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塔乡祝山村,是东至县南部的一个偏僻小山村,曾经是方志敏领导的红军挺进师重点活动区域之一,这是一片浸染着烈士鲜血的红色土地。
该村坐落于皖赣三县结合处,全村6个村民组284户,963人,散落在“两山四垅”中,人均耕地面积不足0.2亩。以前的祝山村,经常遭受山洪袭击,村组道路几乎年年受损,村民出行不畅,集体经济发展受阻,村庄环境杂乱不堪。2014年被列为全镇唯一的贫困村,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有27户65人。
自脱贫攻坚战打响以后,秉承着红色基因的祝山人,不甘落后,自强不息,在驻村工作队和村“两委”的带领下,爬坡过坎、滚石上山,用智慧和汗水在这片红色热土上蹚出了一条脱贫攻坚奋进之路,用一颗颗拳拳之心共同托起了红旅乡村小康梦。
2018年,祝山村正式退出贫困村行列,2019年全村建档立卡贫困户全部“摘帽”。不仅如此,该村还创建成为小有名气的“乡村旅游示范村”。现在走进祝山,映入眼帘的是一条条平坦宽敞的水泥道路,一栋栋错落有致的乡村小楼,一幅幅催人奋进的文化墙绘,“将军树”“迎客松”“三人行”等旅游景点交相辉映。不仅如此,旅游集散中心、游客接待中心、法制文化公园、旅游公厕、停车场等旅游基础设施在这里也是一应俱全。如今,这个红色小山村正散发着新时代美丽乡村的生机和活力……
坚守初心:志智双扶开启幸福生活
在决战脱贫攻坚中,祝山村扶贫工作队和村“两委”始终牢记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坚持以“红色黎痕”精神为指引,强化党建引领和带动作用,聚力打造坚强战斗堡垒,聚焦如期实现打赢目标,充分激励党员在脱贫攻坚战场上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坚持扶贫与扶志扶智相结合,充分激发贫困群众不甘落后、自立自强的内生动力,引领贫困群众在思想上站起来,在精神上强起来,在脱贫中干起来;坚持因户因人因情施策,下足绣花功夫,用足医疗、教育、低保、金融、危房改造等扶贫政策和措施,千方百计为贫困群众拓宽增收渠道、减轻生活压力,确保脱贫路上一户不落、一个不少,用共产党员的辛苦指数换来贫困群众的幸福指数。
今年54岁的聋哑人祝国文,由于听力语言残疾,至今孑然一身,又不能外出务工,2016年被识别为低保贫困户。2017年村里建起了扶贫车间,时任扶贫工作队队长吴作知了解到他身体健壮、大脑灵活的优点,随即带上村干部当“翻译”到他家做工作,请到扶贫车间做带锯工。上班后,祝国文兢兢业业,很快成为了车间生产的一把“好手”,每月工资4000多元,当年就脱了贫。现在他一见到扶贫工作队干部就伸出大拇指,表示感谢。
同样靠勤劳致富的还有现年45岁的朱吉洪,他是2014年建档立卡贫困户,全家5口人,由于妻子患病,子女上学,母亲年迈,全家生活十分拮据。扶贫工作队和村干部经常上门鼓励他,帮他燃起战胜贫困的信心,并多方联系为他介绍务工事宜。朱吉洪勤勤恳恳,“点工”“包工”样样干,干活十分认真负责,很快在当地因务短工而“备受青睐”,生活也开始有了起色,2017年顺利脱贫。今年3月,朱吉洪将自家老屋拆除,新盖一栋二层小楼。现在的朱吉洪对“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这句话理解得十分深刻。
在祝山村,像祝国文、朱吉洪这样从“要我脱贫”到“我要脱贫”的故事不在少数,这一前一后的变化,反映的不仅是贫困群众的精神状态,更折射出了扶贫工作队和村“两委”为民解困、为民造福的初心和真情。
铸造信心:产业造血激活发展动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产业扶贫是最直接、最有效的办法,也是增强贫困地区造血功能、帮助群众就地就业的长远之计。”多年来,扶贫工作队和村“两委”始终谨记总书记关于产业扶贫的重要论述,充分依托祝山自身资源和优势,充分运用各种产业扶贫的政策和资金支持,广开门路、多点用力,大力发展特色产业,用心用情用力答好产业扶贫这道脱贫攻坚必答题,让贫困群众享受到实实在在的扶贫成果,从而更加坚定打赢这场硬仗的的信心。
靠山吃山,关键要吃出好滋味。祝山是传统茶区,人均有近一亩茶园,以前仅靠传统的粗放型种植、采摘和外卖鲜草方式,每年人均茶叶收入不到1000元。扶贫工作队和村“两委”通过调研分析,决定提升茶叶种植管理和加工技术,以品质换效益,发挥祝山茶叶“岭脚毛峰”品牌效应。2015年,村里首先支持创业能人祝钦焰办起了茶叶加工厂,成立了“东至牵牛岭茶叶有限公司”和茶叶合作社,由合作社统一培训茶农,为茶农提供种植管理、鲜草收购等一站式服务,大力发展“一村一品”。三年后实现了茶叶产值翻番,合作社共吸纳17户贫困户入社,指导贫困户新增茶园33亩,户均年增收2000多元。
只有彻底激活造血功能,才能更好增强发展动能。为此,工作队调动一切能调动的资源,不断为祝山村产业扶贫夯基垒土。2017年,村里整合各类扶贫资金40万元,建起一座400平方米的扶贫车间,引进“东至县鑫茂林木业有限公司”,主打床板精加工业务。该项目每年为村集体增收2万多元,同时解决20余名本村群众就业,其中贫困户5人,人均月工资3000多元。
“小木耳,大产业”,食用菌产业也是山区脱贫攻坚战场上的一个重要“阵地”。2016年,村里利用山区木材加工的废料资源,启动食用菌种植项目,种植黑木耳3万棒。由于山区木材品种好,空气、水质优良,生产出的黑木耳品质非常好,市场销路也很好,每年为村集体创收3万元。与此同时,该项目每年解决贫困户用工200余个,户均增收2万多元。在大力发展村域产业项目的基础上,2016年祝山村利用扶贫资金25万元发展光伏项目,2019年底又投入安东集团扶贫项目55万元,每年两项分红收入共计11万元,其中80%用于贫困户就业、务工支出,20%用于基础设施建设。
“今年村里正在紧锣密鼓地筹划、实施油茶和辣椒种植项目,如果项目落地,不仅为村集体增添一笔不菲的收入,还能带动更多的群众增收致富。今后,我们将继续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巩固脱贫成果,实现高质量脱贫,让全村群众在产业兴村的路上越走越有奔头、越干越有劲头!”村支部书记汪立新说。
传递爱心:小小积分换来文明乡风
“爱心积分1分兑换1元商品,困难群体单设积分制,高于一般群众。自‘爱心超市’开张营业后,全村群众和困难群体参加环境保护、扶贫济困、美丽乡村建设等公益活动的次数和时间逐月增多,目前每月达5千余分。”祝山村“爱心超市”负责人苏宝琴介绍。
为进一步弘扬中华民族扶贫济困、积善行德的优良传统,激励广大群众积极参与村级公益事业和公共服务,为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和群众基础,扶贫工作队和村“两委”推出新举措,争取爱心企业和相关单位的资金支持,于2019年7月创建了东至县第一家“爱心超市”——祝山村“爱心超市”。首次积分兑换当日,该村就有150名群众参与了爱心积分兑换活动。
“爱心超市”服务范围为全体村民,重点是建档立卡贫困户,低保户、五保户、残疾人、特困人员及在校特困生和因突发事件造成生活困难的村民。
“爱心超市”坚持以村民自治为基础,以村规民约为依据,坚持“爱心扶贫、用行济困、全民文明”理念和实际、实用、实惠、实效的原则,建立“以奖代补、多劳多得”的脱贫正向奖励机制,促进扶贫与扶志同步进行,物质与思想同步脱贫,鼓励群众积极投身公益事业,齐心共建美丽乡村。“上个月我家积了218分,解决了一家三口的粮油开支,这个月我们全家还会继续为村里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建档立卡贫困户祝子明说。
为保证爱心积分兑换的公开公平与合理规范,村里制定了日常管理制度、《爱心积分卡》使用规则、爱心积分登记公示管理办法、爱心超市物资管理制度、爱心捐赠榜等制度公开栏,通过健全制度保证“爱心超市”正常运转。同时,乡纪委对“爱心超市”的建设运营实行全程监管。
据悉,祝山“爱心超市”是由安徽贵航特钢有限公司爱心基金注入启动,并得到民进池州市委和市扶贫开发局的资金支持。“下一步,我们将鼓励企业届会员为祝山村‘爱心超市’注入爱心基金,让爱心继续传递下去,让文明乡风蔚然成风,为进一步巩固祝山的脱贫攻坚和文明创建成果贡献力量!”民进池州市委主委程平表示。
人心齐,泰山移。现在祝山村全民做公益、齐心谋发展的氛围日渐浓厚,脱贫攻坚、文明创建、美丽乡村建设等各项工作齐头并进。2020年5月被定为全市人居环境整治现场会的观摩点之一,受到了与会者的一致好评。
下定决心:发展红旅打造美丽祝山
藏在深山无人识,终有时日露峥嵘。“四年来,我们以茶叶、食用菌、木材深加工、旅游服务等为脱贫攻坚主打产业,取得了初步成效,预计今年集体经济纯收入可达15万元以上。下一步,我们将重点发展红色旅游,推进‘乡村旅游示范村’提质升级,不断拓宽强村富民之路,努力打造红色祝山、爱心祝山、美丽祝山,实现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扶贫工作队队长王闽发对此充满信心。
信心强,动力大,干劲就足。扶贫工作队和村“两委”一班人下定决心,唤醒沉睡已久的生态和历史资源,以木塔乡创建“红旅小镇”为契机,依托自身丰富的自然景观、历史人文和红色资源,结合美丽乡村建设,加速推进全村高质量发展。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帮扶下,该村先后筹集财政资金、扶贫专项资金和社会资金共400余万元,全力打造“乡村旅游示范村”,带动相关产业发展。目前,各项旅游基本设施和5个景点开发已初具规模,2019年,来祝山旅游观光人数达5万人次。
“祝山昨日的脱贫成果从根子上说得益于党中央科学精准的扶贫政策和前所未有的推进力度,凝结着祝山人民砥砺奋进的智慧和汗水,更包含着社会各界对老区人民的深情厚谊和倾力支持。相信‘摘帽’后的祝山一定会再接再厉、乘势而上,交出一份更加漂亮的发展成绩单!”木塔乡党委书记刘胜平坚定表示,将全力支持祝山村发展红色旅游、乡村旅游,让祝山在小康的路上越跑越快、越跑越靓。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