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州,一座山水灵动的城市,一方文明古老的热土。李白因热爱她而“欲家焉”;杜牧为迷恋她而“欲断魂”。古往今来,池州,这座杏花春雨的江南小城,吸引了无数人的目光,又让无数亲历过这片土地的人流连忘返。
如今,当你踏上这片“千载诗人地”的时候,不仅会为这里古远的历史文化所迷醉,更会为眼前的现实所吸引:高楼林立的城区,欣欣向荣的工业园区,生态秀美的田园,干净整洁的街道,四通八达的路网,片片浓荫的道旁树和面带微笑的人们。
而这政通人和的新气象得益于近几年来池州市通过扎实开展精神文明建设,改善了城市的人居环境,提升了干部群众的素质,促进了社会的和谐发展,为促“三保”、推进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提供了强有力的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文化条件。
“六城联创” 营造发展新环境
整洁优美、秩序井然的人居环境,是城市文明的一个重要标志。池州市坚持把改善人居环境作为创建文明城市工作的突破口,切实加强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不断提升城市整体形象。
由于历经“三撤两建”,使池州错失了很多发展机遇,工业化和城市化水平较低,尤其是城市建设欠账不少。至2000年6月撤地建市时,城市规模和基础设施条件仍然只有一般普通县城水平,基础设施落后,城市功能不全,市民素质整体较低,各方面指标基本处于全省末位,与周边城市相比差距十分明显。
市委、市政府充分认识到,必须以文明城市创建为抓手,推进城市建设和管理,促进城市功能和形象的大提升。但是创建工作涉及到方方面面,如果分散用力,势必达不到最佳的效果,必须形成合力,整体推进。2006年以来,我市按照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共同提高的原则,整体推进“安徽省文明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市”、“国家宜居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六城联创活动,着力打造生态园林旅游宜居城市。
围绕着六城联创活动,池州干部群众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城市建设和管理中。 2006年后,新一届池州市委、市政府明晰了“加快追赶、奋力崛起、实现跨越”的改革开放新思路,确立了“滨江环湖、组团布局、传承历史、体现生态”的城市发展新思路,和“环湖临江、一城五区”的城市总体布局,加快了以“拉开框架、完善功能、提升品位、特色发展”为主题的建设步伐。从2006年开始,我市相继展开了路网建设与管网配套、园林景观与环境整治、大型公建与市场建设、文物保护与文化传承等四大类一百二十多个项目的建设,竣工80多个。目前城市框架区面积已由2005年的26平方公里拓展到80平方公里,“环湖临江、一城五区”的中等城市格局基本形成。
在致力改善城市人居环境的同时,我市还优化投资环境打造政策“洼地”,先后在全省率先推出“一门进、一费清、一章结”,打造出池州发展环境的知名品牌,大大增强了池州更好更快发展的“软实力”。今年,莱克阳明酒店总经理孙重华第二次来政务服务中心办理企业设立登记时,他感觉与第一次办事明显不同的有两点,一是办理速度快,过去要个把月,现在只需要一个星期;二是过去要和8个部门打交道,现在只需要在工商窗口提交材料,就办好了所有涉及8个部门的行政审批。
城市变美了,变靓了,环境更优了,让池州这座名不见经传的城市声名鹊起。近年来,省内外不少城市派出党政代表团来池考察学习,外来客商也纷纷来池州投资兴业。面对成绩,池州人没有陶醉,更没有踏步不前。如今这个拥有“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安徽省文明城市”、“安徽省园林城市”诸多桂冠的城市,又迈出坚实步伐,朝着摘取“国家园林城市”桂冠的目标奋进。
服务民生 构建和谐新池州
池州大地上,每天都上演着这样的一幅幅画面:在医院,一个个农村困难群众正在办理合作医疗手续,“病有所医”;在学校,父母双双外出务工的留守儿童在老师和“代理家长”的关爱下茁壮成长,“学有所教”;在城市,特困家庭搬进了宽敞明亮的廉租房,“居有所居”;在农村,五保老人在花园式的敬老院里颐养天年,“老有所养”……在他们的脸上,幸福的笑容美丽动人。
人民群众有幸福感,是一座城市的文明基础。在精神文明建设过程中,市委、市政府“化虚为实”、“虚功实做”,把关注民生、维护民利、实现民愿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按照“劳有所得、学有所教、病有所医、老有所养、居有所居”要求,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提升人民群众幸福感,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精神文明创建花香四溢。
近年来,我市出台了一系列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政策和措施。如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城镇未参保集体企业退休人员基本生活费保障制度、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城乡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城乡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高校和中职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制度、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政策、农村公路“村村通”工程、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保障机制、贫困白内障患者复明工程、特困大学生救助制度、送戏送电影下基层进社区工程等。其中孤儿救助、送戏送电影下乡等在全省率先实施,并在全省推广。
“民有所呼,我有所应”。几年来,我市着力解决市民反映强烈的问题,先后实施了城中村改造、背街小巷综合整治及居民小区生活环境综合治理等工程,改造城中村近400万平方米,拆违拆迁300余万平方米,完成29公里主干道雨污分流及地下管网配套,整治背街小巷“路不平、灯不明、下水道不通、绿化不到位”四不问题23.7万平方米,受到了广大居民的普遍好评,也使创建工作进一步赢得了广大群众的支持。
面对人民群众的种种新期待,我市逐年完善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各项措施,不断充实民生工程项目内容,积极解决百姓“最急、最盼”的事情。仅今年新增的项目就有: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建设、重度残疾人生活救助制度、提高妇女儿童健康水平、“农家书屋”工程、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农民体育健身工程、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农村沼气建设工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和蔬菜基地建设工程。
近三年来,我市工程项目由20项增加到32项,惠及143万城乡群众,占全市总人口的90%以上;我市民生工程总投资18亿元,其中今年投入资金较上年增长33.8%;我市民生工程2007年和2008年连续两年获得全省“一等奖”,受到省政府表彰。
以民生工程建设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的精神文明建设工作,让人民群众在创建中得到了实惠,在实惠中提高了认识,在实惠中增强了创建积极性、主动性。春风化雨般的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激发了广大市民的创建热情,增强了广大市民的参与意识,争当文明市民、争创文明单位、创建文明行业……在池州大地蔚然成风。
提升素质 增强发展源动力
促“三保”、推动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必须用伟大的精神鼓舞人心、凝聚力量。在改革开放30年特别是池州复建20年的创新创业的伟大实践中,池州人凝练成了“艰苦创业、负重拼搏、开明开放、务实创新”的池州精神。为了用池州精神凝聚人心、广聚民智,我市利用改革开放30周年暨池州复建20周年之际,在全市范围内广泛开展“弘扬池州精神,促进跨越发展”大讨论活动,使池州精神家喻户晓,成为池州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思想动力。
在池州精神“火炬”的照耀下,全市广大干群不断解放思想,爱岗敬业,明礼诚信、团结友善,自觉以自身良好的素质展示池州新形象,在各个领域涌现出一大批三个文明建设先进典型。市委、市政府广泛开展树身边典型、宣传身边典型、学习身边典型活动,充分发挥先进典型示范引领作用,以此提升干部群众的素质,增强发展源动力。先后组织开展评选表彰“池州市首届道德模范”、“池州市精神文明建设先进个人”、“池州市精神文明十佳人物”、“池州市文明市民”等活动,挖掘和宣传了巩光跃、钟辣椒、张书婷等一大批身边先进典型,激发了广大干部群众学模范、守公德、讲文明的浓厚热情,促进了全市上下“助人为乐、见义勇为、诚实守信、敬业奉献、孝老爱亲”良好道德风尚的形成。
在池州,有一支特殊的车队,他们以平凡而伟大的事迹感动了所有池州人和来过池州的人,并成为池州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品牌。
这支车队就是池州908爱心车队。2006年3月车队成立之初,他们就以制度的形式确立了爱心的基调,将爱心车队服务宗旨落实在平时工作中:遇事能主动伸出援手,遇到不法行为,挺身而出见义勇为,积极为公安机关提供破案线索。目前,爱心已成了908车队的灵魂。有一次,爱心队员在接到乘客暗示被挟持后机智报警,配合公安机关解救女青年。犯罪嫌疑人逃窜,车队又发动团队的力量,呼叫附近车辆进行围堵增援,所有队员拿起手机相互传递信息,全员参与,协助公安机关将40公里外的嫌犯抓获。爱心车队成立4年来,已成为市民、游客的“放心车队”。乘客遗失在车内的物品如手机、驾驶证、身份证、银行卡、现金、钱包,均通过各种途径送还到乘客手中。
其实,池州908爱心车队的很多“的哥”、“的姐”家庭并不富裕,可他们常年坚持乐善好施,热心助人。一位四川籍女青年因骗并受人身限制到池州后,见到路过带有爱心车队标志的出租车时,发出求助信号。队员发现后及时与当地公安机关取得联系并适时予以解救。抓获了犯罪嫌疑人并确定安全后,车队及时安排女青年吃、住、行并到省城帮其购票返乡。在得知池州师专政法系王静同学因“左肺动脉狭窄”急需手术,而家庭无力支付手术费用的情况下,爱心车队积极捐款千余元。
精神文明创建,只有起点,没有终点。我市将紧紧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进一步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努力把池州建设成为名山秀水、名城宜居、民富市强、民和政通的“实力池州、活力池州、魅力池州、和谐池州”!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