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和谐发展 实现多赢———池州海螺水泥股份公司发展纪实

2020年11月25日 10阅读 来源:池州日报 2008/7/7

这是一家位于长江之滨、大姥山脚下的大型企业,高耸入云的旋窑、蜿蜒通江的运输廊道、繁忙的码头和矿山,向人们展示着一个现代化企业的无穷魅力。

这是一家与自然和谐相处、实现科学发展的大型企业,生产区内没有震耳欲聋的强噪音,没有弥漫呛人的粉尘,青山绿水,草木葱茏,飞鸟成群,富有特色的建筑物点缀其中,如同一幅精美的风景画。

这还是一家有着强烈社会责任感、与社会和谐相处的大型企业,她的发展带动了当地农民致富,拉动了地方经济发展,促进了发展理念更新。

这就是池州海螺水泥股份公司,池州目前最大的工业企业。她用关注民生、和谐发展实践对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做出了生动的诠释。

依托资源,做大做强,成为海螺沿江生产基地中效益最好的企业。

上世纪九十年代末,急于对外扩张的安徽海螺集团制定了一个集团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市场建设规划》和水泥T型发展战略。按照这个战略,海螺集团将依托长江黄金水道,发挥铁路和内河的交通优势,利用沿长江带丰富石灰石资源,重点在安徽、江苏、上海、江西等省建设一批预分解新型干法大型水泥生产线。

此时的池州,尽管拥有大量品质优良的石灰石资源,但由于没有企业投资,丰富的石灰石资源仍是藏在深山人未识。海螺集团水泥T型发展战略无疑让池州看到了矿业变产业、实现资源加工增值的希望,池州储量大、品位高的石灰石资源也让海螺集团产生浓厚兴趣。双方一拍即合,经过多轮的谈判和协商,海螺集团正式与池州市达成投资协议。2001218日,池州海螺一期两条日产4500吨水泥生产线在贵池区牛头山镇正式开工建设;20026月,池州海螺又从国外引进一条日产8000吨国内最大规模的水泥熟料生产线,上马二期工程。两期项目竣工后,池州海螺的产能达到了年产600多万吨。

按照水泥行业的传统观点,三条生产线建设周期至少要35年,但池州海螺只用了30个月就将三条线全部建成,平均每条线的建设周期仅为10个月,曾被中国水泥界称为海螺速度。更重要的是,日产4500吨水泥熟料生产线是中国第一条具有完全知识产权的国产化示范线,其核心系统———烧成系统的工艺技术指标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日产8000吨的水泥熟料生产线不仅在当时国内规模最大,而且为其后日产10000吨水泥熟料生产线提供了技术准备。可以说,没有池州海螺日产8000吨水泥熟料生产线,就没有海螺集团其后在铜陵、枞阳等生产基地的四条日产10000吨水泥熟料生产线。

2006928日,池州海螺三期4条日产4500吨水泥熟料生产线正式开工建设,并配备兴建2×18万千瓦余热发电系统及年吞吐能力800万吨专用码头。2007128日和200837日,三期项目第一、第二条日产4500吨水泥熟料生产线先后点火成功。目前,池州海螺正积极做好后两条日产4500吨水泥熟料生产线开工准备工作,计划于今年9月份动工建设。池州海螺三期项目建成后,水泥熟料总生产能力将达年产1300万吨,成为世界规模最大的单个水泥生产企业。今年上半年,池州海螺克服煤电油运价格上涨、人民币升值、原材料成本增加等因素的多重压力,实现销售收入8.63亿元、上缴税收1.29亿元,其中利税占整个海螺水泥三分之一强。池州海螺负责人表示,依托池州丰富的资源,目前池州海螺已成为海螺集团沿江7个生产基地中效益最好的企业。

呵护环境,协调发展,全力打造一流生态型企业

走进池州海螺公司生产区,你可以看到绿阴掩映下的高大车间里传出的低沉轰鸣声,高耸的旋窑虽刺向透明的蓝天,却也只是吐出几缕淡淡的烟气。

穿行在林阴小道上,进入林区、谨防烟火的标识牌随处可见,各种绽放的鲜花与翠绿的草坪环绕厂区周围,呈现出一种自然的和谐,令人赏心悦目。

这是水泥制造企业吗?不少第一次来到池州海螺的人往往要发出这样的疑惑和感慨。的确,在大家的印象中,水泥生产企业就应该是烟囱高耸、浓烟滚滚,而这里却不是这样,不仅生态环境好、空气好,而且她还是国家旅游局授予的全国工业旅游示范点安徽省环境保护创新试点单位

建厂之初,海螺集团提出要将池州海螺建成环境保护的示范工厂、一流的生态型企业。公司按照呵护环境、协调发展,全力打造一流生态环保企业的理念,在项目选址规划时,就充分考虑到地处升金湖边缘的独特地理位置,不断调整和优化总图设计方案,保留了原有的地形地貌和650亩林地,使整个厂区布局与自然融为一体。

池州海螺还把噪声治理作为环保重点,投资了6000多万元进行噪声专项治理。池州海螺公司在一期、二期3条生产线上的环保投入达1.6亿元,占总投资的13.6%,远高于一般水泥熟料生产线。经环保部门实测,包括噪声在内的各项环保指标均达到或优于国家标准,一、二期生产线全部通过国家环保总局组织的环保验收。

池州海螺的环保意识体现在方方面面的细节上。为消除对升金湖自然保护区可能的影响,池州海螺将窑尾烟囱高度由原设计的110米降至105米,将原设计的临近保护区内的高桥湖的破碎站东移800米;为防止惊跑鸟类,池州海螺按照鸟类专家的建议,把原有企业规定的皮带顶部红色长廊改为蓝色,让鸟儿有一个安定的生活环境;为了恢复矿山生态,海螺水泥花了不少心思,他们采取一种台段式开采矿石的方法,逐层剥离矿石,并且边开采边绿化。

一期、二期项目建设之中,池州海螺还配套建设了两套共28600KW混汽凝汽式纯低温余热发电机组,分别于20061130日和2007111日并网发电。两套余热发电项目不仅是公司新的经济增长点,而且每年可节约电量2.04亿KWh,与使用火电相比,年节约燃煤7.25万吨、减排二氧化碳17.35万吨,真正实现了企业清洁化无污染生产。目前,围绕三期项目配套建设的首条1.8万千瓦余热发电系统即将于近期并网发电。

青山绿水满厂区,天朗气清精神爽,池州海螺改变了人们对传统水泥生产企业的印象。姥山社区居委会主任王战胜告诉记者,海螺落户这里后,环境和以前没有多少变化。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个村民因为居住环境受污染而到居委会反映情况。

池州海螺用和谐发展的实践向社会展示呵护环境,协调发展,全力打造一流生态型企业的海螺全新环保理念。

拉动经济,壮大财力,推动我市经济迈上发展快车道池州海螺不断做大做强,对我市经济发展起到了明显的支撑和拉动作用,成为我市经济迈上发展快车道的助推器

2003年,池州海螺二期竣工投产当年,一、二期项目实现工业增加值4.5亿元,占全市工业增加值的22.6%,对池州工业增长贡献率为60.1%;上缴税收8500万元,占全市财政收入的13.4%。有人形象地称,池州海螺让池州经济乘上了直升飞机’”

据统计,2005年至2007年,池州海螺实现工业增加值6.34亿元、6.11亿元和6.37亿元,分别占当年全市工业增加值的33.4%24.4%20.5%;上缴税收(含上缴中央、省等)1.98亿元、2.05亿元和2.16亿元,分别占市直财政收入的38%31.68%26.3%

池州海螺对地方的贡献还体现在繁荣周边经济,带动相关产业发展等方面。随着池州海螺的落户、建设和发展,贵池区牛头山镇面貌日新月异,集镇规模不断扩大、功能不断完善、人气不断聚集、经济日趋活跃。三期工程的拆迁安置,在集镇直接增加常住居民2600余人;自来水厂为适应需要进行了扩建;马料湖堤防因修建进厂道路而得到彻底改变。上海浦城公司考虑海螺公司生活区建设等今后发展带来的变化,决定在牛头山集镇投资开发8万平方米商住房和1万平方米的标准化厂房。

在实施工业强镇,推进招商引资工作中,牛头山镇依托大企业优势,适时提出打海螺牌,将池州海螺当成对外招商的一张名片,广泛宣传,积极推介,取得了出人意料的效果。如宁波戈凌蓝服饰公司到池州考察,决定在牛头山投资约5000万元的制衣项目。目前,该镇已引进双赢矿业、瑞晟金矿、湘安矿业、黄山铁矿等多家外来投资企业;市、区重点项目中石油油库、贵航100万吨特钢等一些上亿、十几亿的大项目也先后落户该镇。

池州海螺的建设和发展还带动了周边地区采矿和交通运输产业兴起。池州海螺砂岩供应商钟小贺自海螺项目投产后,就瞄准水泥熟料的辅料需求,在当地积极开采、组织货源,每年为海螺提供砂岩供应量达20万吨,每年在当地上缴税收达2030万元。目前,池州海螺所消耗的粘土、砂岩和低品位铁矿等加工辅料全部来自周边乡镇,每年需求量达200万吨,创造产值数千万元。依托辅料供应,殷汇镇、牛头山镇和涓桥镇等周边乡镇都形成了专门的车队,每天为海螺的正常生产提供交通运输,并形成了可观的效益。钟小贺粗略估算,每年辅料供应商支付的交通运输费约达200万元以上。

增加就业,惠及百姓,实现企业与地方和谐发展在自身发展的同时,池州海螺十分注重企业与地方之间的协调发展,这在他们使用和培养本地人才上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去年三期一、二条生产线上马后,池州海螺招聘的400多名员工中有200人来自牛头山镇,目前池州海螺1200余名员工当中,池州籍员工达到了652名。

在池州海螺这个大舞台上,池州籍员工的才华得到了充分的施展。原池州水泥厂下岗职工张朝阳,2002年招聘进入池州海螺后,凭借自己的努力和奋斗,从最普通的巡检员、班组长、工段长……一路走来,目前已是海螺码头分厂厂长助理,成为池州海螺的中层管理人员,月薪达到了5000多元;来自牛头山镇长林村的郑延军,2003年进入公司,凭借自己的努力和公司的培养,历经数年,当上了技术含量很高的中控操作员,月薪也在5000元以上。

在使用和培养本地人才的同时,池州海螺还不断对外输送池州籍人才。东至水泥厂下岗职工方钢在担任池州海螺二分厂厂长助理后不久,便被输送到宣城,任宣城海螺制造分厂副厂长;员工吴自有在池州海螺锻炼发展后,被调往江西弋阳海螺供销处,任处长助理。

围绕池州海螺的实际需求,一批惠及民生的相关服务行业也应运而生、蓬勃发展。2004年,牛头山镇姥山村和万兴村分别成立了天姥劳务服务公司和万兴劳务服务公司,专门为池州海螺的生产需要提供务工人员,每年提供的零时用工上千人次。仅池州海螺码头支付的清仓务工费用每年就达12万元。为了满足池州海螺的餐饮需要。一批农民经纪人自发收购瓜果、蔬菜和副食品供应海螺食堂。牛头山镇长丰村和观山村石岭组的农民菜地几乎成了专供海螺的蔬菜基地。每年池州海螺在蔬菜、瓜果、副食品等方面的消费近200万元。海螺的发展还拉动了当地餐饮旅店行业的发展,牛头山集镇上的餐饮旅店业由过去的3家发展到现在的30多家,集镇的小旅店,几百张床位经常客满。

池州海螺给牛头山镇带来了新气象,姥山社区居委会文书刘成福感触颇深。他说,过去,打手机经常串线到安庆网,看电视看不到有线电视,村民的居住条件、卫生环境一直让人心烦。随着海螺的进入、姥山新村的建设,带来的变化、享受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

为了支持池州海螺建设,姥山村村民顾全大局、做出奉献,举村迁出,搬进了新农村建设示范点———姥山新村。

按照市委、市政府要求,姥山新村在规划、设计、建设过程中严格高起点、高标准,小区基础设施、水电路网、污水处理等都遵循城市小区建设标准和要求,统一规划设计、统一房型和色调。新村分ABCDE五个组团,小区内道路实现全水泥覆盖,架通了自来水,开通了有线电视和电话,设置了一所幼儿园和一所村小,建立了三个群众娱乐活动中心,修建了两处停车场,安装30盏路灯。

如今,行走在宽敞、整洁的小区道路中间,欣赏着别墅一般的楼群,姥山新村让每一位来访的人羡慕不已。

池州海螺的发展壮大,推动了全市上下观念的更新,广大干群尝到了谋大项目、抓大项目的甜头,坚定了谋大项目、上大项目、求大发展的决心。池州人有理由相信,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随着工业强市战略的深入实施,随着招商引资力度的不断加大,随着一个个大项目顺利落户建设,一个名山秀水、民富市强、名城宜居、民和政通的崭新池州一定会崛起在皖江南岸。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