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走进贵池区梅龙街道新湖社区的一处养殖场,放眼望去,不计其数的土鸡正在“咯咯咯”欢叫着到处觅食,情景热闹非凡。“若是没有好政策,像我家这个条件太难脱贫了。”说这话的是养殖场的主人包团结夫妇。他们满脸喜悦地说,办了养殖场后,一家告别了贫困,生活发生了质的变化。
今年48岁的包团结肢体残疾二级,不能从事重体力劳动;妻子也体弱多病,家里上有老人赡养,下有一个读大学的儿子负担,生活十分困难。2014年他被评为建档立卡贫困户,虽然获得了残疾人生活救助和护理补贴、雨露助学金等常规帮扶,但生活依然艰难。结合包团结的身体实际,帮扶责任人向他宣传了贵池区产业扶贫政策,鼓励创业增收。经过慎重考虑,包团结最终确定养鸡项目。在夫妻俩起早贪黑精心照料下,鸡场规模已达7000余只,收益超2万元。创业的初步成功,不仅增加了包团结的收入,还增添了干事的信心。与妻子商议后,他又在观港花园小区开了一家面馆。新湖社区负责人说,去年包团结一家年纯收入突破4万元,实现了稳定脱贫。
在各级帮扶下,贵池区有许多贫困群众像包团结夫妇一样实现了稳定脱贫。区扶贫开发局负责人告诉笔者,2014年全区建档立卡贫困人口3.84万人,目前已有29987人稳定脱贫,贫困发生率从7.15%降至1.38%。但贫困户中“等靠要”“等着别人送小康”的思想依然还有,特别是剩下的贫困人口更是贫中之贫,不少都是类似包团结这种因残、因病、因学等原因导致家庭贫困。他们无技术无特长无资金,增收渠道狭窄,没有稳定的收入来源。即使有常规帮扶措施,一旦出现家庭变故,抵抗力不强的脱贫群众仍容易返贫。
实际上,贵池区没有掉以轻心,一直在想方设法探索一条从“鱼”到“渔”,从“输血”到“造血”的扶贫路子,根治“贫根”,且形成了行之有效的做法和经验。
可持续增收才是防范返贫的根本之策。为此,贵池区出台实施建档立卡贫困户“三业工程”(创业、就业、产业)指导意见及三个具体实施方案,提出要以贫困群众持续稳定增收为重点,狠下“绣花功夫”,整体统筹实施“三业工程”,让贫困群众致富有产业、就业有岗位、增收有门路,实现物质与精神“双脱贫”。
贵池区把鼓励创业作为防范返贫的基础性措施,坚持实事求是,量力而行,通过“送政策”“谋产业”“授技能”相结合,为有创业意愿和创业条件的贫困户提供创业技能培训和技术指导,开通“绿色通道”,给予税收优惠和财政贴息,并按照当年生产经营性固定资产投入的10%兑现一次性现金补贴(上限不超过10万元),着力支持引导实施“办得了、办得好”的小买卖、小作坊、小种养等“三小工程”,激发他们内生动力。
去年秋收时节,贵池区牌楼镇牌楼村的贫困户施加贵做到了务工、务农两不误。经扶贫干部推荐,他白天在安池茶叶有限公司上班,下班后抢收庄稼,一年增收2万余元。就地就业收入稳定是有劳动能力的贫困群众实现脱贫致富的重要途径。为让贫困群众走上合适的就业岗位,该区不断拓展“一人就业,全家脱贫”的扶贫路径,由区人社局牵头,找准贫困群众就业需求,通过实施实用技术和劳动技能培训,定期发布用工信息,组织招聘会,建设扶贫驿站、扶贫车间,开发公益辅助性岗位,给予资金补助等方式,灵活施策,使有劳动意愿的贫困群众实现就业成效十分明显。
去年贵池区完成14233名贫困劳动者就业状况调查,不仅对1528名有就业能力、就业愿望的贫困户制定了帮扶计划和帮扶措施,帮扶就业1433人,还开发出保洁、护林等公益辅助性岗位1198个,使1093名贫困人口获得了稳定收入。除此以外,积极与企业对接,新建就业扶贫驿站5个,扶贫车间11个,带动200多名贫困劳动者就业。
区扶贫开发局负责人说,在贫困群众中还有一批特殊群体,如智力、肢体等重度残疾人员等,他们无劳动能力、无资源,既不能创业就业,又无法自主发展产业。如何实现他们的稳定增收?一直是该区关注的重点。目前,已形成了产业帮扶新模式,让这些特殊群体变股东、有分红,培育起长期“造血”产业。
连日来,在墩上街道永岭村的白龙春茶叶生态园内,119名当地农民在连绵起伏的千亩茶山上埋头采茶。72岁的杨满昌是村里贫困户,已在这里采茶20多天了。他说,采茶的活儿很轻松,不需要什么体力。采茶村民多为妇女和上了年纪的老人。只要有时间,他都会来采茶,既锻炼身体、打发时间,又能增加收入,贴补家用。
据杨满昌介绍,该茶园共流转周边312户村民1300多亩荒山。他也把自家30多年无收益的荒山流转给了茶园,这不仅每年给他带来1000多元的租金收益,还有采茶等力所能及的务工收入。此外,村里将10万元的产业扶持资金打捆入股,让10户没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也享受到了年均800元的分红。
随着“三业工程”政策的推出,使全区贫困群众认识到在家门口就能就业、创业致富,激发了内生动力。如今,全区不少勤劳肯干的贫困户都跃跃欲试,大显身手的发展产业。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