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职责、使命所在,凡大医治病,勿避险巇、昼夜寒暑、饥渴疲劳,一心赴救,无作功夫形迹之心。如此可为苍生大医!”
“这次新冠给我们带来的教训实在太惨痛,但如果我们已经身处凶险丛林,那我们能做的,唯有保持勇气与乐观,时时警惕,刚毅作战!”
“书到用时方恨少!还是脚踏实地直到老!毕竟,面对的是生命,不允许心高气傲业务差!——医乃仁术,愿早日战胜病魔!”点开他的微信朋友圈,满满都是作为医者对疫情的思考,透出了一位白衣战士对生命的无限敬畏和职业的无限执着……
3月19日,他走了。白发双亲痛失爱子,妻子痛失挚爱的丈夫,两个年幼的孩子永远失去了父亲。东至医疗界失去了一位优秀的呼吸内科和重症医学科医生。
但东至人会永远记住这个名字:张凯。
“世上无不治之症,唯有不精之艺”张凯2003年从皖南医学院临床专业毕业,先后两次到安徽省立医院呼吸内科和北京呼吸内科及危重症提高班进修学习。了解张凯的人都说,他对医术的钻研到了痴迷的地步。“世上无不治之症,唯有不精之艺”。在一份述职报告里,他这样告诫自己。对急危重症病人的救治,我县基础薄弱。2019年底,我县组建首个重症医学科,张凯兼任主任,他克服种种困难,创新开展经皮肺穿刺活检术、肺功能测试、有创机械通气、胸腔穿刺置管引流术及胸腔内注射药物治疗疾病等技术,挽救了一批危重症患者。
“学西医的我很幸运考到中医院,因为这里有中医的优势,而前辈的经验和告诫,让我觉得中西医的有效结合的重要性,同时做到这样不容易,但是我正努力,不管未来多么艰辛。”在述职报告里,张凯如是说。
“跟我们讲的最多的就是技术,给我们培训,送医学书籍等。”同事王晨说,张凯空闲时间不是在看书,就是在分析病例,“他储存的病例和分析报告,几个优盘都装不下。”
据同事介绍,张凯去世时,床上铺满了病例和他的分析草稿。即使是在生命最后时刻,他仍然在思考着他挚爱的工作。
“假如我是一个病人”“医学,不论中医还是西医,都是文化的一部分,都包含着大爱大善,平等诚信等深厚的文化美德,我力争做到深深理解并在生活和工作中得到休现。”张凯在述职报告中如是写到。
为此,在工作中,他给自己定下“三坚持”标准,即坚持不间断学习;坚持整理工作和病例记录,空闲时间专研特殊疑难病例;坚持以“假如我是一个病人”的设想去指导自己的言行,将自己的全部奉献给患者和医疗事业。
“在他眼里,病人没有贫富、贵贱之分,都是需要救治的患者。遇到许多家庭特别困难的患者,他要么无偿治疗要么尽力帮助,全院都知道。”同事吴晓宏说,张凯曾说要做一个好医生,就要处处为患者着想,能10块钱解决的问题,决不让病人掏11块钱。
张凯的笔记本上记载了这样一件事:2011年一次医闹中,为了病区几位急性心肌梗死以及脑出血重症患者的安静环境,他竭力阻止一群医闹在医院大厅、走廊上燃放炮竹和烧纸,进而遭到围攻,他鼓膜以及全身多处受伤,“但我无怨无悔,甚至愿意用生命换来患者的健康!当时的录像保存在我的电脑里,更在我的心中,让我铭记,患者永远第一!”
“作为医务工作者,必须坚守战‘疫’一线。”这是张凯在抗击疫情之初作出的承诺。之后,他主动请缨到医院发热门诊、预检分诊、感染科等岗位工作。
从1月26日开始,张凯与中医院院区方勇、吴晓宏、许立祥、洪丁卫等主任医师组成的该院疫情防控专家组,奔赴昭潭镇、龙泉镇、木塔乡、青山乡等乡镇疫情防控一线,对返乡人员展开逐户筛查,对疑似病人进行隔离救治,对乡村医护人员遇到的疑难病例诊治给予业务指导和技术支持……从那时起,他就一直为抗疫而忙碌,直至倒下。
张凯走后,有位网友回忆起他救治自己父亲的经过:2018年我父亲生命的最后一刻,张凯医生整整尽力抢救了一天一夜都没休息,由于我父亲是癌症晚期,最后还是没能挽留住生命走了,然后张医生还叫了车,亲自把我父亲遗体送回家,“我们全家人永远忘不了您!”
网络上,认识他的、不认识他的人,纷纷点亮蜡烛,悼念他的离去:“您的光辉形象将闪耀尧舜大地,您的伟大英名将永载东至史册。为什么每当面临急难险重的关头,总是有你在主动请缨?为什么在抗疫最为严峻时刻有你主动参战?因为您是英雄,因为您有大爱,因为您是医者中的精英。”“张凯医生牺牲了,他是一名合格的共产党员,是人民的好医生。他的离去是东至人民的损失,作为一名在外乡的东至人闻此噩耗深感悲痛。愿张凯医生一路走好!东至人民永远怀念你!”“英雄一路走好”……
采访中,记者注意到,张凯值班室办公桌玻璃垫下,压着这样一首歌词:
我活过
愿你纵身一跃
不惧深渊
愿风暴降临
你堤岸永固
愿人群声嘶力竭
呼喊你名
愿众人慌不择路
你决然守护
愿你不再痛苦
负重前行
愿死亡来临
你说
我做了我能做的一切
我未空度年华
亦不负此生
我走过万水千山
遍历人间
纵然跌到粉身碎骨
可我活过
……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