程,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普遍称赞。”“好事要做好,不留遗憾。”“要重视存在的问题,多措并举,合力解决。”.......8月25日至26日,市二届人大常委会举行第四十一次会议。会议期间,与会人员认真审议了市人民政府关于“村村通”工程建设情况的报告,在充分肯定“村村通”工程成效的同时,大家还对当前我市“村村通”工程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深入剖析,希望市政府进一步加大建管养力度,提升资金保障能力,强化对农村公路的保护,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
一
大家在审议中认为,“十一五”以来,市政府认真贯彻落实省政府的部署和要求,将农村公路“村村通”工程作为重要的民生工程,抢抓政策机遇,认真谋划,精心组织,攻坚克难,圆满完成了池州市“十一五”农村公路“村村通”工程建设任务。“十一五”期间,全市建成农村公路“村村通”工程3090.3公里,总投资8.28亿元。工程实体质量综合评定超过全省平均水平1.7个百分点,连续三年合格率超过了95%以上,实现了将“村村通”工程建成德政工程、民心工程、放心工程的目标。
“为全市广大农村群众提供了方便快捷安全的出行条件,为新农村建设打下了扎实的基础。”对于“村村通”工程的建设成效,与会人员给予了高度肯定。一是“村村通”极大地改善了农村交通状况。目前,全市675个行政村已全部通达水泥(油)路,全市农村公路总里程已达5772公里,比“十五”末净增1294公里。四级公路达4726公里,比“十五”末净增2157公里。二是推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广大农民群众依托便利的交通,大力发展养殖、种植、运输和农产品深加工,一批以“农家乐”为代表的特色旅游业已初步形成,推动了农村由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的转化,新农村建设进程不断加快。
二
“由于‘村村通’工程点多、面广、线长、任务重,加上山区县乡(镇)地理环境特殊,经济尚欠发达,基层配套资金落实的难度较大,‘村村通’工程建设还存在诸多问题亟待解决。”在实事求是肯定成绩的同时,与会人员还客观地指出了存在的问题。
工程标准等级低,通行安全隐患多。从运行的工程实际情况看,“村村通”工程设计等级低,受自然地理因素的影响,少数项目的局部路段难以达到4.5米的宽度,路面偏窄。路肩培护尚未到位,不少路段没有设置错车道,致使通行不畅,会车困难,特别是遇到暴雨山洪,极易造成路面毁损,给农民出行和交通安全留下隐患。与此同时,随着大规模的高速、铁路、小城镇、工业园区、农业开发等项目建设,交通运输量大幅增长,农村公路被当作运输通道和施工便道占用,超限超载屡限不止,毁路现象不断发生,使农村公路管养的难度不断加大。
工程建设监管力量薄弱,部分工程项目的质量受到影响。我市“村村通”工程建设项目1072个,总里程超过3000公里,“点多、线长、面广”,监管难度较大。多个项目集中开工时监管严重不足,关键工序工艺难以监管到位。
工程投资配套渠道多,部分项目存在欠账。“村村通”工程除国家和省按每公里12.5万元补助外,不足部分由地方自行配套解决,由于乡镇财力不足,村级经济相对薄弱,加上施工原材料不断上涨,建设成本逐步加大,因而工程建设尚有一定的欠账。
三
“好事要做好,不能留下遗憾。”与会同志在审议时指出,“‘村村通’工程是一项利国利民的‘民心工程’,它对促进地区经济发展、新农村建设,特别是农民致富,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今后要认真总结经验,及时有效解决存在的问题,切实将好事办好办实。”
“村村通”工程配套管理应及时到位。各县区政府要按照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体制改革方案标准兑现日常养护资金,确保乡村公路的管养机制正常运转,同时组织专门力量,清算核实乡镇和行政村因建设“村村通”而形成的债务,创造条件积极清偿。
完善“村村通”各项配套工程建设,整合现有道路资源。要加大农村公路的建管养工作力度,投入一定的人力、物力、财力,做好“村村通”部分项目附属设施的完善达标工作和重大病害路段的修复。积极谋划解决“断头路”问题,从而整体上提高“村村通”工程的通畅能力和通达深度。同时要按照设计的路面宽度要求,及时做好路肩培护,使之达到规定的4.5米的通行标准,在主要路段设置会车道、路障、标识等,以减少通行安全隐患。
积极探索建立农村公路管理体制机制,进一步做好农村道路的管护工作。一方面尽快建立农村道路损坏利益补偿机制,保障农村公路完好畅通和安全使用,真正把“村村通”工程建设好、养护好,发挥应有的效益。另一方面各地要采取有力措施,从解决机构不全、机制不活、人员不足、经费匮乏等问题入手,不断强化农村公路的路政管理职责,以适应大幅增长的农村公路管理保护工作的需求。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