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四月芳菲尽,江南依旧春意浓。眼下正是春耕备耕季节,农民忙碌的身影将这片生态大地点缀得更加生机勃勃。
在贵池区秋江街道办事处梅里居委会,记者和正在干活的农民程正兴拉起家常。老程说,今年他家通过土地流转包下了120亩稻田种植生态水稻。因为和附近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梅里生态米业签下了种植订单,不愁销路;农技部门免费上门提供种植和管理技术,粮食产量有保障。从省委、省政府致农民朋友的一封信中老程得知,国家对粮食生产实行补贴,早稻100斤提了3元,中晚稻100斤提高了5元到10元,每亩还有50元农资补贴,20元良种和种粮直补。他种粮的信心更足了。
近年来,我市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相继出台的一系列强农惠农政策,引导农民不断调整农业产业结构,致力发展以特色农业为主的现代农业,帮助农民就地转移就业,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
现代农业鼓了“钱袋子”
齐春生态庄园坐落在青阳县丁桥镇。当记者踏进这座庄园时,不禁为这里似锦的繁花和青葱的田园所迷醉。
齐春庄园是我市发展较早的经果园,果园套着多种果树,空地生长着不同品种的时令蔬菜,再加上掩映在深处的现代化养猪场,整座庄园形成了“猪—沼—果(菜、渔)”的现代生态农业循环系统。据不完全统计,这家庄园来自特色种、养的收入,年均50万元左右。
近年来,我市立足资源和区位优势,推进茶叶、特色水产、畜禽、茧丝绸、经果林、中药材等特色产业加快发展,先后建起了贵池区有机茶、秋浦花鳜、江南乡村土鸡,东至县茶叶、食用菌、沿江水禽,石台县山茱萸、绿色食品、有机茶叶,青阳县皖南土鸡、蚕桑等一批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基地。培育壮大了龙溪麻油、天方茶业、国润茶业、东盾木业、鸿亮竹业等省市级龙头企业180家。发展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组织540个,合作经济组织成员6万多人,辐射带动农户16万户,占总农户数的43.9%。
目前,我市已初步形成了“特色+规模+品牌”的现代农业发展格局。市级龙头企业实现年产值40多亿元、利税2亿多元,特色农产品出口日韩、欧美等国家,年创汇达3600万美元。据2009年底的统计,全市农民年人均纯收入4955元。
就业创业增收渠道宽
今年30多岁的青阳县陵阳镇南阳村返乡民工陈友红过去在上海一家服装厂打工,因为所在的服装厂不景气,去年,她决定不外出打工,在家里种茶叶。通过技能培训,陈友红掌握了种茶新技术,改变了粗放的种植方式,将家里的20来亩茶园经营得有声有色。
青阳县丁桥镇永平村返乡农民丁江河夫妻,在江苏打工10多年,2008年的经济危机中,夫妻双双失业。镇里的九华电源有限公司为他们提供了新的岗位,现在两人在家门口每月就能拿到4000多元的工资。丁江河开心地说:“我们夫妇在外打工一年也不过挣4万多元,没想到在家门口不仅找到了工作岗位,收入比在外面打工还高。”
为了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促进农民转移就业,我市大力发展劳务经济,全市每年外出务工的农民在33万人以上。随着承接产业转移的力度不断加大,全市工业及第三产业发展迅速,为农民就地转移就业提供了越来越多的机会。近年来,我市大力组织实施“凤还巢”工程,鼓励动员农民工返乡创业,以创业带就业,使越来越多的农民实现了家门口就业。据统计,目前我市返乡创业的农民工已达到1670人,创办经济实体1175户,带动就业21225人。
2008年开始,我市加大对农民工创业培训,创建农民工返乡创业园,进一步完善了以创业培训、开业指导、项目开发、小额贷款、税费减免、跟踪服务等为主要内容的创业服务体系。一批由外出回乡人员领办、创办的“凤还巢”企业相继建成运营。
政策保障提升幸福感
“住有楼房,吃重营养,有病能医,有学可上,出门坐公交,穿戴讲时尚,老人都把生活补贴拿。”贵池区秋浦街道办事处长岗社区的乡亲们这样描述他们今天的生活。
九华山风景区九华乡老田村三甲组居民柏胜利不幸患上了直肠癌,手术及医疗费花了大概3万多元,因为参加了新农合,报销了2万多元。大病救助又援助了3000元,自己只承担了小部分。由于他家的两口人都被纳入了低保,一年还能拿到2000元低保金,加上节日低保补助,一共有3000来元,这些钱基本上能保证他家的日常生活。
国家惠农政策的实施,不仅使我市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而且使农民生活环境也大为改观,百姓的生活因此幸福而有尊严。近年来,我市千方百计筹集安排资金,积极支持“三农”建设。2007年至2009年,全市财政涉农资金累计支出41.53亿元。其中:中央及省资金28.07亿元,地方财政支出13.46亿元。
农村低保年逐年扩面提标,目前保障标准已提高到1000元,首创“夕阳红计划”,惠及万余农村五保户老人,五保户集中供养率在全省率先超过30%,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任务如期完成。新建校舍面积13.7万平方米,农民工技能培训53465人,培育了一大批新型农民。通过实施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医疗救助制度等工程,农村医保全覆盖,农民“看病难”问题得以缓解。
随着农村饮用水安全工程、农村公路“村村通”工程和农村沼气工程的实施,全市农村基础设施逐步得到完善。广播电视“盲村”覆盖,“农家书屋”、乡镇综合文化站、农民体育健身等工程建设,使农村文化生活日益丰富多彩,农民的精神需求日益得到满足。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