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在共克时艰中奋力前行----2008年池州经济社会发展综述

2020年11月22日 10阅读 来源:池州市人民政府 2009/2/5

编者按

为迎接“两会”的召开,本报从今日起推出“喜迎‘两会’专题报道”栏目,集中宣传2008年市政府重点工作成就,以进一步增强各级各部门加快追赶、奋力崛起的信心和决心。敬请关注。

刚刚过去的2008年,对我市经济发展来说,充满了挑战和考验。从年初的一场历史罕见的雨雪冰冻灾害到正愈演愈烈的国际金融危机,让人为池州经济社会能否完成全年目标任务捏着一把汗。欣慰的是,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经过全市上下的共同努力、共克时艰,一份经济社会满意“答卷”在岁末年初呈现在全市人民的眼前。   

量质并重 成绩“亮丽”

“今年全市GDP增幅仍可保持在16%以上,比上年提高0.8个百分点,增幅连续4年高于全省平均水平。”这是一条更加令人振奋的消息。据市发展改革委最新预计,尽管全国、全省经济运行呈波动下行态势,但我市保持平稳较快增长的基本趋势没有改变,年初确定的目标任务可以完成。   

财政收入是经济发展的“晴雨表”。即便有金融危机等不利因素,但去年我市财政收入仍保持平稳增长。预计全市完成财政收入26亿元,较上年增收6亿元,增长29.7%。尤其令人欣喜的是,经过近年来矢志不渝抓工业、抓招商、抓园区,各县区经济发展开始提速,县区的财政收入“块头”越长越大,并且增幅超过市直。

2008年,全市县(区)累计完成财政收入16.5亿元,占全市财政收入63.3%。

在经济领域,“投资、消费、出口”一直被誉为是推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池州也正是依靠“三驾马车”推动着经济的快速增长。2008年,我市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179.5亿元,增长29%,其中工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80亿元,增长60%;2008年,全市实际利用外资突破亿元大关,达到1亿美元,增长35.3%,增幅居全省前列。进出口总额达1亿美元,增长46%;2008年,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66.5亿元,增长24%,增幅创近12年新高。

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池州人的钱袋子越来越鼓,变得更为充盈。2008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848元、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4694元,分别增长16.6%和17%。2008年,全市共投入资金7.68亿元实施22项民生工程和10件惠民实事,惠及140万城乡居民,大大提升百姓的幸福感。

攻坚克难 有效运作

对我市来说,2008年是我们面临困难较多的一年。9月份以来,随着国际金融危机的蔓延,经济生活中一些深层次矛盾逐步暴露,市场形势急剧变化,给我市经济带来了一定冲击。出口受阻,中小企业流动性不足,原材料市场需求萎缩,部分企业停工限产……这一切都给我市经济带来一定冲击。

面对困难,全市广大干群众没有怨天尤人,而是沉着主动、合力应对。10月31日,促进全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电视电话会议结束后,我市当晚即召开全市电视电话会议传达贯彻,并出台了《关于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指导意见》,要求各地、各部门迅速将目标任务分解落实到有关单位和企业。   

面对宏观调控的新政策和新机遇,我市各级各部门积极应对,把扩大投资作为保增长的主动力,把大项目建设作为增后劲的主抓手,加快了项目编报和储备工作,编报中央投资项目227个,总投资2971亿元。为了争取时间、抢抓机遇,加快项目编报、审批和转报工作,各地、各部门打破常规,日夜加班,辗转于合肥、北京、池州间,迅速打响了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保卫战”。   

矢志不渝的努力终于有了回报:在全省第一批35亿元国债资金“盘子”中,我市初步落实资金2亿元左右,占全省份额超过5%。目前,省财政厅拨付我市扩大内需专项资金已经过亿,达到1.17亿元,另外中央部委直接安排我市沿江城际铁路等项目资金0.7亿元左右。同时,全市人民盼望已久的一批重大项目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九华山机场项目、望东长江公路大桥及南岸接线、东至至九江高速公路、九华山大铜像工程分别获国务院或省发改委立项。   

确保经济平稳较快增长,首要的是确保现有工业企业能够渡过难关。市委、市政府决定,将2009年定为“中小企业帮扶年”,出台《关于扶持中小工业企业渡过难关的若干意见》,从16个方面帮助企业走出困境。同时成立了企业帮扶组、金融服务组、自主创新组等7个工作组,按照“定性、定量、定人、定时”的原则,分类指导。目前,我市已初步筛选46家工业企业作为首批帮扶工业企业,并确定市直党委系统和市直政府综合部门、行政执法部门、财税金融部门一对一帮扶。尽管全市工业经济面临诸多不利因素,但仍取得了较好的成绩。2008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46.6亿元,增长39.8%,增幅位居全省第一。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户数达到364户,新增136户,是前三年新增户数总和。   

从自然灾害到金融危机,面对一次次的经济“寒流”,池州人以自己独特的方式破解着一道道难题。   

激活房市  扩大内需

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房地产对于拉动池州经济增长,完成保增长、扩内需的任务仍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但不可否认的是,我市房地产经过这几年的快速发展,目前已进入了一个调整阶段,市场投资与消费均出现观望气氛。   

2008年12月18日,池州市区东湖路毓秀门,主题为“名城宜居,和谐家园”的池州市首届房产展示交易会在这里隆重开幕。在金融风暴影响实体经济、各地频出实招“保增长、扩内需”的大背景下,池州市首届房产展示交易会召开的意义非同寻常。 

实际上,早在国家出台刺激经济增长的房产新政之前,2008年9月27日,我市就出台了《关于促进房地产市场持续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与国家房产新政相比,我市购房贷款条件更宽,优惠幅度更大,不受面积、贷款次数、住居地限制,含金量更高。相隔两个月时间,我市再次出台新政刺激楼市,出台十一项措施,鼓励周边农民进城买房,如果经济困难还可以申请购买经济适用房。   

随着近期国家刺激经济增长,包括让购房者直接受惠的政策的陆续出台,市民对于购房的信心有所提升,楼盘销量也相应增加。据统计,短短16天的首届房产展示交易会成交(签约)379套,成交面积38445.75平方米,成交金额9992.52万元。分别比去年同期(2007年12月18日—2008年元月2日)增长134%、130.6%、110.5%。2008年,全市房地产完成投资35.8亿元。 

据了解,我市房地产投资平均增长速度达到30.1%,每年拉动我市经济增长约3个百分点,有力地支撑了全市经济的持续发展。随着房产新政的逐步落实,房地产在扩大内需中的积极作用将得到进一步发挥。

2008年,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所取得的成绩来之不易。当前,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还在延续,面对国内、国际经济周期叠加回调的双重压力,全市人民将坚定信心,继续贯彻落实上级决策部署,按照“抓招商、抓工业、抓园区”的总体要求,扩内需、促增长、保持续,推动池州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