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持实践创新、理论创新,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取得了新的重大成就。十八届五中全会强调,实现“十三五”时期发展目标,破解发展难题,厚植发展优势,必须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这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一场深刻变革。
今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亲临安徽考察工作时指出,安徽推动绿色发展、低碳发展有基础,推动深化改革、内陆开放有闯劲,实施创新驱动、产业升级有优势,只要以钉钉子精神干,再接再厉、不骄不躁、奋力拼搏,在中部崛起中前景可期。希望安徽进一步解放思想、真抓实干、开拓创新,在中部崛起中闯出新路、创造美好前景。
5月19日,省委书记王学军在池州调研指导“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时强调,池州要对标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安徽重要讲话和省委要求,确立新的目标,调动各方力量,打出特色品牌,努力把池州建设成为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有机统一的排头兵。
池州最大的优势和特色是生态环境,但池州建市较晚,经济基础薄弱也是现实情况,在跨越发展的征途中,如何实现弯道超车和科学发展,将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竞争优势,市委、市政府按照中央要求和省委指示精神,找出了一条适合我市的发展之路,并以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态度强力推动改革发展,于6月30日出台了《中共池州市委、池州市人民政府关于争当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有机统一排头兵的决定》(池发〔2016〕12号),一场全市上下思想的大动员、改革的大推动正式拉开序幕。
背景:继往开来谱新篇
圣境九华山,千载杏花村,浩荡长江水,魅力生态城。
生态是池州立市之本、发展之基,历届市领导班子带领全市人民,一任接着一任干,保持了池州山清水秀的面貌,保护了池州优越的生态环境。多年来,我市一直主打“生态牌”,在生态文明建设中锐意探索:在发展理念上,提出“保一方好山水,富一方老百姓”;在发展战略上,提出“五位一体、生态优先”;在发展空间上,强调“开发沿江一线,保护腹地一片”;在发展目标上,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生态文明城市,力争走在安徽省乃至全国前列。
“二十多年来,位于长江之滨的安徽省池州市将生态立市作为城市发展的首要战略,宁愿舍弃短期经济利益,也要保护当地的碧水蓝天,探索出一条生态文明和经济建设和谐并进的新路子。”2013年10月5日晚,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栏目以《安徽池州:生态立市谋发展》为题对池州市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做法和成效作了专题报道。
时间回拨到2012年3月份,在多次调研、充分酝酿的基础上,我市出台《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决定》,生态文明建设上升为池州发展的行动纲领、发展道路,成为池州市上下的共同目标和共同行动。
“开发沿江一线、保护腹地一片”。为优化开发空间布局,我市将各个区县的产业园区集中到环境承载力大的沿江区域,形成沿江工业走廊;而在生态环境好的山区腹地,发展生态农业、绿色旅游,实施物种、湿地、森林“三大保护工程”。
国家森林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绿色生态示范城区、中国人居环境奖、国家节水城市,近年来,我市以优越的生态本底将代表了中国生态文明建设领域最高水准的几大“国”字号品牌囊入怀中,池州还被国务院列为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重要成员、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核心城市。
坚持绿色发展理念,是走向永续发展、文明发展新道路的必由之路。
在“十三五”开局之年,市委、市政府专门出台《关于争当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有机统一排头兵的决定》,
应该说适应了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是深入贯彻五大发展理念的内在要求,是省委省政府对池州发展的战略定位,是现阶段推进池州全面发展的必然选择,池州具备了争当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有机统一排头兵的基础和条件。目的是把池州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互相促进、同步提升,努力为打造生态文明建设的安徽样板破好题、立标杆。
《决定》的最大特点
一、突出了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首次提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反映了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的内在要求,彰显了人民至上的价值取向,确立了新发展理念必须始终坚持的基本原则。《决定》的最大特色就是很好地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池州依托生态优势变发展优势,最终目的是为了让全市人民共享资源带来的发展成果。《决定》提出,要瞄准争当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有机统一排头兵的定位,锐意创新进取,着力打造绿色崛起实验区、人居环境示范区、共享发展先行区,努力实现十三五“人均争先、生态领先、环境居先、文明创先、民生优先”的奋斗目标。《决定》还着重从产业优、环境美、人幸福等三个方面强调了争当排头兵的最终目的所在。产业优,是为了提供更多的优质就业岗位,提高全员劳动生产率,提升城市竞争力,让群众分享更多更好的发展成果。环境美,是为了让池州的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城更美,成为人人向往的宜居宜业宜游城市。人幸福,是为了确保全市人民如期共同迈入全面小康社会。
二、延续了过去好的战略和做法
《决定》的出台并不偶然,而是延续了池州“五市发展战略”、“开发沿江一线、保护腹地一片”空间布局、“三区一带”战略平台、“两大产业支撑”、“三大重点建设”等既定的发展思路和举措,并与我市“十三五”发展规划、《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决定》、《池州市加快调结构转方式促升级实施方案》、《关于贯彻落实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建设发展规划纲要的实施意见》、《关于促进大健康产业发展的意见》等市委、市政府文件精神保持有效衔接。《决定》既与以往池州发展战略保持了基本一致,又体现了创新性。《决定》提出的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以全域旅游、大健康产业为重点的现代服务业等,是依托现有环境优势,在保护的基础上开发的正确路径,体现了发展的与时俱进思想。
三、始终坚持特色、高端、错位发展
争当排头兵,是为了走出一条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特色生态发展之路,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走在全省前列。为此,《决定》很好地契合了“十三五”发展规划,同时紧密结合池州实际,立足特色、高端、错位发展理念。
池州的资源优势如何转变为发展优势,这是池州争当排头兵的关键问题所在,如何破题?《决定》指出了明确方向,就是要从“发展‘生态+’产业,全力打造金山银山”、“加强保护治理,倍加呵护绿水青山”、“聚焦薄弱环节,努力补齐发展短板”等三个方面同时施力。比如,在实施“调转促485行动”,建设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方面。我市将依托国家森林生态标志产品电商交易平台落户池州这一优势,继续加快平台建设,同时大力发展电子商务、物流、会展,推动三次产业融合。在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市建设方面,《决定》提出了加快建设一批旅游精品景区,发展一批旅游特色产品,打造一批旅游精品线路,构建一批旅游新兴业态,培育一批旅游领军企业等“五个一批”发展目标,不断加大城市形象和旅游产品推介力度。为发展大健康产业,《决定》提出要着力建设长三角生态养生、文化养性、户外健身、健康食品等“四个基地”,充分发挥“富山、富水、富硒、富氧”优势,促进大健康产业与一、二、三次产业互融互促,全力打造中国健康养生首选地。
四、实施坚强保障促进《决定》落实见效
强有力的保障是政策文件落地见效的有效保证,为此,《决定》要求,要强化保障措施,确保取得切实成效。加强组织领导,形成强大合力。动员全市力量,市、县(区)整体联动,全面协调推进各项工作。市人大常委会围绕相关领域,适时开展地方立法,加强监督检查。市政协积极建言献策,强化民主监督。各县、区要切实落实主体责任,找准自身定位,明确追赶标杆,努力争先进位。《决定》贯彻落实情况纳入各地各单位年度综合考核。强化督查督办,加强责任追究。支持基层和群众大胆探索创新、发挥首创精神,努力在实践中闯出新路。要扎实开展“争当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有机统一的排头兵”大讨论,切实解决“思想观念不新、精神状态不佳、工作作风不实、先锋作用不强、目标定位不高”等问题,主动转变理念、创新方式、抬高标杆、敢于担当,打造政治上的“绿水青山”。要充分发挥生态文化优势,引导全社会人人都用力、个个争上游,形成全员参与、全力支持争当排头兵的浓厚氛围。
《决定》号召,全市上下要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咬定目标、攻坚克难、勇闯新路,全力争当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有机统一的排头兵,奋力开创幸福池州建设新局面。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