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项项防洪工程发挥效益,一条条河道恢复清洁通畅,一处处水能开发润泽百姓……安民治河,河治民安。“十一五”以来,我市积极践行可持续发展的科学治水思路,着力建设民生水利、打造安澜水利,掀起一轮又一轮水利建设高潮,组织实施了水库除险加固、泵站技改、河道疏浚、水系贯通等一大批水利工程,防洪保安能力显著增强,实现了从传统水利到现代水利、从工程水利到资源水利的加快转变,为池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水利支撑和保障。
励精图治著华章
池州北临浩荡长江,境内湖泊星罗棋布,河道纵横交错,龙泉、尧渡、秋浦、九华等10条主要河流以及总面积达323.1平方公里的大小湖泊、377座中小型水库自成水网,滋润着这片美丽的江南水乡。
由于受自然条件和地理位置影响,我市历史上水旱灾害频繁,防汛抗旱任务十分艰巨,尤以水灾为全市人民的心腹之患。池州水利事业的建设和发展,一直得到党中央、国务院的亲切关怀和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原国务院总理朱镕基曾两次亲临池州视察防汛抗洪和生产救灾工作,给池州广大干群以极大的鼓舞。今年4月,温家宝总理在安徽调研“三农”工作时又亲临池州视察,赞誉“池州非常美,有河有湖、有山有水,生态环境很好。”同时在讲话中强调了水利在农业生产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水利、财政等国家部委和省直相关部门对池州山水治理非常关心,给予了倾斜支持。“不会治山治水就不会治区”,历届池州地委、行署都对水利事业予以高度重视,发动广大干部群众勒紧裤腰带励精图治,大兴水利,着力念好“山水经”。撤地建市后,全市上下坚持“兴修一张图、换届不换图、一任接着一任干、一任干给一任看”,动员全民参战,演奏出一曲曲动人心弦的中小河流治理新乐章。特别自2006年以来,市委、市政府立足科学发展观新实践,遵循新时期治水新思路,抢抓扩大内需新机遇,将水利建设与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更好地结合起来,团结带领全市人民发扬“池州精神”兴水利、除水害。民之所思,我之所行。针对重点地区中小河流突出的洪涝问题和防洪薄弱环节,我市组建高规格水利建设领导小组,并层层签订责任状,以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的安全为根本,以防洪保安、减灾兴利为目标,以河道疏浚防护等工程措施和防洪非工程措施为手段,共投入资金约12亿元实施防洪、除涝、内河整治、万亩圩堤加固、水能资源开发、小型农田水利基本设施等工程建设,大大提高了城乡防洪减灾能力。如今,逐步完善的防汛抗洪减灾体系,业已成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坚实屏障。
综合治理促发展
“统筹协调、综合治理;突出重点、量力而行;因地制宜、注重实效。”这是近期获批的《池州市中小河流治理规划》所遵循的原则。而回顾“十一五”以来我市的中小河流治理工作,“封、固、疏、堵、让、转”这些“关键词”正是其生动的注脚。
围绕“封、让、转”打造生态水利和资源水利。结合人与自然对水利的共同需求,我市积极推动水土保持工作从重点治理向预防保护、综合治理与生态修复相结合转变,着力打造以水土保持、内河河道治理为主的生态修复体系,保障山清水秀的生态池州持续发展。组织实施了牌楼河等15条小流域治理工程,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00多平方公里。投资2.9亿元重点治理了秋浦河、清溪河、黄湓河等部分河段,治理长度120多公里,使河道生态得以修复。近五年来,我市共植树造林逾25万亩,目前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57.72%。在做好“让”字文章上,我市大力实施圩区滩地移民迁建工程,科学规划“新村”,因地制宜“降水”,着力打造渠通河畅、水清岸绿的江南新农村,沿河低洼区共移民安置1.7万人。新建敬老院近百所、安置五保老人约7000人。“转”即化害为利。我市通过建设以水能资源开发利用为主的水利经济体系,保障循环经济与生态池州并行发展。新建、改建、扩建水电站12处总装机17860千瓦,为前50年装机容量的总和,利用水能资源实施山区“以电代柴”,既保护了生态又促进山区经济文化建设。
紧扣“固、堵、疏”打造工程水利和民生水利。“十一五”以来,我市加快建设以长江、内河堤防为主的防洪体系,保障沿江沿河人民安居乐业。对东山、大板等病险水库进行除险加固,改善了水库下游30万人防洪条件,新增蓄水5000万立方米。实施了尧渡河七里湖圩、秋浦河联丰圩等部分内河万亩圩堤加固工程、加固堤防11公里。同时,启动了秋浦河石台县城段、九华河柯村段、清溪河城区段等内河整治工程,共综合整治河道16公里。完成了沿江、沿湖34个小型圩口平垸行洪工程。实施了大同圩等15座泵站技改工程,改善了圩区40万亩农田排灌条件。通过实施“民办公助”、“一事一议”兴修工程,整修沟渠320公里、山塘2600口,恢复和改善排灌农田37万亩。组织实施黄湓河塔石圩等6个水利血防灭螺工程,环改灭螺面积200万平方米。
科学治水谱新篇
水是一个城市的灵魂。池州水系发达,平天湖、齐山湖、天堂湖等湖泊湿地和秋浦河,白洋河、清溪河如翡翠散落在城市中,呈现为“滨江环湖、依山绕水”的独特城市自然景观格局。然而,从河湖相连到河湖阻隔,从处处活水涌动到“死水微澜”,主城区水系不能贯通的现状却让不少市民倍感切肤之痛。市委、市政府顺应民意、尊重专家意见,经过充分科学论证,决定启动实施主城区水系贯通工程。去年10月18日,此项战役性的行动正式打响,在现状水系基础上通过新开挖两段河道贯通平天湖、南湖、清溪河三大水系,将城区的江河、河湖、湖湖连通,从而再现“一城山水满城诗”的靓丽景观。
今年7月份,面对有气象记录以来50年一遇的大暴雨,我市从容应对,打赢了一场防汛抗洪攻坚战,全市无一人伤亡。这些成绩的取得,首先要归功于全市广大干群军民团结一心,众志成城抗洪救灾,也得益于我市多年来安民治河工程防洪保安能力的显著增强,得益于水雨情信息采集、市县乡镇(街道)三级防汛视频调度等科学防灾体系的日瑧完善。但是在成绩面前,池州水利人仍然进行了灾后反思:与其拼命抢险救灾,不如拼命抓好基础工程;与其侵占水道寝食不安,不如让道于水水畅其流;与其小修小补经常投资,不如大干快干集中投入;与其受灾流泪不如苦干流汗;与其失职追责不如真干领奖。
反思的目的在于查缺补漏、追求更好。从“吃水难”到“吃好水”,从“单一投入”到“多元治水”,从“小水大灾”到“江河安澜” ,池州的水利建设没有休止符。今年9月份,市政府审议批准《池州市中小河流治理规划》。该规划对全市境内7条主要河流进行治理,治理项目总数81个,累计防洪保护区面积2260km2,保护县城5座、乡镇36个,保护人口101万人,保护农田103万亩。规划估算工程总投资26.34亿元。规划各项目实施后,将大大提高保护区的防洪防涝能力,使生态环境步入良性循环,切实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10月8日,我市又正式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快水利建设的决定》,明确在近三年将突出抓好中小河流防洪治理、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大中型泵站更新改造、万亩圩口达标、城市防洪保安、河道疏浚和水利信息化等七大工程项目建设。计划在“十二五”期间投入资金15亿元建立起较为完善的长江、内河防洪保障体系,市、县城区防洪标准达到50年一遇,内河万亩以上圩口防洪标准达到20年一遇,沿江圩区排涝标准达到10年一遇,完成现有82座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任务,建设100万亩旱涝保收农田。
庚信《春赋》说:“新年鸟声千种啭,二月杨花满路飞。河阳一县并是花,金谷从来满园树。”近年来我市水利事业的长足发展犹如春之来临,但新的征程任重道远。可以预见,有“十一”水利事业发展的积淀,有科学治水方略的指引,池州水利事业的发展将更加辉煌。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