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伟蓝图新绘就,砥砺奋进正当时。3月2日,市委、市政府正式印发《池州市经济发展“增总量、提质量、缩差距”三年提升计划(2020—2022年)》,为池州未来三年经济高质量发展擘画了新蓝图。
我们为什么要出台“三年提升计划”(2020—2022年)?计划主要内容是什么?怎么保障计划的顺利实施?针对大家关注的一系列问题,记者日前专门采访了市委财经委员会办公室负责同志。
问:“三年提升计划”(2020—2022年)出台的背景是什么?有什么特殊的意义吗?
答:2017年,市委提出经济发展三年提升计划(2017—2019年):力争主要经济指标增速“2017年缩小与全省平均水平差距,2018年接近全省平均水平,2019年达到或赶超全省平均水平”。通过近几年全市上下的共同努力,如期实现了这一目标。2019年底,市委常委会坚持从目标导向、问题导向、结果导向出发,确定池州今后三年经济发展的总体要求是“增总量、提质量、缩差距”,为此拟定新一轮经济发展三年提升计划(2020—2022年),以统揽全市经济发展工作,引领全市上下乘势而上,继续奋斗。
新一轮经济发展三年提升计划(2020—2022年)的出台,旨在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经济工作的重要论述精神和省委、省政府重大战略部署,抢抓长三角一体化、长江经济带发展、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等重大机遇,巩固上一轮经济发展三年提升计划(2017—2019年)实施成果,推动池州高质量发展,擘画“三优”池州发展新蓝图。
问:作为“三年提升计划”(2020—2022年)的起草人之一,您能给我们介绍一下起草过程吗?
答:新一轮三年提升计划(2020—2022年)的起草工作,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主要领导亲自谋划部署、提出具体起草指导意见,市委财经办牵头,市发改委、市统计局抽调人员参于起草,相关经济职能部门密切配合。同时,坚持“上下联动、横向互动”,各县区(景区、园区)、重点行业部门均同步跟进制定三年经济发展提升计划的行动方案、形成了池州市经济发展三年提升计划(2020—2022年)“1+N”体系。
文件初稿形成后,广泛征求并充分吸纳多方修改意见,几易其稿,最终形成定稿。
问:“三年提升计划”(2020—2022年)由几部分组成?具有哪些特点呢?
答:“三年提升计划”(2020—2022年)由指导思想、工作目标、重点任务、保障措施四部分组成。起草过程中,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结果导向,重点阐述未来三年我市经济发展方面的目标、任务、措施和要求。“三年提升计划”(2020—2022年)围绕“增总量、提质量、缩差距”3个方面提出了具体细化目标,并对每个方面到2022年实现什么目标、达到什么要求尽可能予以数量化、定性化。所提目标既符合上级要求,又切合池州发展实际,并尽可能体现“跳起来摘桃子”的要求,以提振精神,激发干劲,引领全市上下加快发展。
问:新一轮“三年提升计划”(2020—2022年)擘画了“三优”池州发展新蓝图,能给我们详细介绍一下未来三年池州所要实现的具体目标和任务吗?
答:总体来说,围绕“增总量、提质量、缩差距”总体目标,力争通过三年努力,全市综合实力再上新台阶,发展质量持续提高,整体发展水平达到全省平均水平,与长三角地区差距进一步缩小。而“增总量”“提质量”“缩差距”又分别是总体目标下的子目标。
——增总量。到2022年,全市
GDP突破千亿元,财政收入135亿元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20亿元,外贸进出口9亿美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等主要经济指标增幅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提质量。到2022年,现代产业体系建设跨出重要一步,工业化率达到40%,第三产业增速高于GDP增速,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年均增长10%以上,“两新”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分别达到38%和55%。创新能力明显增强,研发经费支出年均增长20%以上,研发经费投入强度为1.8%。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提升,新增信贷投放年均增长12%以上。绿色发展成效显著,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降低率年均下降4%以上。城乡融合步伐加快,城镇化率达到56%。
——缩差距。到2022年,全市人均GDP突破1万美元,达到全省平均水平,占长三角中心区人均比重较2019年提升2个百分点。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4万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2万元,年均增速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占长三角中心区人均比重较2019年分别提升1.5个百分点。
问:为了让“三年提升计划”(2020—2022年)的蓝图变为现实,我们设计了哪些具体路径?
答:为推进目标的顺利实现,“三年提升计划”(2020—2022年)明确了十大重点任务,提出了实施“十大工程”。即: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工程、传统产业改造提升工程、创新驱动发展工程、服务业提档升级工程、高水平对外开放工程、园区改革创新发展工程、县域经济壮大工程、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工程、基础设施补短板工程、城市品质提升工程。
问:能给我们详细解读一下“十大工程”吗?它们都有哪些具体内容?
答: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工程,加快省级半导体基地建设,培育先进制造业集群,推进重大新兴产业工程和专项产业化,力争到2022年,省级半导体产业基地产值规模超过百亿元,基本建成国内有特色的设计制造封测产业基地、省内一流的半导体产业基地;现代装备制造、现代化工、金属与非金属材料、绿色有机农产品加工、电子信息、装配式建筑等主导产业产值突破900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88%以上;力争打造5个省内外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基地。
实施传统产业改造提升工程,推进工业技改提升,扶持企业做强做优,加强企业品牌建设,支持企业扩大直接融资,力争2020—2022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施技术改造项目800个以上,新增省级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15个,技术改造投资220亿元以上;到2022年,力争按现有统计口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超过750户,其中年产值百亿元企业实现零的突破、50亿元以上企业3户、10亿元以上企业15户以上;新增中国驰名商标2件,品牌经济比重超过60%;新增3户以上企业实现IPO,2户以上工业企业发行企业债。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工程,完善区域创新体系,加快创新主体培育,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加强高层次人才和团队引进,力争到2022年,平天湖科创集聚区实现3户以上国内知名科研院所落地、孵化科技型企业20户;全市高新技术企业超过200户,建立研发机构的规模以上企业数量超过50%,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6件;2020—2022年,实施科技成果转化项目30项、促成科研院所合作项目45个,每年引进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团队3个、高校毕业生1000人,每年培育本土创新人才1000人、新增技能人才1万人次。
实施服务业提档升级工程,推动全域旅游发展,打造长三角重要康养基地,加快服务业重点领域发展,力争到2022年,石台牯牛降景区创成国家5A级旅游景区,新增国家4A级旅游景区2家、省级旅游度假区1家、文化旅游名县2家,全市旅游总收入超过1000亿元;建成2万张床位以上的医养结合、旅居养老连锁化项目,打造10个健康类特色小镇和产业基地,力争大健康产业产值占GDP比重达10%;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长8%以上,建成6家省级服务业集聚区。
实施高水平对外开放工程,加快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提升招商引资实效,促进对外经贸发展,提高外资利用水平,争取进入合肥1小时都市圈扩容,加快池州港国家一类水运口岸扩大开放,推进九华山机场申报国家一类对外开放航空口岸;2020—2022年引进省外亿元以上项目500个、到位资金800亿元,培育进出口亿美元以上企业2户、千万美元以上企业10户,累计利用外资13亿美元、年均增长4%以上。
实施园区改革创新发展工程,推进园区协同联动发展,发展壮大园区经济,促进园区高质量发展,力争到2022年,打造2—3个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百亿级产业集群,江南产业集中区实现财政收入5亿元、规模以上工业企业80户、规模以上工业产值100亿元,池州开发区实现财政收入11亿元、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20户、规模以上工业产值250亿元、在全省国家级开发区考核中达到中游水平,池州高新区实现财政收入21亿元、规模以上工业企业95户、规模以上工业产值500亿元、进入全省省级以上开发区考核前15名。
实施县域经济壮大工程,促进县域特色产业集群发展,大力培育专业镇和特色小镇,推动县区争先进位,力争到2022年,贵池区进入全省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考核A类县区前8名,东至县进入全省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考核C类县前10名,石台县成功创建安徽省文化旅游名县、全国大健康产业先行示范县、国家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青阳县进入全省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考核C类县前12名;新增1—2个省级县域特色产业集群(基地),专业镇产业集聚能力、经济强镇集约发展能力明显增强,累计创成5个省级以上特色小镇。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工程,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加快生态宜居乡村建设,确保剩余贫困人口如期脱贫、石台县高质量脱贫摘帽,到2022年,建设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5个,推动4个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区转型升级为省级农业产业园,优质生态茶园面积达到15万亩以上,九华黄精基地面积达到2万亩以上,秋浦花鳜养殖面积达到3万亩以上,富硒农产品基地达到10万亩以上;每年新增“三品一标”认证产品30个以上,实现电商年销售收入10亿元以上,培育市级以上农民合作社示范社220个、示范家庭农场270个。
实施基础设施补短板工程,加快完善现代交通体系,加快现代水利设施建设,加快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力争合池高铁、池州长江公铁大桥、池九高铁前期工作取得重大进展,建成G3W德上高速池州至石台段、G318池州至殷汇、G318南陵界至木镇、G236青通河至黄山北路,完成机场改扩建;加强重点水源保护,建设城市备用水源,确保长江池州干流重要圩口堤防全面达标;加快医疗、教育、能源、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补齐短板。
实施城市品质提升工程,彰显城市特色风貌,加强城市总体设计,优化城市空间布局,促进山、水、绿、城的共生共融;完善城市功能,治理一批道路交通堵点,新增城市公共停车位6000个,新建改造污水管网100公里,规划建设城市体育场、城市艺术中心等公共服务设施,打造15分钟城市居民小活动圈;提升城市美誉度,做活水文章,盘活古建筑,激活绿元素,加强县城和重点镇规划建设管理;提升住房保障水平,改造老旧小区120个,完成平天湖区域、沿江片区棚户区改造任务。
问:为了确保“三年提升计划”,我们明确了哪些保障措施?
答:我们主要从如下四方面入手。强化组织领导,成立由市委书记、市长任双组长的领导小组,及时协调解决实施过程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市人大、市政协发挥职能作用,全力助推各项任务落地落实;各县区、市直各部门制定三年提升计划行动方案,把重点任务具体化、项目化、指标化、责任化,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确保目标任务如期实现。
强化要素保障,落实减税降费政策,深化“放管服”改革,加大对重点项目的扶持力度,着力缓解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全面落实促进经济发展的各项改革措施,激发全社会创新活力和创造潜能。
强化跟踪问效,将“三年提升计划”推进情况纳入年度综合绩效考核范围,市委办公室、市政府办公室将“三年提升计划”落实情况作为督查督办的工作重点,确保各项目标任务落到实处。
强化宣传引导,充分利用各类媒体资源,开辟专题专栏,广泛开展“三年提升计划”的宣传工作,引导广大干部群众积极参与支持,在全社会营造关心、支持、助推经济发展的浓厚氛围。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