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一城山水半城诗——池州市创建国家园林城市纪实

2020年11月25日 10阅读 来源:池州市人民政府 2009/10/22

人们常说,一年之中春天最美。然而,在池州,越来越多的人感到,四季常绿,鲜花常开,春天似乎常在身边。无论世居池城的池州人,还是乔居古城的外地客,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感受:池州越来越绿、越来越美了!  

牵手绿色,改变了池州昔日的陈旧容颜:今天的池州,无论是绿草茵茵、百花竞放的清溪河公园,还是秀丽精巧、幽雅宁静的街头绿地;无论是水波浩淼、芳草萋萋的平天湖,还是山水交融、风韵楚楚的齐山风景区,处处花草树木摇曳,碧水喷泉激荡……数不清的大小绿地和游园如星星点灯,照亮了池州的大街小巷。行走在市区,你会在不经意间置身于一幅幅美丽的风景画中,一个一城山水半城诗的生态山水园林文化城市正向人们展示着多姿多彩的美丽与和谐。  

牵手绿色,使池州的城市名片熠熠生辉:全国首个生态经济示范区,全国双拥模范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生态安徽建设试点市,安徽省文明城市、园林城市和历史文化名城。特别是2008年,池州城市建设获得了安徽人居奖,城区环境综合治理荣获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

牵手绿色,为池州带来了生机、带来了活力,更带来了无限的希望!

科学规划 促进城市建设可持续发展

池州地处吴头楚尾,江左要冲,主城区水系发达,平天湖、月亮湖、齐山湖、天堂湖等湖泊湿地和秋浦河、白洋河、清溪河如翡翠散落在城市中,整体呈现为滨江环湖、依山绕水的独特城市自然景观格局。

虽然池州历经了两撤三建的阵痛,工业化和城市化水平不高,但是无论建制如何变革,池州人对城市建设工作的重视始终不变,对建设园林宜居城市的追求孜孜不渝。早在1981年,原贵池县就成立了园林绿化管理处,负责城市园林绿化规划设计、建设和管理工作,坚持利用良好的城市自然环境,打造天生丽质的生态池州。

建市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市经济快速发展,政治社会安定,各项事业取得显著成绩,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时期。在这样的关键点上,发展之路该如何走?在新的平台上实现经济腾飞的着力点该放在哪儿?市委、市政府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索,深刻认识到,只有创建国家园林城市,才能进一步提升市民文明素质、营造良好的人居和投资环境,改善人民生活质量;才能塑造城市形象,擦亮城市名片,增强城市综合竞争力;才能进一步凝聚力量、鼓舞士气,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名山秀水、名城宜居、民富市强、民和政通的新池州。因此,市委、市政府把国家园林城市创建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实力池州、活力池州、魅力池州、和谐池州的重要举措,作为执政为民、施惠于民的重要手段,经认真调研论证,于2006年正式提出创建国家园林城市目标,并向全市人民庄严承诺:从2006年起,利用3年左右时间,实现国家园林城市的创建目标。

为了将池州建成环境清洁优美、生活健康舒适、人和自然协调发展、生态良性循环的城市,建市以后,我市正式提出实施生态立市、工业强市、旅游兴市、商贸活市的战略,将生态立市放在战略的首位;同时坚持城市建设规划先行的思路,提早确定城市发展方向,促进城市绿化可持续发展。2006年,新一届池州市委、市政府正式确立滨江环湖、组团布局、传承历史、体现生态的城市发展新思路以及环湖临江、一城五区的城市总体布局,加快了以拉开框架、完善功能、提升品位、特色发展为主题的建设步伐,总投资50多亿元,相继展开了路网建设与管网配套、园林景观与环境整治、大型公建与市场建设、文物保护与文化传承等四大类一百二十多个项目的建设。目前城市框架面积已由2005年的26平方公里拓展到80平方公里,环湖临江、一城五区的中等城市格局基本形成。  

高标准、高质量地做好城市绿地系统等专项规划,是创建国家园林城市最基础的工作。近年来,我市结合城市总体规划修编,整合池州自然生态和历史文化资源,先后编制池州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池州市城市风貌专项规划、池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齐山平天湖控制性详细规划,为城市依规建绿和园林绿化的近、中、长期的发展,提供了前瞻、科学的文本。三年来,我市累计投入城市园林绿化建设资金近3亿元,人均公共绿地、绿地率、绿化覆盖率分别由2006年的9.81平方米、30.03%35.12%上升到目前的13.19平方米、35.45%40.23%,分别提高了3.38平方米、5.42%5.11%,各项指标逐年增长,已超过国家园林城市标准。

彰显个性 多措并举打造山水园林景观

两河穿城过,绿水青山满城郭,居民出户500米就能进入公园和绿地休憩,通过三年来不间断的创园活动的开展,如今池州市民正享受着创建国家园林城市带来的丰硕成果。

清溪河是贯穿城市的一条通江河流,是古池州城的一条护城河,但在上个世纪60至70年代,由于缺乏统一的规划和有效的管理,加之实施了围垦灭螺工程,原老河道五处被阻断不能贯通,致使河内污泥淤积,清溪河成了池城的排污池,严重影响了城市环境与沿河两岸居民的正常生活。200312月,清溪河环境综合整治工程动工,经过四年多的努力,清溪河整治一新,成为省内治理城市河流的一个成功范例:沿河100多万平方米的生态环境得到改善,新增了50万平方米的公共绿地,直接惠及两岸3万多户居民。如今的清溪河两岸,绿树成荫,繁花似锦,已经成为城市中心的绿色长廊。清溪河环境综合整治工程也因此荣获了安徽省人居环境范例奖称号。

清溪河综合整治是我市实施以公园、街头绿地为重点的植物造园工程的一个缩影。近年来,我市依托城市良好的山水条件,依山建园、临水建园,先后建成了百荷公园、清溪河公园、三台山公园、杏花村公园、站前公园等市区级公园建设及齐山平天湖风景区、包山公园,并严格按照绿地系统规划,对这些公园实施了绿化和景点建设,并将历史文化元素引入城市园林建设。在清溪河公园,重在打造和弘扬池州诗文化、傩文化、牌坊文化、建筑文化、唐文化五大文化。在齐山公园,充分利用自然植被融入历史人文景观,重在展现山、石、洞自然景观和摩岩石刻、古建筑、历史人物等人文景观。在杏花村古井文化园,重在弘扬千年杏花村的不朽魅力和池州的诗文化,通过绿化中增加文化元素,提升城市绿化的文化内涵,展现城市特有魅力。同时,实施以广场、游园绿化为重点的精品点缀工程。建设改造市委广场、秀山门广场、妇幼中心小游园、火车站广场、桃园小游园、城关小学广场、市委南广场、清溪广场、清风路游园、虎泉路游园、长江路游园、池阳路游园等50多处街头绿地及游园,并沿街形成了近30个通透式园林单位。建筑小品、城市雕塑穿插其中,充分展示着城市的文化风貌。

城市道路建到哪里,绿化就延伸到哪里。近年来,随着城市建设的快速推进,道路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在延伸。3年来,城区新增道路里程达210公里,主城区三环、四横、五纵的道路骨干网络初步形成。本着树随路走,花伴人行的宗旨,我市实施以街路绿化为重点的城市品位提升工程,突出恢复自然、整体维护城市生态系统的功能,在对城市主次干道、环城路实施精品绿化的同时,对小街巷也因地制宜地开展绿化建设,形成了一路段、一树种、一景观。三年来,已建成九华山大道、石城大道、昭明大道和沿江大道景观路工程;完成秋浦东路、百牙东路等12条新建道路的绿化配套工程;进行齐山大道、杏花大道等6条改造道路绿化建设。道路绿化达到道路总面积的25%以上,绿化普及率达98.04%,达标率为80.26%

在池州,因地制宜,见缝插针建绿已成为全体干部群众的自觉行动,城郊山头、道路两旁、居住区中、单位庭院都是园林绿化的战场 。目前,已有50家单位(小区)被命名为省市级园林式单位(小区),其中园林式单位31家、园林式小区19家。通过实施绿色通道工程,高标准完成芜大高速公路连接线绿化建设,全面改造国道、省道绿化,重点抓好318国道贵池至青阳段、绿化改造,同时,加快外环线、铁路主干线、沿江防护林建设。  

如今,主城区已形成了以清溪河为中心轴线,以齐山平天湖为城市花园,以园林绿地建设和城中村改造为平面依托,山水相间、河湖相应的独特生态环境,彰显了池州山在水中、水在城中,城在林中、人在绿中独特的城市个性。

创新体制 创园增添新动力

创建国家园林城市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到城市建设和管理的方方面面。如果不统筹兼顾,创新园林城市的建设理念,势必会影响国家园林城市建设效果。

为此,我市提出把国家园林城市、中国人居环境奖获得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三城联创工作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来抓,整合力量,形成园林城市建设合力。统筹山水环境整治与城市特色塑造。利用良好的生态资源,把园林景观建设与城市自然山水治理、生态环境恢复结合起来,塑造城在山水中、山水在城中的独特气质,展示池州生态、宜居的天然丽质。统筹公园绿地建设与城市综合承载力提升。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把公园绿地建设同改善人居环境、提升城市功能有机结合起来,以河串园、依山建园,实现园林围城、绿地缀城;开展城中村改造、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住房保障工程建设,着力提升城市承载力。统筹人文景观建设与历史文化名城创建。遵循利用自然山水、传承历史文脉、展示现代文明的原则,按照保护遗存、挖掘内涵、开发产业的总体思路,积极开展创建历史文化名城活动,坚持把传承历史文化脉络,作为打造园林城市特色魅力的根本。  

科学护绿离不开园林绿化管养体制的创新。近年来,我市积极探索创新园林管养体制机制,改善、提高城市生态环境,加快了推进城市生态文明建设步伐。近3年来,城区无非法侵占绿地、破坏绿化成果的严重事件发生。在管养体制机制上的创新主要有四招:将城区划分为5大管养片区,实行市场化的专业管养;成立百荷公园管理所、清溪河公园管理所、杏村西街管理所,对人流集中区域进行专业化管理;坚持月考核制度,制定各类绿地管理标准,每月考核一次、通报一次;建立综合巡查监管、统一调度指挥、限时落实办结的综合管理机制,加强园林绿化监察执法工作。由于管养创新促进城市绿化水平持续上台阶,安徽省专家组根据现场考核情况,将池州市正式列为今年全省唯一的国家园林城市推荐城市上报。

创新体现在园林城市建设的方方面面。我市对城市建设投融资体制、城市建设组织方式、工程建设管理模式等方方面面进行了大胆尝试,走出了一条中小城市破解资金、技术、人才瓶颈,大力推进城市市政基础设施建设的成功之路,相继建成了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场和清溪污水处理厂;新建和改建49条道路,人均拥有道路面积13.19平方米;建成了城市路灯照明智能化监控中心,城市主要道路照明装置率达100%,城市道路亮灯率达98.31%,灯具完好率达98%;建成了水冲式公共厕所92座,其中旅游公厕16座,每万人拥有公厕4.06座;城区8条主要干道实现了机械化清扫,道路机械化清扫率达38.6%,在省内同行业中位居前列。

在细节中凝聚,在点滴中变化。春睹杜鹃绽放,夏观紫薇芬芳,秋吟桂子飘香,冬赏梅花傲雪。悄然中,一个绿树成荫、繁花似锦、天蓝水碧的园林城市向人们走来……创园为动力,池州正站在一个全新的发展起点上,向生态园林宜居城市目标迈近。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