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石头缝里“抠”出一片繁花似锦来 ——胡学斌荒山追梦20年赢得秃岭变果园

2020年11月25日 10阅读 来源:2018/10/23 池州日报

山是石头山,岭是石头岭。

20年前,石头山是一座荒山,石头岭是一道秃岭。20年后,石头山变成了一座花果山,石头岭长出了一片梨树林。

梨花如雪,染白了种树人的双鬓。岁月如歌,唱不尽追梦人的豪情。

梦想,在野草丛中发芽

蔡岭、高岭、低岭,合称三条岭,位于东至县尧渡镇。

都说是靠山吃山,三条岭的老百姓却世世代代为山所困。典型的喀斯特地貌造就了当地高低不平的地势,土层薄且保水保肥能力差,不仅农作物产量极低,而且很容易受旱涝灾害影响,不是缺水减产就是因山洪绝收。

山下种粮长不好,山上种树长不高,连草都很少。老百姓尝试过养蚕、养牛,都以失败告终。久而久之,大家对这片石头山都没有了想法,少量的杂树也被砍掉当成柴火烧掉,三条岭成了秃岭,也成了穷乡僻壤的代名词。

当年,有两首民谣在尧渡乃至东至流传甚广。

“有女不嫁三条岭,又背又驮路不平,无鱼无米水难寻,卖柴烧炭苦一生。”——侧重的是三条岭的环境。

“养女莫把低岭塘,饭瓢讨水日子长;养女莫把高岭头,吃了上顿下顿愁;养女莫把蔡家岭,半边蒸菜半边粉;养女莫把洪家山,十年就有九年干。”——描绘的是三条岭人的生活。民谣中的“把”是“嫁”的意思。

胡学斌就出生在“半边蒸菜半边粉”的蔡岭村,那里有他的童年和少年。在爱做梦的年纪,胡学斌最大的梦想是有饭吃、不饿肚子。当胡学斌饿着肚子在山上寻找可以充饥的野果时,这个寒酸到有点卑微的梦想如脚下的野草般疯长。

1984年,胡学斌学业有成回到东至,成为一名农业技术工作者。乡亲们纷纷上门祝贺,恭喜他再也不用为吃穿用度发愁了。真诚的话语背后,胡学斌读懂了乡亲们希冀的目光。

身为农技员,服务“三农”是本分,何况是帮助生他养他的山村。从那时候起,让乡亲们吃饱肚子成为胡学斌最崇高的使命。

“靠山吃山,山区发展始终绕不开这个话题。”胡学斌琢磨着,还是要在山上做文章。“就是要让石头山上不但能长草,还能长树;不但能长树,还要能成林;不但能成林,还要发挥效益。”胡学斌利用业余时间查阅喀斯特地貌土壤特征,与同行探讨求证在石头山上造林的可能性。

面对很多地方都难以解决的石质山造林难题,一个普普通通的基层农技员能成功吗?胡学斌犹豫了很多年,也考证了很多年……

梦想,在石头缝里成长

1998年,长江流域大洪水。三条岭暴雨成灾,脆弱的土壤被雨水冲刷,灰白的岩石成片地裸露出来。

就在这一年,胡学斌下定决心,带领当地18户农民自筹资金40万元开始改造荒山,以每亩年租金15元、租期30年的条件,流转本村胡村组、高岭组和部分农户的荒山荒地395亩营造经果林,同时种植绿化苗木。

20年前,40万元可不是个小数目。“家里能卖的都卖了,亲友们能借的都借了”,胡学斌一帮人背水一战。

石头山上没有房子,胡学斌一帮人用石头垒墙,油毡布做屋顶,搭了一个简易工棚,冬天漏风,夏天漏雨。这座工棚后来扩建成砖瓦房,最终成为一栋两层楼的办公用房。有一次,胡学斌和几个工人在砖瓦房里休息,岭上莫名地刮起龙卷风,屋顶被狂风掀起,瓦片被刮到了一百米开外。

石头山上没有成片的树林,只零零星星地长着一些杂树。“能在石头缝里长这么大,一是不容易,二是精神可嘉,可不能随随便便砍了。”对于这些顽强的生命,胡学斌充满敬意,饱含深情。山里人有个习惯,看中哪一棵树就用绳子系一道,表示“有主”了,方便的时候会砍回家当柴火。胡学斌漫山遍野地转悠,从砍柴刀下挽救了不少树木,细细研究它们可以成活的原因。

石头山上没有厚厚的土壤,胡学斌一帮人在岩石上爬上爬下,寻找可以种树的缝隙,七八天就穿烂一双鞋。一天下来,双手遍布血痕。血痕周而复始地结痂、脱落,最终变成了厚厚的老茧。

石头山上栽树不容易,要么栽不活,要么长不好。胡学斌把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专家老师请到山上,对石质山造林可行性进行实地考察。种猕猴桃,失败了;种李子,口感不好……试验了30多个品种,胡学斌最终确定种植酥梨,兼种其他花果。梨子熟了,胡学斌他们用篮子拎,用肩膀挑,用车子推,每天天不亮就赶往东至县城沿街叫卖。

石头山上是一片荒凉枯寂的世界,胡学斌用生草法挖坑种植果树,防止水土流失;在石头缝里种树,防止天然石林受损;种植杂果吸引鸟类捕虫,同时保持岭上植物多样性……春去秋来,花开花落,石头山一点一点地披上了新绿,恢复了生机。种树人胡学斌却已经年过半百,鬓角染霜。

梦想,在梨花林间绽放

胡学斌没有忘记当初“让乡亲们吃饱肚子”的梦想。

2000年,胡学斌牵头成立了三条岭果林农民专业合作社,除草施肥打理果树,乡亲们一年四季都有活干。66岁的社员施启瑞在合作社一干就是18年,每年都有一万多元的收入。常年在果园里务工的工人有12人,季节性用工有20多人。去年,合作社纯利润近100万元,支付工人工资超过60万元。

2014年,安徽省实施“千万亩森林增长工程”,在有关部门的支持下,胡学斌将果园扩大到近千亩,把石头岭变成了以梨树为主,兼种玉兰、桂花、银杏、红枫、榉树、栾树、红豆杉、红叶石楠等风景树苗的经果林。

春来花满园,秋天瓜果香。

2016年3月,一组“三条岭的梨花开了”的照片,刷爆了东至人的朋友圈。漫山遍野的果木花卉、保存完好的明清古民居、蜿蜒曲折的古徽道……近在咫尺的县城居民最先坐不住了,纷纷前往胡学斌的梨园赏花。梨花盛开季节,自驾游的私家车从三条岭上排到了岭下,日均游客超过了2000人次。梨子成熟时节,前来品尝、采摘、购买的游客更是络绎不绝。三条岭酥梨再也不用送到县城等待买家,挂在树上就被游客订购一空,每公斤的价格也从曾经的几块钱飙升到20多元。

成千上万的游客到岭上赏花观景,为当地发展旅游业提供了契机。这几年,尧渡镇加大投入,整修了岭上公路、古徽道和徽道亭,重修了李家塘,三条岭上初步建成了集果园、溶洞、峡谷以及古徽道、古民居、古宗祠等众多旅游景点为一体的岭上“大观园”。去年,尧渡镇引进由安徽天方茶业集团投资建设的慢生活庄园项目,修复三个村150余间古民宅,建设慢庄综合服务区、民间文化博览园、田园综合体和民宿群,实施全域旅游“一号工程”。

荒山变果园,青山成金山。靠山吃山的村民看准机会,自主创业,分享从梨园到“大观园”释放的红利。去年,村民黄贵芳创办了“岭上农家”农家乐。“春节长假,最多的一天有超过40个游客在我家吃饭!”黄贵芳开心得合不拢嘴。创办农家乐不到一年,她家就增收1万多元。目前,三条岭上已经开了十几家农家乐。

苦熬不如苦干,有梦就有希望。为了当初一个“让乡亲们吃饱肚子”的梦想,胡学斌带领一帮人,硬是在石头缝里“抠”出一座繁花似锦的果园,把“养女莫把”的穷山沟变成了乡村旅游的好去处,让越来越多的乡亲们吃饱了肚子,过上了好日子。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