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花儿为什么这样红——青阳县文化建设工作纪实

2020年11月25日 10阅读 来源:2015/2/6 池州日报

安徽省群众文化工作有“三阳开泰”之说,即北有涡阳、中有凤阳、南有青阳。青阳县是“安徽省先进文化县”,县文广新局2012年荣获“安徽省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工程组织奖”、2013年荣获“安徽省文化系统先进集体”称号。尤其是民间文化工作搞得有声有色,十分红火,得到广泛赞誉。

笔者在青阳县采访的几天里,奔走在青山绿水之间,观赏到青阳县公共文化民生工程阵地建设的花红柳绿,欣赏到青阳县惠及全民的群众文化活动的莺歌燕舞,我在歌舞的海洋里看到了百舸争流,我在诗乡的原野上看到了万木葱茏,我从城乡群众无数张笑脸上看到爱的阳光是那样的明媚,我从市容市貌绿意盈盈的风情中,看到了文化的魂脉孕育的春天是那样的秀色可餐。

花儿为什么这样红?在寻找答案中,我了解到:近年来,青阳县文广新局把倾心培育文化人才,建设德艺双馨的文化队伍作为传承发展民间文化,满足群众文化需求的第一资源拎在手上抓,锲而不舍,久久为功。

该县文广新局在抓文化队伍建设中,始终突出思想道德建设的首位意识。采取办培训班、下达学习任务以及坚持每年评选“十佳乡镇综合文化站”、“十佳农家书屋”等形式,引导全县广大文化工作者学习党的十八大文件,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学习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文化政策和法律法规,坚定理想信念,营造见贤思齐,追求德艺双馨的浓烈氛围。

——树基层榜样,用“身边典型激励身边人”

新河镇综合文化站协管员赵业成,今年63岁,退休前曾长期担任该镇洪山村党支部书记,当年因创办乡镇企业成绩突出,曾出席过安徽省第七次“党代会”,荣获“安徽省劳动模范”称号。

赵业成从2012年2月开始担任文化站协管员。当时月工资只有800元,2014年才涨到1660元。他写得一手漂亮的毛笔字,画得一手好看的农民画,懂财会、善经营、人缘好,多家企业愿用高薪聘请他去撑一方天地,也有人出高价邀请他为寺庙画画。面对金钱高薪的诱惑,赵业成坚持文化站岗位不动摇,把文化站的各项工作搞得风生水起,红红火火,2012年和2013年连续两年被评为“十佳”乡镇综合文化站的第一名。

为表彰先进,鼓舞斗志,县文广新局专门发文宣传赵业成事迹,号召全系统人员学习赵业成“把文化站当家管,把工作当事业干”的敬业奉献精神,在全系统兴起了“学习新河赵业成,争先进位比贡献”的热潮。

——在“送”服务与“种”服务中,培养农村文化人才,壮大农村文化队伍

青阳县文广新局按照省市要求出台了《“百馆(站)千村文化结对”活动实施方案》。方案要求发挥县、镇两级文化馆(站)的业务资源优势,通过与美好乡村建设中心村、农民文化乐园试点村结对,采取示范服务、业务培训、现场观摩、交流学习等形式,定期开展送演出、送讲座、送展览、送培训等,以强带弱,上下联动,辐射全县,共建共享,推动文化馆(站)资源服务向农村流转,文艺演出、辅导活动向农民推送。其中县文化馆与庙前镇高源村农民文化乐园、蓉城镇百花村结对,11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分别与本镇一个行政村结对。活动开展以来县文化馆和各乡镇综合文化站积极开展技术培训、艺术辅导、观摩交流等活动,引导和扶持结对村唱响乡土歌,打好文化牌,不仅提高了村级文化服务能力,而且提升了村级文化队伍业务素质和服务水平。

民间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

青阳县文广新局在培养群众文化人才,建设文化队伍中,十分注重从推进公共文化民生工程战略高度来强化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民间文化的挖掘、整理和弘扬,十分注重对民间文化传承人的培训提高。

杜村乡是“全国民间文艺之乡”,为更好地挖掘本土民间艺术,展示和弘扬民间艺术的文化魅力,该乡在县文广新局直接帮助下,于2014年1月挂牌成立了青阳县第一家“杜村乡民间艺术传承学校”,开设了书法班、青阳腔班、农民画班、十番锣鼓班、舞蹈室、图书阅览室、棋牌室等“四班三室”,实现了聘请当地民间文化传承人和社会文化名人到校授业辅导的“常态化”。

杜村乡的这家学校的民间文化传承像一颗耀眼的明珠,对青阳腔和青阳农民画的培训传承弘扬则如同两道靓丽的风景线。

青阳腔是一种戏曲声腔,2006年被国务院命名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因形成于青阳县而得名。

由于历史的原因,青阳腔一度在本土一蹶不振。为让青阳腔重返舞台,2014年4月28日,青阳县结合文化体制改革,创新机制,采取民办公助的方式,挂牌成立了全国第一家青阳腔剧团。

青阳腔剧团成立后,不负众望。既传承经典,又与时俱进,革故鼎新,赋予新的时代内容,使古腔唱新声,古老艺术焕发出青春的光芒。如,改编上演了黄梅戏《费姐》和《女驸马·绣楼》、《孔雀东南飞·惜离别》等选段。创作演出的青阳腔小戏曲有歌颂大学生回乡当村官的《燕归来》,有批评母亲痴迷打麻将影响儿子读书学习,终又迷途知返的《都是麻将惹的祸》,有赞扬“夕阳红”工程的《日子红火福无边》等等。由于接地气、扬正气、有人气,很受观众欢迎。

在青阳腔容光焕发,高歌新曲的同时,安徽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青阳农民画也从复兴期走进振兴期,呈现老树新花、硕果丰艳,欣欣向荣的喜人气象。

自明清以降,青阳县历代乡村农民画家就以本土群众喜闻乐见的审美习惯和传统道德情操为准则,从民间刺绣、剪纸、木雕、砖刻、墙饰画等传统民间工艺中汲取艺术养分,以自己熟悉的男耕女织、乡风民俗、村容村貌为绘画的主要题材,巧妙运用简洁明快的构图、艳丽饱满的色调,雅拙朴实的造型、夸张多变的笔墨,致力追求“人文江南的清新雅致、九华文化的和谐圆融,徽州文脉的淳厚质朴、灵秀青阳的柔美温情”的审美意境,形成了青阳农民画生活气息和艺术表现力强烈,质朴、纯真、明快、夸张、绚丽的艺术特色,寄托了劳动人民对现实生活的祝福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青阳县文广新局的领导们明锐地认识到:青阳腔和青阳农民画是青阳得天独厚的民间文化瑰宝,是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丰富的思想道德资源,是青阳人民渊远流长生“根”凝“魂”的精神财富,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必须使之代代相传,荫泽后人。

县文广新局在省市文化主管部门,在青阳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与县教育局、县文联等有关部门密切配合,采取扎实有效的措施,认真开展了对青阳腔和青阳农画的继承保护工作,取得了“吹糠见米”的效果。

——建基地、抓培训、出作品、育人才,青阳腔、青阳农民画传承人队伍日益壮大

先说青阳腔。县文广新局一方面着眼面向社会培养青阳腔传承人,建立了青阳腔陈列室、传习馆、搭建了青阳腔小舞台,在资金上扶持青阳腔民间老艺人发余热、添夕辉;另一方面专门从外省请来全国知名青阳腔研究专家刘春江教授到青阳腔剧团长期指导青阳腔剧目的继承创新工作。经过近几年的努力,青阳腔剧团不仅是传承弘扬青阳腔的演出实体,而且成为为社会培育青阳腔新人的专业团体。青阳县已经开创青阳腔“传有基地、看有陈列、曲有传人、唱有群体”的崭新局面。

再说青阳农民画。县文广新局狠抓了以下几件事:一是在县文化馆建立“青阳农民画”创作和作品展览基地;二是从2012年开始,坚持由县文化馆牵头,每年举办一期青阳农民画培训班,采取专家指导、实地写生、个人创作、交流切磋等形式,致力提高农民画作者的创作水平,扩大青阳农民画的创作队伍,使之由前几年的10多人增加到现在50多人;三是推荐青阳农民画参加各种对外展览和各种艺术交流活动,强化对外宣传,努力提高青阳农民画的对外知名度;四是依托县非遗保护中心,在青阳民俗文化城,着力打造青阳农民画一条街,强化营销中介建设,为青阳农民画的市场销售搭建平台,加快青阳农民画走上精品化、产业化的发展快车道。

——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青阳腔、青阳农民画进校园”活动,培养青少年后备人才

在县委、县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县文广新局与教育局按照国务院有关文件精神,于2013年8月联合出台实施方案,认真开展青阳腔、青阳农民画进校园活动。

按照实施方案,首批青阳腔、青阳农民画进校园活动于2013年10月29日正式启动,选定在城区实验小学和蓉城一小这两所小学建立基地,在三、四、五、六年级进行推广,免费发放教材,对相关教师进行培训。

第二批试点工作于2014年3月5日在陵阳镇中心小学启动。该校成为此次试点的首个乡镇小学。

“非遗”进校园后,青阳腔研究专家刘春江教授亲自到学校向师生们普及青阳腔有关知识。其他传承人也多次带领演员到学校传授青阳腔唱腔和表演动作。对青阳农民画的辅导,则成了县文化馆专业人员和农民画老作者的份外工作。在以上行家里手言传身教下,在学校老师的精心辅导下,试点学校的学生们对青阳腔和青阳农民画都有浓厚的学习兴趣,他们通过了解青阳腔和青阳农民画的历史延革、文化价值、艺术价值,不仅增强了家乡美的自豪感和保护传承“非遗”的意识,而且初步领略了青阳腔声腔音乐、表演艺术的独特魅力,初步掌握了青阳农民画的特点和构图要领,有的学生已能开口演唱青阳腔,已能动笔创作农民画了。

走笔至此,我的耳边顿时响起新编青阳腔《燕归来》充满激情的高昂旋律:“巍巍庐山群峰竞秀,滔滔长江源远长流,彩虹飞架鄱阳湖山,美丽的石钟山耸立在湖口,灵山激发我梦想,秀水唤我山中留,山燕苦读诗书不忘本,建设新农村乐于显身手……”    

青阳县民间文化这朵精神文明建设之花为什么这样红?为什么这样艳?我深信:亲爱的读者,一定已经找到了答案。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