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是我市“工业发展攻坚年”。“攻坚”喻意啃下硬骨头,实现新突破。回眸2008,攻坚之年,我市工业攻坚成效如何?
最新数字揭开了答案:全年规模工业增加值46.6亿元,增长39.8%,增幅居全省第一;新增规模企业136户,超过前三年新增户数总和。此外,工业企业自主创新步伐加快,组建了有色金属材料研发中心、智能仪表研发中心、家机研究所、非矿研究院等七个企业技术工程研发中心,确定了铜冠有色、池州家机、华农生物等首批9个创新型试点企业……
市经委主要负责同志如此点评全市工业经济发展取得的新成就、新突破:“2008年我市坚持经济靠工业、工业靠项目、项目靠招商、招商靠环境的工作链条,环环相扣,步步递进,促进了规模工业增加值大幅提升、工业化率大幅提升、工业对财政贡献率大幅提升,规上企业增多、工业实力增强、工业发展后劲增强,逐步实现了矿产开发由追求‘即期效应’向寻求‘规模效应’、‘增值效应’转变,项目谋划由单个开发向系列化开发、产业化发展转变,发展布局由‘全面开花’向‘块状集聚’转变,投资主体由以政府主导向多元化转变。”
政策支撑 大力扶持
去年初,市委、市政府决定将2008年确定为“工业发展攻坚年”,在全市范围内开展“推进工业化,实现新跨越”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就此,吹响了我市工业攻坚的“号角”。
一批扶持政策和指导性意见随之相继出台实施,如《池州市工业企业发展三年倍增计划指导意见》、《池州市工业经济发展目标综合考核暂行办法》等,为实现工业突破提供了可靠的政策支撑。
伴随着利好政策的逐步实施,各方扶持工业发展的力度不断加强。在财政方面,2008年,市本级预算安排支持工业经济发展资金1亿元、池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建设资金5000万元,兑现池州海螺公司优惠政策1720万元,县域经济发展奖励资金500万元;在融资渠道方面,我市通过加强银企对接,壮大和完善信用担保体系等举措,为工业企业融资打开了天地。如去年5月引进了安徽省最大的民营担保类金融企业安徽海汇担保有限公司,通过资本运作,市工业投资公司总资产已达6亿元以上,市工业投资公司在促进企业技术进步、产品升级等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等方面正在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完善布局 倾力建设
发展工业池州有矿产资源优势,有农产品资源优势,有长江岸线资源优势,如何将这些优势转为胜势?经过深思熟虑,依托已有优势和条件,我市提出了“四大基地”、“九个百亿元园区”(其中七个百亿元工业产业园)、“八大产业链”的战略部署。
至此,池州工业发展布局和方向清晰可见。即大力建设有色金属新材料基地、岸线产业集聚基地、机电装备制造基地、绿色化工基地;着力延伸铅锌产业链、钨钼产业链、特殊钢产业链、铜产业链、金属镁产业链、锰金属产业链、化工产业链、船舶产业链;全力打造池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百亿元有色金属产业园区、池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百亿元非金属新材料与机械制造产业园区、贵池区前江百亿元特种钢深加工及船舶制造产业园区、贵池区百亿元装备制造、非金属新材料及轻工产业园区、东至县百亿元化工产业园区、东至县沿江百亿元机电、船舶及轻纺产业园区、青阳县百亿元非金属新材料及机械制造产业园区。与此同时,为加快县域经济崛起步伐,对七个百亿元工业园区进行有效补充,我市将沿江、沿国道,或条件优越的县区八个乡镇规划为工业集中区,要求打造特色主导产业。
依据“四大基地”、“九个百亿元园区”(其中七个百亿元工业产业园)、“八大产业链”的战略部署,今年以来,我市立足重点开发沿江的原则,依托省级开发园区及沿江部分乡镇工业集中区,编制了9个百亿元产业园区(其中七个百亿元工业产业园)发展规划,着力打造千亿元产业集群。我市还将省级筹建石台县工业园区调整到沿江的东至县,推进石台县和东至县共同筹建省级开发区———池州大渡口经济开发区(石台工业园区),创造了县与县之间跨区域合作开发的先例。
通过不断建设,我市已逐步形成了以5个省级工业园区和8个乡镇工业集中区为载体,以沿江岸线和国省道为纽带的具有池州特色的工业布局。全市80%以上规模工业企业都集中在工业园区和乡镇工业集中区。
狠抓大项目 实现“四转变”
大项目让池州人尝到了“甜头”,尝到“甜头”的池州人更加青睐大项目。
2008年一批大项目相继开工建设,陆续投产。去年12月20日,省861重点工程———铜冠有色池州公司九华冶炼厂铅系统一期挖潜改造项目比原计划提前6天实现一次点火投料成功,项目建成达标达产后,企业现有铅系统将达到年产10万吨电解铅和9万吨硫酸的生产能力,并附产金银等,据测算,年可实现销售收入13.7亿元、利税6000万元,企业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将得到显著提高;由浙江温岭家国富安投资有限公司投资11亿元人民币,总生产能力25万吨的中耀美华造船项目经过短时间建设,目前已开始建造首条船;池州新港区二期码头工程项目自去年3月开工建设以来,以超乎常规的速度向前推进,仅用9个月时间,二期散货码头即投入试运营,建设速度在长江内河港口中最快,比设计的时间提前了10个月,比董事会确定的时间提前了4个月,被中国港口协会称为“创造了港口码头建设史上的一个奇迹”……
同时,我市利用优势资源,立足长远谋划一批大项目,抓住省委、省政府推进重化工业在沿江6市布局,在项目核准、环保、土地等方面支持重大重化工业项目的机遇,围绕“拉长产业链、实现梯度增值、形成集群发展新优势”,力争形成2500亿以上的产业集群。此外铅锌、钨钼、特殊钢、铜、金属镁、锰、钡、化工、船舶等产业链发展规划已经全面完成。
通过不懈努力,我市工业发展具体操作方法逐步完善,产业链条逐步延伸,工业布局逐步优化,基本实现了“四个转变”,即矿产开发由追求“即期效应”向寻求“规模效应”、“增值效应”转变,以“矿业换产业、项目配资源”为原则,以资源利用集约化为目标,在前期矿山整顿的基础上,我市进一步整合矿产资源,把优质优势矿产资源配置给优势重点企业,优先发展终端产品、高新技术企业和高新技术项目,为打造六大金属矿产业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项目谋划由单个开发向系列化开发、产业化发展转变,市发展改革委、市经委立足矿产、长江岸线等资源优势,已编制了八个产业链发展规划。市经委谋划的六大金属矿产业链已经完成发展规模编制,其中五个产业链切入点项目已经启动;发展布局由“全面开花”向“块状集聚”转变,彻底改变了过去“村村点火、户户冒烟”的原乡镇企业模式,提出了“四大基地”、“九个百亿元园区”(其中七个百亿元工业产业园)、“八大产业链”、“八个乡镇工业集中区”的较为科学合理、具有池州特色的工业发展总体布局;投资主体由以政府主导向多元化转变,我市通过招商引资、争取投资、银行贷资、市场融资、激活民资等方式多元化投资建设了一批重大工业项目,从制度上充分发挥了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
鼓点阵阵,劈浪前行。站在历史的新起点,我们坚信池州工业明天会更加美好!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