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07年以来,我市采取有效措施全面实施“质量兴市”战略。经过几年的辛勤耕耘,取得累累硕果———
今年7月,在“2010年上海世博会安徽周主题博览会”上,石台县鸿凌机电仪表(集团)有限公司参展的鸿凌牌燃气表荣获金奖。鸿凌是全国最大的燃气仪表制造企业,也是国内同行业第一家拥有自主进出口经营权的高新技术企业。企业在生产规模、出口创汇、质量品种、经营效益等方面均处于全国同行业首位,安徽鸿凌燃气表已成为中国燃气的“第一品牌”。这是我市实施“质量兴市”战略以来育出的灿烂“质量之花”。
2007年以来,市委、市政府采取有效措施全面实施“质量兴市”战略。经过几年的辛勤耕耘,现已结出累累硕果。
“质量花开” 促进经济发展
旅游业是池州的龙头产业,提升旅游产业素质不仅关乎池州经济运行质量,还涉及池州整体对外形象。自2007年开始,我市全面实施“质量兴旅”工程,推进旅游产业由粗放型向集约化发展转变、由数量扩张向素质提升转变、由满足旅游消费基本需求向提供高质量的旅游服务转变、由注重经济功能向积极发挥综合功能转变。
思路决定出路。通过精心组织,加强管理,严格监督,池州旅游业呈现良好发展势头。预计2010年我市共接待国内外游客1500万人次,其中入境游客32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30亿元,分别是2007年的2倍、3.7倍和2.2倍。全市旅行社由原来的48家增加至73家,星级酒店由原来的15家上升至29家,累计增长93.3%,A级景区从原来的18家增加到27家,累计增长50%。
在“质量兴市”的大旗下,池州农产品、建筑工程质量稳步提升,环境质量、医疗卫生、电信邮政、金融服务质量高位运行,为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据统计,2009年全市工业产品监督检查批次合格率97.5%,比2007年上升10.5个百分点,其中加工食品监督检查合格率94.2%;蔬菜抽查检测合格率97%,水产品和畜禽产品抽检合格率100%。大中型工程和市重点工程项目竣工后一次交验合格率达到100%,在建国省干线路网工程抽查合格率96.8%。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以来,我市进出口产品质量稳定,未发生一例出口产品因质量问题遭国外通报、召回或索赔责任的事件,也未发生重大进口产品索赔责任事故。
“品牌名牌” 喷涌而出
今年7月,我市正式设立“市长质量奖”,这是我市第一个以市长名义命名的政府奖励项目,也是市政府设立的最高质量荣誉,主要授予在全市具有独立法人资格,实施卓越的质量管理经营模式,有广泛的社会知名度与影响力,在行业内处于领先地位,取得显著经济效益或社会效益的企业。
“市长质量奖”是我市众多推动企业争创品牌名牌产品激励措施之一。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将品牌名牌战略作为提升池州竞争力、增创新优势、再创新辉煌的重要抓手,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要位置,对重质量、创品牌、守信用企业在技改、贴息、税收、信贷、用地等方面给予倾斜。出台了鼓励支持企业提质创牌、科技创新的质量奖励措施,对获得中国名牌、中国驰名商标和省级名牌、著名商标以及工业企业自主创新的予以重奖,通过一系列扶持政策,充分调动广大企业创建名牌的积极性,加快培育和壮大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的规模型、科技型企业。截至目前,全市有18家企业被确定为省级高新技术产业,43项产品被认定为省级高新技术产品。
在争创名牌过程中,企业和部门达成共识。各级各部门牢固树立“服务与监管并重”的理念,不断创新品牌、标准化、计量和质量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工作,完善了名牌创建教育引导、服务培育、宣传推介、保护扶持、长效激励、滚动发展等“六个机制”,加强商标、专利、商号等知识产权的保护。各地企业也积极踊跃参与,着力提升产品质量和档次。安徽国润茶业有限公司通过制定标准、完善体系、创办合作社、全程监管等措施,建立健全并有效推行了从“茶园到茶杯”GAP(良好农业操作规范)标准体系和HACCP(危害分析关键控制点)质量管理体系。2010年,“润思祁红”闪耀世博会,成为入选“中国世博十大名茶”唯一指定红茶。
“有质量更要有品牌”。近年来,池州市一批企业品牌喷涌而出。截至目前,全市创建中国名牌、中国驰名商标、国家免检产品各1个,安徽名牌22个,安徽省著名商标34件,安徽名牌农产品20个,安徽省质量管理奖17家,池州市著名商标77件。
质量基础不断夯实
200多家企业通过ISO9000、ISO14000系列质量体系认证,8家企业通过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认证,较2007年增加一倍以上;5家企业通过HACCP质量管理体系认证;88个农产品获得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和无公害认证……这是我市近年来推进质量体系建设交出的一份成绩单。
漂亮的数据折射出我市质量基础不断夯实。在实施“质量兴市”战略中,我市着力推进“质量体系、标准体系、计量管理体系、准入体系、技术创新体系”等5个体系建设,质量工作水平稳步提高。据统计,目前我市工业企业主要产品标准覆盖率达100%,17家企业通过测量管理体系确认,2家企业获准使用“C”标志,300多家企业获得各级认证,国家非金属矿深加工产品质检中心获批筹建,组建了1家省级工程实验室,30家省级、市级企业技术中心。
质量基础不断夯实还体现在检测能力的不断提升。目前全市拥有各类检验检测机构近30家,通过资质认定并在有效期限内的22家,检验检测资产总值超过2000万元,形成了完备的检测体系。市质监所承检能力达到520种产品和参数,基本覆盖了我市传统工业领域,全市获证实验室检验参数较2007年增加30%以上。
与此同时,通过深入开展“质量兴市”战略,我市市场秩序得到了进一步规范。近年来,我市质监、工商、药监、商务、农业、建设、旅游等部门开展了30多次专项执法打假和治理活动,查获假冒伪劣商品货值1000余万元,全市没有发生一起食品、特种设备重大安全事件,没有发生区域性质量问题。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