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目前,我市的抗洪抢险工作已经取得了阶段性胜利,进入到抗灾自救、恢复生产阶段。在抗灾自救、重建家园中,贵池区梅村镇党委、政府团结带领全镇人民,不等不靠,自强不息,奋起抗灾自救,恢复生产,积累了宝贵的经验。遵照市委主要领导的指示,现将其主要做法刊发,供各地、各部门学习和借鉴。同时希望继续发扬不屈不挠、自强不息、团结互助、志在必胜的精神,再接再厉、连续作战,誓夺抗洪救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全面胜利。
7月8日至13日,位于贵池区西南山区的梅村镇遭受特大暴雨袭击。7月13日,全镇陡降暴雨310毫米,境内十字河流域、龙须河及其支流霄坑河出现特大洪峰,暴雨造成严重的洪涝、塌方、山体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全镇13个行政村(社区)不同程度受灾。据初步统计,全镇受灾总面积264.72平方公里,受灾人口2.7万余人,直接经济损失达1.1亿元。其中交通、水利基础设施和农作物受灾最为严重,直接损失达4600万元。
一、加强领导,落实抗灾救灾责任
暴雨过后,面对严重灾情,镇党委、政府迅速转移工作重点,动员全镇党员干部和群众,破除“等、靠、要”思想,全力组织抗灾自救。成立镇党委书记为组长的“7·13”特大洪灾抗灾救灾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灾情核查上报、生产自救以及妥善安置受灾群众等各项工作。各村(社区)也成立相关组织,领导本地抗灾自救。全体机关干部取消双休日,全员动员,深入一线,全面开展灾情调查,掌握第一手资料,为打好抗灾自救攻坚战提供决策依据。
二、以人为本,妥善安排灾民生活
灾情发生后,镇政府第一时间紧急下拨首批救灾应急资金65000元,主要用于灾民生活安置、主干受损道路抢修以及供电、供水等生活必需工程应急抢修。镇、村干部包人包户,实行亲帮亲,邻帮邻,就近或转移安置方式,对全镇78户房屋全倒户,400余户危房户进行了妥善安置。对因洪水导致桥梁、道路被毁不能通车的汪冲、上棚等村民组,镇、村干部采取肩挑手提方式,及时将方便面等救灾物资送到被困村民家中。
三、强化措施,全力组织灾后自救
一是加快抢修水毁道路,确保当地群众正常出行。出动铲车、挖机、拖拉机等机械,组织民工2000余人,本着先通后畅原则,对境内受损主干道和“村村通”道路进行突击抢修。镇政府紧急筹集资金,在前期下拨首批救灾应急资金的基础上,对单个投资5万元以下的水毁“村村通”路基、桥涵、护坡等工程,按30%的比例采取以奖代补政策,由各村(社区)组织机械施工,清除悬空水泥路面,并对塌方处回填砂砾石。投资5万元以上大型桥梁、护坡等单项工程,立即着手制定切实可行的恢复方案,积极与上级相关部门联系,争取项目支持,逐步帮助解决。对新村社区申口段、十字村马石段、杨棚村郑山段、高坦社区汪冲桥、下畈桥等影响大多数群众生产生活的水毁工程,由镇政府采取“一事一议”(不同于财政奖补“一事一议”)办法帮助解决。目前,全镇已清除道路塌方238处、回填砂砾石143处、设立路面警示标志54处。
二是积极修复水毁水利工程,确保基本农田灌溉需要。对单个投资5万元以内的水毁水库、山塘、塥坝、河堤、沟渠等修复工程,镇按30%的比例采取以奖代补政策,由各村(社区)按照“先应急后长远、先恢复后重建”的原则,立即发动群众组织清理抢修。对单个工程投资5万元以上的水毁水利设施恢复,通过向上争取项目,并根据上级支持力度,采取“一事一议”办法逐步帮助解决。现已修复堤防2500余米、护坡40余处、桥涵17处、沟渠30处1000多米。
三是全力恢复水冲沙压良田,确保不撂荒一分田。对超过5亩以上连片水冲沙压农田,按照恢复1亩补助200元的标准,实行以奖代补。鼓励各村(社区)与辖区内企业对接等形式,利用机械设备,尽快恢复水冲沙压良田。对零星水冲沙压田块,由各村(社区)因地制宜地发动群众组织开展自行恢复,并由各村(社区)在镇下拨的救灾应急资金中给予一定补助。截至目前,已恢复水冲沙压良田72亩。
四是加快地质灾害勘测,确保人民群众生命安全。除上级勘测认定的全镇10处地质灾害隐患点外,此次山洪中又暴露出多处待勘测认定的地质灾害点。本着“居住放心、有利生产生活”原则,镇党委、政府积极主动与上级相关部门对接,拟争取2处洪灾搬迁安置点项目,对50余受灾户实施房屋整体搬迁,彻底解决地质灾害隐患。
五是全力抓好生产自救,确保完成全年目标任务。按照“上季损失下季补、地里损失劳务补、农业损失工业补”的工作思路,一手抓农业自救、一手抓工业发展,积极研究生产自救措施,最大限度弥补灾害带来的损失。一方面,根据当地农业生产灾情状况,及时出台《关于做好灾后农业生产的技术意见》,组织农技人员深入田间地头,帮助指导受灾群众开展生产自救,力争“以短补长、以菜补农、以秋补夏”。另一方面,积极帮助受灾企业制定生产自救方案,督促未受灾工矿企业全力生产,确保完成全年各项目标任务,奋力夺取抗洪救灾和经济发展全面胜利。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