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摆脱贫困,山乡石台好梦将圆

2020年11月25日 10阅读 来源:2019/5/20 池州日报

2月28日下午3点20分,当公交车开进新棚村的时候,72岁的村民李加胜含着热泪点燃了喜庆的鞭炮。与共和国差不多同龄的他,这一辈子就没怎么出过村子,坐上公交车去城里,更是连做梦都不敢想的事情。

在新棚这个石台县东南最偏远的山村,通往山外的路是世世代代的新棚村民用脚踩出来的。

每年茶季来临,以茶为生的新棚村民,清早挑一担茶叶出去,晚上换一担稻米回来,其间需要翻过海拔600米的五坑岭,上下16公里。直到1979年,县林业部门在这里建设了一条简易的砂石路,每逢洪涝灾害或雨雪冰冻天气,这条路就会被迫中断。

新棚之于石台,如同石台之于山外。

1965年批准设立的石台县,位于皖南山区。1978年,石台只有唯一一条经丁香、小河、殷汇到池州的沥青路,道路等级低,通行能力差,部分路面还是泥结碎石路。那时候,从县城到池州一路摇摇晃晃,至少要4个小时才能到达。

一条路连接着山里和山外,山里的特产出不去,山外的客人进不来。

一条路连接着贫穷和富裕,石台在这头,富裕在那头。

党和政府对石台的关心和扶持从来没有停止过——1999年被列为全省深山区、库区脱贫攻坚重点县,2002年被纳入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2012年成为新一轮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2017年被列为全省深度贫困县,一系列扶持政策就是为了石台摆脱贫困,石台人民过上好日子。

石台对于脱贫致富的努力也没有放弃过——通过实施“到村到户到人到产业”的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开发模式,截至2018年底,全县建档立卡贫困村35个,已出列35个,实现贫困村全部出列;建档立卡贫困户7443户、23292人,未脱贫的建档立卡贫困户1162户、2723人,贫困人口发生率降到3.14%。脱贫攻坚,石台“啃”下了一个又一个“硬骨头”。

新棚就是这样的“硬骨头”。2017年5月,石台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江洪来到新棚,任驻村扶贫工作队队长。遍访农户之后,江洪被乡亲们渴望的目光打动——如果不能打破交通困局,新棚脱贫将永远是个困局。

半个多世纪以来,交通一直是制约石台发展的关键因素。

2018年7月,石台和新棚分别发生了一件大事。

7月6日,位于石台县仁里镇缘溪村的德上高速池州段重阳二号隧道开工建设。石台县委书记李军感慨万千:通高速、走出去,是石台人民和在石台生活过、奋斗过的同志期盼已久的梦想。

7月31日,凤台县援建的凤台大桥竣工,新棚村经黟县柯村镇至德上高速出口仅有18公里。大桥通车4个月后,新棚迎来了第一个100多人的游客团队,村民们自发地走上大桥迎接。

山门打开,偏居一隅的山乡石台撩开了神秘的面纱,爱山爱水的石台人世代呵护的生态美景像磁石一样,吸引着海内外游客纷至沓来。

2010年4月,英、美、法、德等30多个国家的驻华大使走进石台,被这个深山里的生态美景和淳朴民风所折服,联合授予石台“最值得驻华大使馆向世界推荐的中国原生态最美山乡”称号。

近年来,石台县坚持“生态立县、旅游兴县、产业强县”发展战略,深入挖掘山水土气独特优势,把旅游业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首位产业,着力将石台打造成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核心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努力实践“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之路。

截至目前,石台对外开放的旅游景区共有10个。其中国家4A级旅游景区7个、国家3A级旅游景区1个,另有省级森林公园2个。

一个县就是一个大盆景,天然去雕饰。“中国原生态最美山乡”成为石台最引以为傲的一张名片。这张名片的背后,却被贴上了“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的标签,石台人用戏谑的口气自嘲:石台是“最美”贫困县。

守着金饭碗,怎能讨饭吃?

2006年9月,横渡镇横渡村钓鱼台村民组49户村民集资200多万元,成立安徽怪潭旅游发展有限公司。村民成股东,股本变资产。经过10多年的建设与发展,昔日名不见经传的小山村,已经跻身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年接待游客12万人次,村民人均年收入3万元以上。“怪潭旅游”成为石台依托“最美”资源、实施旅游扶贫的代表。

全民创业的激情掀起了全域旅游的热潮。时至今日,石台拥有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1个、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1个、省级农家乐示范点1个、省级星级农家乐57家,省优秀旅游乡镇4个、省级乡村旅游示范村9个。

秋浦河畔的洪墩村人均不足三分田,山高水冷产量低品质差,1990年以前,洪墩人白天一把刀上山砍树,晚上一辆车拉到邻县去卖。“后来,树不能砍了,老百姓的生活没了着落。”去年换届退下来的老书记林友根说。

靠山吃山要有新“吃”法。2001年,百丈崖景区开发,涉及到洪墩村两个村民组250人,景区按每个人口每年140元的标准给予补贴,并以8%的比例逐年递增。除了行政管理人员外,景区用工都是洪墩村民。

2005年,慢生活庄园项目落户洪墩村屏风组,却遭遇路修不进去的难题,项目建设一停就是三年。2008年,村两委干部主动上门,承诺由村里负责修通,把开发商又请了回来。

贫困户发展农家乐,贫困村发展乡村旅游。2016年,洪墩村借力脱贫攻坚,发展乡村旅游,打造“慢村农庄”,发展农家乐21家,其中民宿14家。

农村变景区,田园变公园,农家变客房,昔日砍树种田的农民成了餐馆大厨、宾馆服务员。目前,石台共有农家乐经营户367户,其中贫困户发展农家乐的有35户,培育建设乡村旅游点14个。

2017年,洪墩村脱贫出列。为了巩固脱贫成果,洪墩村在原乡村旅游协会的基础上成立民宿服务有限公司,林友根任法人代表,经营收入村里和公司二八分成。

2018年,洪墩村成功创建安徽省AAA级旅游村。这一年的6月28日,中建材集团南京玻璃纤维研究设计院工程师李金喜来到洪墩村。不到一年时间,李金喜通过他的“朋友圈”,把6000多名游客带到洪墩村和石台其他景区;依托民宿服务有限公司,把洪墩村乃至整个石台的土特产品卖到了上海、南京、合肥,以及铜陵等周边城市。

旅游发展带动了扶贫开发,扶贫开发促进了旅游发展。石台通过发展乡村旅游,每年带动三分之一以上贫困人口实现脱贫。

成功摘掉“穷”帽子的洪墩村在2018年和2019年,连续举办两届年俗文化节,乡亲们杀年猪、打糍粑、做米糖、打豆腐、做挂面,举办农民运动会,开了14桌流水席,让远道而来的游客流连忘返。

就在洪墩村巩固脱贫成果的时候,石台县迎来了“脱贫摘帽之年”。

产业脱贫、易地搬迁扶贫、智力脱贫、健康脱贫……脱贫攻坚“十大工程”像10根绣花针,精编细织小康梦。激发贫困户内生动力,汇聚社会帮扶合力,石台构建起“政府主导、农民主体、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大扶贫格局。细化扶贫举措,压实主体责任,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提升脱贫攻坚质量,石台上下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钱往一处花。

从打开山门走出去,到摆脱贫困富起来,石台人祖祖辈辈孜孜以求的梦想跨越世纪,在新时代里渐行渐近。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