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8日上午,我市召开杏花村文化旅游区概念性规划专家评审会,评选出最优方案,这标志着杏花村文化旅游区建设迈出了实质性的一步。为进一步完善方案,提升规划设计成果,确保规划具有较强的前瞻性、科学性、指导性和可操作性,我市将参加评审的6家方案全部放置市规划建设展示馆和网站进行公示,并滚动播放方案专题片,欢迎市民和社会各届提出意见和建议,真正做到开门策划,阳光规划,广纳群贤,广集民智。
近年来,我市立足良好的区位优势和环境优势,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实施“生态立市、工业强市、旅游兴市、商贸活市、文化名市”战略,将生态文明理念贯穿城乡规划工作始终,高起点、高标准组织了一系列规划编制工作,精心打造宜居宜业宜游新城,全力彰显“城在山水中、山水在城中”的独特魅力,走出了一条具有池州特色的可持续发展之路。截至目前,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45.87%,城市空气环境质量优良率达100%,生活饮用水质量达到国家生活饮用水标准,实现了发展经济与改善人居环境的互利共赢。
显山露水 组团布局
“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这是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的要求。只有体现生态文明理念,才能建设适宜人居的城市,吸引更多更大的投资。多年来,市委、市政府认真贯彻生态文明理念,高标准编制城市总体规划、分区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及各类专项规划,为城市空间布局、基础设施、产业发展、环境保护等谋篇布局,引领城市科学发展。我市规划工作先后经历了80年代之前的缓慢发展阶段、90年代沿路北拓阶段、2001年至2005年之间的跳跃东进阶段、2005年至今的快速扩张阶段,历经烟柳园时期、百荷公园时期、清溪河时期、平天湖时期。特别是近年来,我市围绕宜居宜业宜游的生态园林城市目标,以生态建设、资源节约为前提,根据用地条件评价和综合交通水域资源等要素的影响分析,充分利用秋浦河、白洋河、清溪河、平天湖、齐山以及东部山体等自然山水格局,着力构建富有特色的城市总体布局结构,城市用地规模从过去的不足20平方公里迅速扩展到120平方公里,形成了城市与山水相互交融形态。
2001年,我市邀请同济大学专家编制了《池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6年,委托同济大学和安徽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对《主城区空间发展规划》进行了研究,对《城市总体规划》进行了局部调整。2009年开始对《城市总体规划》进行修编。规划明确,城市总体布局按照“滨江环湖、组团布局、传承历史、体现生态”的城市发展思路,主城区已形成中心城区、站前区、东部经济园区、科教园区、齐山—平天湖风景区五大功能组团,同时将城市外围良好的山水景观楔入城市,形成四通八达、开敞优美的城市生态廊道。市域空间结构按照“开发沿江一线、保护腹地一片”的总体思路,沿江建设香隅、东流、大渡口、前江等8个省级以上工业园区,同时保护南部山区的大片生态腹地,塑造由中心城市核、沿江发展轴、内陆城镇点和腹地生态区组成的结构鲜明、疏密有致的区域发展空间格局。随着江南产业集中区落户池州,城市将逐步形成“一主”— 城市主城区、“两翼”—省管集中区和市管集中区的空间发展格局。
保护风貌 塑造特色
为保护和延续历史文化及传统风貌,我市先后编制了《池州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城市风貌特色规划》等,同时将城市建设与环境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发展,对城市空间布局、特色设计、功能区分、基础建设、环境保护作出科学合理的规划,严格控制建筑密度、容积率,形成区域的整体美与和谐美。近年来,在城市发展中,将环境治理、生态恢复、景观建设三者有机结合,实施了一系列工程,传统历史文化得以传承和弘扬。恢复杏花村,复建秀山门、毓秀门、古城墙,孝肃街、府儒学,新建百荷北园、齐山、包山、碧山森林公园、齐山湿地生态园、三台山公园;整治清溪河、平天湖风景区,贯通平天湖、天堂湖、清溪河三大水系,保护古桥、古塔、古树、古井、古街道、古寺庙、古村落等一批历史遗存,山水相依、人文相亲的城市风貌特色日益凸显。
杏花村是池州享誉中外的重要历史文化遗产和旅游文化品牌,是全国唯一以村建志的村,位于池州市城西,总体空间达35平方公里。市委市政府决定,通过努力将其打造成极具山水风情、生态风貌、唐朝风韵、江南风格、市井风味、农耕风俗的“中国最具特色的旅游业态”、“中国最具价值的文化品牌”,再现“一河秋浦水、十里杏花园、百家香酒肆、千载诗人地”的佳境。在规划中,注重树立大杏花村品牌意识,把杏花村的史脉、文脉和秋浦河、齐山、平天湖、府儒学有机结合起来,形成城区旅游的循环和联动,与各县区主要景点形成大循环,推进全市旅游产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目前概念性规划已编制完成,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各项工作正在有条不紊进行。
优化环境 宜居宜游
我市在人居环境建设中,始终突出规划的龙头地位,充分发挥规划的指导和调控作用,把加强生态环境建设、促进可持续发展作为城市发展的首选目标和最终价值取向。在城市总体规划中确定了较为科学的功能分区、畅通的交通网络、完善的绿地系统。城市产业布局、污水处理、垃圾处理、水资源、绿色环境、人文景观等与人居环境相关的内容,都在城市规划中予以重点安排和充分体现。划定了禁止建设区域和限制建设区域,加强了对城市水源地、河道、湿地等重要生态敏感区和山体、绿地、森林、岸线等生态环境资源的保护,优化了城市生态环境。2010年底,城市森林覆盖率达57.18%,建成区绿地率39.10%,人均公共绿地面积18.28平方米,城市中心区人均公园绿地面积7平方米,几项硬指标均达到“国家森林城市”标准。
在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中,重点突出滨江、滨湖、滨河的绿化空间,以充分彰显“以山为脊,以水为源,以绿为脉,以文为魂”的城市园林绿化个性。注重把握五个原则:一是依托自然。充分挖掘山体、水域的自然特色,做好山的文章,凸显城市“大气”,做好水的文章,赋予城市“灵气”。二是形成体系。以流经城区的清溪河、白洋河、秋浦河和东西向山系为山水绿化景观轴线,以公园绿地作为生态绿心,以水面城市各类绿地为生态走廊,确立了“绿心东跼、绿廊导风,森林围城、绿环相扣”的布局体系。三是彰显文化。以优美的城市自然风光为载体,以深厚的历史文化为内涵,以发掘、恢复和保护为手段,努力做到传承历史文化、保护历史遗产和历史风貌,达到文化保护、绿化、景观多位一体的多赢目标。四是以人为本。最大限度地体现人性化、服务于民,满足市民群众的休闲、游憩、健身、赏景等多种需求,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统筹城乡 三化同步
近年来,为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城乡统筹协调发展,我市不断加大城乡规划编制力度,引领城乡特色发展。主要围绕农村城镇化、城乡一体化目标,按照市区、县城、重点小城镇和中心村同步发展、互动推进的思路,做大市区、强化龙头作用,做强县城、强化支撑作用,做特小城镇、强化聚集作用,做优中心村、强化示范作用。一是加大规划编制力度。截至目前,全市45乡镇已全部完成总体规划编制,编制建设规划的行政村有471个,占行政村总数的80%。县城及中心镇规划区内近期建设用地范围控制性详细规划覆盖率达60%。中心村村庄规划编制覆盖率达80%。各地至少每年完成1个古村落保护规划,并积极申报省级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二是发挥规划引领作用。坚持“一村一品”、“一乡一业”方针,围绕重点农产品加工区建设特色农产品基地,发展特色高效农业。突出农业专门化,重点发展茶叶、蔬菜、生猪生产区域化布局。加快村庄建设步伐,建设宜居村庄。大力实施土地整理,着力保护基本农田,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持续发展的广阔空间。全面推广节能、节水、节材技术,鼓励使用天然气、太阳能、沼气等清洁能源。切实加强饮用水源保护,推进垃圾无害化处理,深入实施生态家园富民工程和农村清洁工程,推动农村实现可持续发展。三是完善规划管理体制。各县(区)积极探索建立“县有局、镇有所、村有员”的完整行政管理机构,加强城镇规划管理队伍建设,严格执行规划许可制度,加大国省道沿线违法建设查处力度。四是开展“451”工程行动。计划从2012-2015年,按照“科学规划、分步实施、整体推进、全面提高”的要求,在交通干线、旅游景区、重要河流、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等重要区域,成线连片组织实施以村庄村容整治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环境整治“451”工程(“四线、五片、百点”),做到点上示范、片上延伸、线上拓展,实现道路硬化、村庄绿化、路灯亮化、环境美化和公共服务设施配套化,促进农村环境逐步改善。“四线”:东至县大渡口镇—青阳县城线,青阳县五溪村—九华山柯村;主城区清溪大道桥—江南产业集中区梅龙街道线;贵池区殷汇镇—石台县城线;东至县大渡口镇—东流镇—东至县城线。“五片”:梅龙马衙片,包括郭港、梅龙、马衙集镇(滨河小区)、灵芝、童义等村;石台县牯牛降片,青阳县蓉城五溪片,东至县大渡口片,主城区西郊片。“百点”:从主要交通干线、重要河流、中心村、生态村等区域中,选择100个以上村开展示范点整治。
创新机制 开门规划
近年来,我市不断加大规划工作力度,创新体制机制。成立了市城市规划委员会,建立了规划公示制度,健全了规划决策机制,规划方案广泛听取专家和社会各界意见,实现了规划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实行规划集中统一管理控制,实现了规划一张图、审批一支笔、建设一盘棋。严格执行“一书两证”制度,加大规划执法力度,使城市建设逐步走上规范化、生态化的可持续发展之路。为进一步加强规划工作,2011年,我市决定将市城乡规划局升格为正县机构,作为政府组成部门,并报省编委批准。在2012年2月6日市编委第1次会议上,明确了市城乡规划局内设机构和下设机构。2012年3月2日,市编委正式印发了《关于调整市城乡规划局有关机构编制的批复》(池编[2012]25号),确定市城乡规划局内设办公室(政策法规科)、城乡规划科、用地规划科、建设管理科(市政景观科),下设市城乡规划设计院、市城建档案管理处、市规划巡查大队、市规划信息编研中心。同时我市加快了“阳光规划”工程的实施。计划2012年完成主城区规划建设展示馆新馆的选址、模型制作、室内布展方案,并适时启动建设;2013年池州市中心城区、东至县完成规划馆建设并开馆,2015年前青阳县、石台县建成规划展示馆。
蓝天碧水别样天,绿树绕城画中来。在生态和宜居的完美融合中,城市品位得到提升,内涵得以丰富,凝聚力和辐射力进一步增强。我市先后获得了“中国首个生态经济示范区、中国21世纪议程试点地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安徽省文明城市、安徽省历史文化名城”等荣誉称号。我们坚信,生态环境优美、宜居宜业宜游的新池州,必将成为人们的幸福美好乐园。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