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攻坚战打得怎么样,群众心里有杆秤。群众对扶贫工作的满意度、对脱贫成效的认可度,体现在一件件身边事、一个个身边人、一处处身边变化上:告别危旧房,住上安全房;硬化路修到家门口,特产卖上好价钱;干部真帮实扶,发现问题立马解决……东至县下足“绣花”功夫,把每项扶贫工作都实打实地做好,给贫困群众带来更多看得见的实惠。
危房改造让贫困户实现安居梦
西村村是东至县尧渡镇下辖村,2019年12月31日入选第二批国家森林乡村名单。全村共有10个村民组384户1394人,耕地1192亩,山场29146亩,林木覆盖率达98%。
近年来,尧渡镇根据西村村发展实际和自然地理状况,结合新阶段扶贫开发项目支持的情况,聚焦该村危房改造,致力改善人居环境,助力脱贫攻坚。“你看我家在建的新房子,面积80平方米,屋子里有厨房、客厅、卧室,外面有院子,住起来肯定舒坦。”说话的是西村村上角组村民王国保,他一边忙着粉刷室内墙面,一边乐呵呵地向记者介绍他家近年来的变化。
王国保家的老房子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修建,日久年深,房顶的小瓦经常漏水。每当下雨的时候,屋里都会滴滴嗒嗒。“这种小瓦现在没有地方生产了,想换也换不了。加之近年来房屋的木结构生了白蚁,老房子成了危房。”王国保说,2016年,他家被评定为建档立卡贫困户。2019年,王国保申请了危房改造,在享受2万元的危房改造补助金之余,又自筹一部分盖起新房子,改善一家人的生活条件。
在全面实施农村危房改造工程的过程中,西村村按照实际情况,将涉及改造的村民分为一级危房户、二级危房户与三级危房户,结合贫困情况制定补贴标准,减轻群众建房负担,不断改善村民居住环境,让群众实现安居梦。
种下前胡产业扶贫增收有路
“今年我家申请了产业扶贫到户项目种植中药材,村里不但提供种苗,而且还提供技术服务,根据目前的市场行情,预计今年经营收入可达到5000元。”东至县洋湖镇东风村村民徐绍平高兴地说。
徐绍平家有4口人,本人因病致贫,两个孩子在读初中,生活十分艰难。洋湖镇东风村持续推进脱贫攻坚工作,走产业扶贫发展道路,与安徽卢氏生态科技有限公司签订了中药材产销合作发展协议,利用“公司+农户”的模式,通过土地复垦项目,将三处近40亩的复垦地块,无偿提供给全村有劳动能力的14户贫困户种植前胡,并为群众购买前胡种子,减轻群众种植成本。安徽卢氏生态科技有限公司还免费提供技术支持及培训,以订单形式上门收购成品,降低市场风险,保障农户利益。
东风村党支部书记王长春告诉记者:“今年是脱贫攻坚决战决胜之年。年初村两委制定‘一户一方案,一人一措施’,以党建引领,大户带动,公司加农户的经营模式,大力推广中药材种植,由村委会提供种苗及技术服务,目前有14户贫困户种植了40亩前胡,预计今年可人均增加纯收入1000元以上。”
脱贫攻坚,东至发起全面“总攻”
洋湖镇东风村、尧渡镇西村村的脱贫措施只是东至县脱贫攻坚战场上的一个缩影。今年以来,该县县委县政府把脱贫攻坚作为当前的“一号工程”来抓,强化组织领导,压实攻坚责任,以“百日会战”专项行动调度推进工作展开。
一是推进项目开工。2020年全县共批复101个财政专项扶贫资金扶贫项目,目前已全部开工,有望6月底前基本完工。二是加快项目资金拨付进度。对工程类项目,建立按施工进度均衡拨款制度,对贫困户拟发展产业但缺少资金购买生产资料的,以及外出务工缺少路费的,可先行申请发放部分奖补资金;对参与公益辅助性岗位就业的贫困户,按月发放工资。三是推进贫困人口就业。东至县今年安排100万元用于全县集体经济薄弱村和革命老区村合理开发辅助性岗位,用于因疫情影响无法外出务工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就业。全县共设立各类扶贫公益性岗位1416个。截至目前,全县11513名贫困劳动者实现返岗就业,就业率100%。
此外,东至县通过开展“五进”对接帮销、电子商务助销、商场超市专销、旅游消费促销、展销平台推销、订单合作稳销等多种方式推进消费扶贫。全县188个电商服务网点现已全部复工运营,积极发挥电商“上行”和“下行”服务功能,开展农产品信息发布和对接,拓宽贫困户销售渠道。鼓励龙头企业带销,在企业与贫困户双方自愿的基础上,由龙头企业、骨干企业、专业合作社对贫困家庭的产品进行收集、收购,通过企业自身营销渠道实现农产品、畜产品与市场需求方的精准对接。开展“五进”对接承销。积极组织动员社会多方力量,通过“以购代捐”“以买代帮”等方式扩大扶贫产品和服务消费。鼓励全县机关事业单位、企业、学校、医院、商超在同等条件下,优先选用贫困户农畜产品,帮助贫困群众解决农产品销售难题,截至目前,全县仅工会系统就已帮助贫困户销售农特产品34.8万余元,县内37家企业职工食堂与贫困户开展了“点对点”配送销售。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