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行尽池城皆是景 一城山水满城诗—— 我市建设生态宜居城市纪实

2020年11月25日 10阅读 来源:2010/11/30 池州市人民政府

    在人类的历史长河中,五年只是一个微小刻度。但对于一座城市而言,却可以演绎一段精彩纷呈的历史。

十一五期间,池州以大开放、大建设、大发展为主线,按照拉开框架、完善功能、提升品位、特色发展的总体要求,城市建设取得了长足进步。

全国首个生态经济示范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市、生态安徽建设试点市、安徽省历史文化名城、安徽人居环境奖、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五年间,一张张闪亮的城市名片纷至沓来。

高起点定位,

城市规划挥写大手笔” 

兴城之举,起于规划。

五年前的池州,城区低矮旧房成片,断头路随处可见,城市功能设施缺东少西。究竟应该把池州建设成一个什么样的城市,成为新一届市委、市政府亟待破解的科学发展课题。

2006年,适逢十一五开局之年,在池州第二届人代会闭幕后,市委、市政府作出战略决策:以大拆违促进大发展,以大拆违为突破口,推动池州城市大建设。随后,市政府委托上海同济大学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为我市编制了《主城区空间发展规划》;2007年调整了主城区总体规划,编制了城市近期建设规划;2008年对总体规划进行了修编。调整后的主城区总体规划,以利用自然山水、传承历史文脉、展示现代文明为原则,提出了滨江环湖、组团布局、传承历史、体现生态的城市发展新思路,明确了建设最佳宜居城市、山水园林城市、优秀旅游城市、历史文化名城的目标,确定了一主一副一区(主城区、青阳副城、九华山风景区)的组团式城市空间形态和滨江环湖、一城五区(中心城区、东部经济园区、站前区、齐山平天湖风景旅游区、科教园区)的主城区发展布局。目前,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正有序推进,城市总体规划纲要已编制完成并通过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组织的专家评审。今年以来,已完成池州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园区80平方公里规划选址工作。示范区城镇体系规划已完成初稿;大渡口商贸新城规划已选址定位;童埠物流新城已完成1平方公里控制性详细规划;前江新材料新城已完成24.3平方公里控制性详细规划;香隅化工新城已完成精细化工产业基地15.32平方公里总体规划。

张张蓝图,渗透着城市决策者火热的激情!

新的定位,让池州城市建设铺开了新的画卷。             

高速池州段通车,实现我市高速公路突破;20089月,铜九铁路开行客运列车,结束了池州不通客运列车的历史;20098月,九华山民用机场破土动工,为池州架起了一条天路;同年12月,池州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池州边防检查站正式挂牌,池州及周边进出口货物可从池州港通过海运、江海联运直达世界各大港口……从无一寸高速和铁路到如今已初步形成集公、铁、水、空于一体的立体化交通网络,池州仅仅用了五年时间。

五年间,我市共新建、改建城市骨干道路60余条,主城区新增道路220公里,道路面积达534万平米,东、南、西三个主入口形象大为改观。目前,九华山机场、宁安城际铁路池州段、望东长江公路大桥、池青九快速通道、九华山旅游轨道交通、江口港区铁路专用线等一批大交通项目正在加快建设。这些项目建成后,必将大大改善池州的交通环境,为更好地承接产业转移提供了更加优越便捷的条件。

依托山水园林,打造生态旅游宜居城市

今年4月,温家宝总理视察池州时称赞池州非常美,有河有湖,有山有水,生态环境很好。总理朴素的言语真实地展现了我市建设山水园林城市以来的突出成就。

十一五期间,市委、市政府始终把城市环境综合治理工作摆放在重要位置,并开展了一系列人居环境工程建设。如建成包山森林公园,保护月亮湖湿地,将齐山、平天湖整合在一起,构建城市绿色轴心,着力打造成城市的中心花园;注重城市绿量的放增和周边环境的改善,在改造、新建道路中尤其重视绿色的延伸,保证两边树木成行,青环翠绕等,充分彰显出池州的生态特色。

据了解,2006年以来,我市相继荣获了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安徽省首届文明城市安徽省园林城市称号和安徽人居环境奖城市、国家园林城市。主城区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41.76%,人均公园绿地达14.82平方米。数不清的大小绿地和游园如星星点灯,照亮了池州的大街小巷。

绿是池城的底色,水是池州的灵魂。为构建山水绿城,利用水资源,做活水文章,20091018日,主城区水系贯通工程正式启动。整个工程涉及贯通城区三大水系,整合五大景区,建设三大节点,改建八大桥梁,构建水上观光航线等诸项内容,旨在从根本上解决我市曾经因水系分割带来的水污染日益加剧、生态环境退化等问题,使游客乘坐水上巴士、摇檐船等环保水上交通工具,在全长20公里的航线里,可以身临其境地感受到池州城在山水中、山水在城中这种城市与山水相互交融的独特魅力。

行尽池城皆是景。五年间,池州的华丽转身,已成为广大市民和外地游客的共同感受。

重视民生,城市功能日臻完善

城市发展究竟为了什么?市委、市政府的理解———既要提升城市承载力,又要让百姓得到实惠。

为创建国家宜居城市,全面提高市民的生活质量,十一五期间,我市将完善基础设施、改善公共服务和关注民生保障作为城市建设的重点工作之一。五年来,共完成市政公用设施建设投资近100亿元,实施市政重点工程项目200余项,为群众解决了一个又一个身边的难事、烦心事。如为方便市民出行,加大对城中村和小区道路建设力度;为给经营户及顾客提供舒适、健康、有序的工作和购物环境,建成了毓秀门农贸市场、翠柏路农贸市场、南馨园小区菜市场等;建成了体育馆、莲花台、府儒学复建、孝肃街复建南北园、齐山湿地生态园等,开通主城区至各街道办事处公交线路,对主城区两个老旧小区实施综合整治,在主城区建设标准化免费公厕,完善城镇供水、燃气等设施安全运行监管制度,加快污水、供水、燃气、供电、弱电等城市综合管网建设等,使得我市的城市功能获得了极大提升。目前,全市城镇化水平已达42.5%,超过十一五规划目标2.5个百分点。

与此同时,市委、市政府大力实施住有所居工程,初步形成了以普通商品住房为主的住房供应体系和以经济适用房、安置房、廉租住房为主要内容的住房保障体系。目前,主城区人均居住面积达32.13平米。此外,住房保障政策不断完善。近五年来,我市新建廉租住房3301套,新建经济适用房192套,并对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户实行应保尽保,目前已对6000户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发放廉租住房租赁补贴,另有533户实行实物配租,其中主城区发放廉租住房租赁补贴4193户,实物配租483户,使众多无房户、拆迁户实现了安居梦。

一条条宽敞通畅的街道,在不断地拓宽和延伸中拉大了城市框架;一栋栋拔地而起的高楼,流淌着一股浓浓的艺术与现代音符;一处处浓荫深碧的绿地,洋溢着绿的清新、花的芳香。

蓝天、碧水、绿地、大道、广厦、笑容……“十一五期间,池州不断在变,而今后,这种发展变化的节奏仍将不断加快。人在画中游,路自景中过,车在园中行,池州,一幅美丽的生态山水园林文化城市画卷正在铺开。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