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城市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这样的愿景在建设打造海绵城市示范区时正逐步实现。自去年入选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以来,我市在摸清家底的基础上,建立智库团队,坚持规划引领和道法自然原则,在积涝点整治、黑臭水体治理等方面均有突破,成果初现。截至2016年第三季度累计完工项目35个,在建项目49个;海绵城市设施总投资52.08亿元,已完成投资22.07亿元,投资完成比例42.38%;海绵城市试点建设区域已建成区域面积7.85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42.4%,在建区域面积9.78平方公里,占试点总面积的53%。预期2016年底连片实施范围将达到11.47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62%,连片示范效应已经显现,人居环境逐步改善,人民群众反映良好。
规划引领,科学管控
为确保试点建设工作整体成效和未来持续推进,编制完成海绵城市专项规划。建立完成制度、规划、投融资三大类66项管控体系,统筹协调老城区与新城区海绵城市全过程建设,为政府部门的建设管理工作提供纲领性、规范化指导,有效指导建设项目实施。如《池州市海绵城市低影响开发规划设计导则》用于指导低影响开发规划、设计和实施管理;《池州市海绵城市建设低影响开发雨水工程施工验收导则》用于指导新建(改、扩建)项目中海绵城市低影响开发雨水工程施工及验收;《池州市海绵城市低影响开发雨水工程运行维护导则》用于指导海绵城市雨水工程的后期运行维护等。
顶层设计,系统施治
制定《池州市海绵城市系统方案》和《池州市海绵城市试点建设三年实施计划(2015-2017)》,梳理出“源头改造—城区排水系统改造—清溪河截污与控污改造—湿地尾水处理—主城区黑臭水体改善”的从源头、中途、末端的系统治理思路,建立了清晰、科学的海绵城市顶层系统方案,明确了协调推进的子系统与分项整治要求。引进海绵城市技术智库,通过公开招投标选择了北京建筑大学雨水团队作为技术总咨询服务单位,负责海绵城市前期顶层系统设计、方案设计、初步设计等10个方面的全过程技术咨询,在3年服务期内对海绵城市建设成效进行总体把关,同时积极与中国建筑设计院、华北设计院、汩鸿环保等全国知名设计院和企业进行合作,切实保障海绵城市建设按照正确的技术路线高效推进。
项目建设,全面铺开
细致梳理建筑小区与公共建筑、城市道路、公园、市政管网系统与城市积水点、黑臭水体等基本情况,以及各个地块场地现状竖向、绿色空间、排水方式、管道情况、下游排口以及周边开放空间等条件。编制完成了《池州市海绵城市项目建设落地方案》,确定了各分地块的雨水控制目标,进一步明确了地块控制目标合并与拆分、基本技术思路等详细建设要求,提高以汇水片区为单位的目标可达性,增强总体推进执行力,降低设计、建设、管理、监测难度。构建流域打包方案,基于完整子流域排水分区与项目特征,在试点区域筛选老城核心改造、清溪河流域、天堂湖3个重要海绵城市推进片区,依据每个片区的特点,进行建设模式探索。围绕海绵城市试点建设三年实施计划,细化编制了水生态水安全系统、园林绿地系统、道路交通海绵城市系统、建筑小区系统、能力保障体系、PPP项目等六大类117个项目、总投资248亿元。与此同时为进一步加快项目建设步伐,充分展示连片示范成果,在区域内挑选了具有典型性、示范性的项目,涉及公建项目、居住小区、市政道路、公园绿地、水环境整治等各建设类型,第一批池州一中、龙登凤凰城四期、三台山公园等样板工程现均已完工,截污干管工程、CSO调蓄池及百荷公园提升改造工程等第二批示范项目正在开工建设。搭建了“三位一体”把控机制,由海绵办统筹海绵城市顶层设计、系统推进和规划协调,技术办负责所有项目方案审查、施工图审、施工巡查、竣工验收的全流程技术把控,重点办负责具体工程项目的建设和施工,形成“顶层系统协调+过程技术把控+项目落地保障”的无缝合作机制,高效推进海绵城市试点建设。
“下一步我们将加快推进试点城市建设步伐,围绕修复水生态、改善水环境、涵养水资源、提高水安全、复兴水文化的五位一体、五水共治的综合目标,全面推进海绵城市试点建设工作进程,着力打造连片示范区,凸显池州海绵城市建设特色。”市住建委相关负责人表示。
建章立制,高位推动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海绵城市试点建设工作,成立了由市委、市政府主要负责同志担任组长的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出台《关于加快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工作的决定》。市人大将海绵城市建设列入重要的监督事项,市政协将海绵城市建设列入重要协商议题,经常开展监督检查,提出意见建议。建立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工作目标责任制,将海绵城市建设的目标任务分解到各年度计划、细化到各项目地块、落实到责任单位,明确到具体责任人员,并将工作完成情况纳入年度政府目标管理考核,建立月调度、季督查、年考评工作机制,有力推动海绵城市试点建设规范、高效、健康发展。
海绵城市是对城市功能一种形象的表述,比喻城市像海绵一样,遇到有降雨时,能够就地或者就近吸收、存蓄、渗透、净化雨水,补充地下水,调节水循环;在干旱缺水时,有条件将蓄存的水释放出来,并加以利用,从而让水在城市中的迁移活动更加自然。作为我国第一个生态经济示范区,池州自然资源丰富、生态环境良好,中心城区“三山三河三湖”交相辉映,水域面积占中心城区面积11.7%,湿地面积达11平方公里,具有天然的海绵城市架构,“城在山水中,山水在城中”的城市格局为海绵城市建设提供了极佳的生态本底。我市海绵城市试点建设选取中心城区核心区域18.5平方公里作为海绵城市建设示范区,按照“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原则,坚持“块、线、点”一体化推进,努力将池州建成水资源持续利用、水生态体系完整、水环境质量优良、水文化底蕴深厚的国家首批海绵城市,着力打造全国中小城市海绵城市建设的典范。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