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五梅:中药材大村路在何方?

2020年11月25日 10阅读 来源:2014/6/20 池州日报

6月10日上午9点,青阳县杨田镇五梅村村部,村委会副主任王春华、文书张东发等人正满头大汗地把一卷卷自来水管从屋里往一辆扬子皮卡车上搬运。村部所在的白马村民组经常缺水,特别是去年7、8月份大旱断水,全靠山下送水送了25天。痛定思痛,村里下决心从三千米处引水下来,彻底解决白马村民组140人用水问题,这几天正在埋设管道。

满载的扬子皮卡车,沿着凹凸不平的沙石路一路吼叫,爬行至岭头村民组。村支部书记袁飞在现场安排工人往山上运送自来水管。“没有办法,实在找不到劳力,村干部只好自己上”。他一边带记者在岭头组里转转,一边介绍起五梅村的现状。

村庄逐渐“空心”化

袁飞介绍,五梅村坐落在青阳县的东南部,属石灰岩地区,辖8个村民组,930人口,面积约20平方公里,平均海拔550余米。是青阳县4个革命老区之一。全村水田耕地667亩,桑园1000余亩,毛竹1040余亩,杉木林960余亩,国家及省级公益林面积3592余亩。山多田地少,是典型的山区村,年轻人纷纷选择外出打工挣钱,其中不少人已在外地或县城购房,不少村庄俨然成了“空心村”。

以岭头村民组为例,目前有28户100多人,年轻人纷纷外出打工,没有外出的也在镇上或县城陪孩子读书,目前这里的常住人口只有20多人,不少家庭常年是“铁将军”把门。以前称留守的叫“386199”部队,现在只剩下“99”部队守着田地,看家护院。袁飞笑言,自己也是“留守一族”了,儿子、女儿都在青阳县城上班,老伴也和孩子们生活在一起。为了解除寂寞,特地养了一只狗和几十只鸡,看“鸡飞狗跳”都是种乐趣了。“全组只有2个真正劳力,请他们做事需要提前预约好几天。”

去年,最远的盘台村民组,由于山高路远,交通生活都很不方便,群众呼声很高,结合实施土地复垦政策,31户除了4户外全部实现下迁,复垦土地200亩,今年已经收获了第一季油菜。盘台从此只存在了村民记忆中。

刚在袁飞家坐下,碰巧他儿子回来给他送生活日用品,小伙子还没停到十分钟就走了。袁飞听着儿子渐行渐远摩托车声,眼望门外,自言自语道,这些自然村落未来到底会是什么样子呢。

药材种植遇“瓶颈”

五梅村地处高山,当地群众素有种植杜仲的传统,本世纪初,县、镇两级政府因势利导,实行以奖代补政策,发动村民利用房前屋后种植杜仲等中药材,鼎盛时期以杜仲为主的中药材林达到7200多亩,户均种植面积达28亩。目前全村仍拥有杜仲4000余亩,丹皮1000余亩,桔梗400余亩,枣皮、乌芋等其他药材更是比比皆是。为此,2000年被池州市评为“药材大村”,2008年被省政府评为“特色林业产业村”。

方洪组村民方陆斤是药材种植大户。临近中午,记者见到他时,他正挥汗如雨地在药材地里除草。他家种有10多亩药材,主要是杜仲、桔梗、丹皮、白芍等。问起效益,他连连摆手,这几年价格掉得太厉害了,杜仲历史上卖过20多块一斤,现在只有5块多,像桔梗、白芍只卖一、两块,好多人都放弃种植,到外面打工去,有的甚至把药苗挖卖了,据说是卖到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当绿化用。他自己主要是年纪大了,孩子也在外地打工,同时自己还做点药材收购生意,所以选择了坚持下来。

据介绍,方洪组是五梅药材种植较多的村民组,随着这几年行情看跌,大家种植积极性普遍不高,年轻一代全部跑到外面发展,只有年长者还在坚守,但受体力限制,多少也有点力不从心。袁飞说,几年前村里也成立了一个中药材合作社,但受资金、市场影响,未能发挥当初设想的作用。所以目前药材虽然规模很大,但本地没有粗、精加工的能力和条件,又没有固定的销售渠道,基本随行就市,以小商小贩收购为主,收益不理想。

多年从事中药材贸易的九华中药材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吴振东的老家就在青阳县酉华乡乐元村,和五梅村相邻。他坦言,五梅主要症结是药材品种老化。这几年各地一窝蜂种植杜仲、桔梗、丹皮等品种,量多价格肯定上不去,实际上像黄精、苍术和柴胡等价格还是很高,其中黄精、苍术30元一斤,柴胡50元一斤,所以他的基地目前就推广种植这些品种,效益很好。所以只要药农调整种植结构,种植只有适合本地环境生长的中药材,还是有钱赚的。“我也在五梅尝试过,但是那里面临的劳动力匮乏和积极性受挫的局面短时间内估计还很难改变。”

转型发展觅“良方”

望着满山翠绿的中药材,袁飞一班人也很焦急。他们目前所做的工作是稳定村民特别是药农的思想,市场经济就是这样,有高峰就有低谷。同时积极争取上级支持,结合“一事一议”项目,逐步改善五梅的交通、特别是饮水问题,白马组这个月底能通水,方洪组也列入明年计划。只有把村里各项工作做的更好,把环境改善好,才有可能引来客商,才能吸引年轻人回家创业。“因为药材结构调整需要政策鼓励资金支持,更需要有能力、有思想年轻一代去实施。”

袁飞说,五梅尽管是山区,但离城不远,村里生态好,而且历史上从五梅到泾县有一条步道,一路存有凉亭、八面佛等遗迹,盘台还埋存着国军抗日的遗骨,条件成熟是完全可以发展旅游经济的。

和村干部一样寻求致富“良方”的还有普通的村民。白马组村民胡国平,今年57岁,儿子媳妇都常年在外务工,老俩口在家带孩子,药材也种不动。几年前,他买了一辆面包车,每天接送村里像他孙子、孙女一样在镇里上学的孩子们;刚从村里退下来的老伴前几天,只身前往南京,花了15000元,购回15对土鳖种虫,在家搞起特色养殖来。

这,对个人,对全村,也许都代表着一种新的尝试。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