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6月25日,对于池州人民来说,是一个期待已久的日子,是一个载入史册的日子。在这一天,经国务院批准,池州撤地建市,从此,在新的发展机遇面前,池州人踏上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征程。
自池州建市之日到党的十八大,这12年间,池州步入了快速发展时期,这一时期,全市上下不甘落后,自我加压,确立了追赶跨越的奋头目标,把加速工业化作为经济发展的中心任务,以大开放为主战略,以工业化提升城镇化、旅游产业化和农业现代化,全方位地开放招商,园区建设如火如荼,城市发展日新月异,旅游经济快速发展,基础设施逐步完善,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开始步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阶段。
转型发展绘就工业蓝图
曾几何时,池州是一个相对闭塞、经济后发的传统农业地区。要实现赶超跨越,池州从“稳农强工、活商兴游、重科兴教、兴区富民”,到“生态立市、工业强市、旅游兴市、商贸活市、文化名市”,发展战略不断拓展;从打好“生态牌”“九华牌”“长江牌”到“以工业化为核心,以大开放为主战略,以招商引资为抓手,以工业园区为平台”,工作思路不断延伸;这12年,池州抓主抓重抓工业,取得了可喜的成就。
2000年进行的“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和“国有企业改制”两大讨论,打破了因循守旧、封闭保守、不敢思变的陈旧观念,使人们的思想从旧的条条框框中解放出来,经济发展呈现出多元化。进入“十一五”,新一届市委、市政府以实施“583”工程建设为主线;2006年初的市二次党代会上,市委确立了“工业强市”的发展战略,从此,新一届市委市政府领导确立了以工业化为核心,以大开放为主战略,依托园区办工业的发展思路,园区建设进展迅速,全市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不断加大。也就是从那年开始,池州市委、市政府连续两年开展“园区建设年”活动,推进园区建设大会战,园区建设和经济发展均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据统计,2006年全市园区完成基础设施建设投入5.9亿元,相当于2003-2005年三年投入总和的3倍;2007年,完成基础设施投入突破10亿元,新增建成区面积10平方千米,累计拉开框架面积25平方千米。与此同时,为促进全市园区经济健康快速发展,我市先后出台了《池州市加快工业经济发展若干政策》等多份扶持政策文件,各县区、开发区根据自身实际,也制定了相关的财税、土地、收费优惠政策,极大地调动了园区发展的积极性,有效地促进了园区经济沿着又好又快的发展轨道稳步前进。
到2007年,我市经国家发改委实核、省政府批准的省级开发区有3个,分别是池州经济技术开发区、贵池工业园区、东至香隅化工产业园区。2008年的“推进工业化,实现新跨越”大讨论,进一步增强了工业意识、项目意识、发展意识,突出了工业的主导地位,在全市上下形成了以工业化为核心引领发展的共识,推进工业化真正成为全市人民的自觉行动。2010年,为加快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安徽省首次突破行政区划制约,建立了两个产业承接集中区——江北和江南产业集中区。时年6月28日,江南产业集中区管委会在池州市正式挂牌,为池州的工业发展插上了翅膀。它与全市各大园区一起,成为全市经济发展的增长极、承接东部沿海地区产业梯度转移基地、发展产业集聚和产业集群的重要平台、发展开放型经济的重要载体。2012年,在全面落实加快工业转型发展的若干意见,努力做大经济总量,优化经济结构的发展路径下,时年新增规模工业企业就达81户,规模工业增加值115亿元,引进落户项目53个,总投资390亿元。与此同时,首位产业取得重大进展,自主创新能力明显提升。当年,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40亿元、增长23%以上,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50亿元、增长16%以上,专利申请、授权量分别增长45%、60%。2012年,池州承接产业转移集中示范园区获省政府批准,东至、青阳经济开发区进入省第一批扩区启动序列。
此外,我市立足省级开发区和工业集中区,在培育特色主导产业、加快产业集聚、打造千亿产业集群为目标,规划布局了九个百亿元产业园区。
全面开放引资招商结硕果
2002年开展的“推进招商引资工作”大讨论,进一步打开了山门,解放了思想,敞开了胸怀,迎接辐射,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2006年开展的“创新创业、兴我池州”大讨论,进一步破除了小富即安、小进即满的“小农”意识,激发了全市人民的创业热情。
从此,开放招商成为池州发展的一条主线,连续五年开展了“招商引资年”活动,实行“一岗双责”招商,小分队招商、驻点招商,舍得拿出最好资源,以资源换产业,以项目配资源,引进了中国化电、安徽海螺、铜陵有色、安徽省投资集团、徽商集团、皖能集团、江苏雨润集团、浙江太平鸟集团、金美亚集团、比利时禄瓦思等国内外知名企业前来池州投资兴业,建成了池州海螺、九化发电、禄思伟等标志性工业大项目。
2002年,上世纪立项的池州火力发电厂的2×60万kW机组建成发电。建市后,池州市委市政府强力推进“1118”工业发展计划(即到2010年,建成年销售收入100亿元的企业1户,超10亿元的10户,超亿元的100户,规模以上的工业企业800户),池州工业由小到大,由零散分布到集中布局,由单一资源初级加工到形成七大支柱产业体系,逐步走上了又好又快的发展轨道。通过强力推动,2005年全市引进资金43.9亿元。
2012年,招商到位资金达到了303亿元,新引进亿元以上项目107个,投产项目180个;25个央企合作项目完成投资49.6亿元,106个知名民企合作项目完成投资170亿元,14个皖粤经贸合作项目完成投资30亿元。光大银行池州支行、贵池民生村镇银行等11家金融机构开业运营,成功发行城投公司二期9亿元债券,九华股份进入上市发审程序,颐和新能源即将完成辅导期。新增信贷投放75亿元。随着对外开放不断扩大,当年,我市还荣获“全国外贸百强城市”称号。进出口总额3.6亿美元、同比增长40%,实际利用外资2.3亿美元、同比增长28%。池州水运口岸扩大对外开放获国务院批准。同时,广泛开展对外经贸文化交流活动,并荣获“国际友好城市交流合作奖”。 改革开放的全面推开,不断增强了池州发展的活力。
立足资源做活旅游兴市
走旅游兴市之路,建设旅游强市,是实现池州崛起的重大战略举措。2000年6月,安徽省委、省政府发布《关于加快“两山一湖”旅游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的旅游发展规划正式出台后,我市积极响应,于2002年10月聘请同济大学编制《池州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规划》于2004年初通过评审并经市政府批准实施。各县区《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及《九华山风景区旅游总体规划(修改稿)》也先后完成并实施,各重点景区的开发规先后通过评审。2004年3月正式启动了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申报工程。2005年8月,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关于推进旅游经济跨越式发展的决定》。2006年顺利通过国家验收,成功跨入“中国优秀旅游城市”行列。2006年初,池州市召开中共池州市第二次代表大会,市委主报告中提出了“旅游兴市”的战略。2007年4月,市委、市政府又出台了《关于加快建设旅游强市的决定》,制定了《池州市“十一五”旅游产业振兴规划》和《2007年旅游发展行动计划》,塑造“生态池州、佛国九华”的旅游主体形象,推进旅游国际化进程。
2012年9月29日,九华山大愿文化园试运营,大愿文化园是我市打造九华山世界一流旅游胜地和国际著名佛教圣地的标志性工程。试运营前三天就接待了游客18万人次。当年,中秋、国庆两节相连,长达8天的假日期间,池州各景区车水马龙、人潮涌动,各宾馆酒店高朋满座、欢声笑语。9月30日至10月7日,全市共接待国内外游客170.968万人次,同比增长39.22%;实现旅游收入162378.09万元,同比增长45.12%。其中九华山风景区接待31.8万人次,同比增长19.32%;门票收入3117.42万元,同比增长31.73%。
同时,城区旅游与乡村农家乐旅游迅猛发展。平天湖休闲度假区、杏花村、齐山—秋浦仙境景区、大王洞景区、牯牛降、升金湖、秋浦河等原生态景区吸引众多游人慕名而来,休闲娱乐。此外,自驾游每年递增。2012年,全年接待国内外游客2700万人次,旅游收入270亿元,分别增长30%、40%。杏花村文化旅游区总体规划、旅游策划编制基本完成,8平方公里起步区基础设施和农耕文化园等项目启动建设,逸景营地度假村项目正式签约。
做实做强基础惠民生
民生是根本。池州始终坚持将新增财力主要向民生领域倾斜,认真组织实施省33项民生工程,办好9件惠民实事。强化民生工程资金和质量监管,完善运行管理长效机制,确保发挥持久效益。
2000年底,全市国、省道公路总理程达707.2千米,以贵池为中心,以国道为主骨架,以省道为基础池州干线公路网络初步形成。2003年11月18日,备受社会各界关注的九华山“佛光大道”五九线全线贯通,作为全省公路建设的示范工程被大力推广。2000年至2007年间,先后竣工主要港口工程有,池州港口港区一期工程;池州海螺专用码头一、二期工程;池州九华发电公司专用码头;安徽华泰化学工业有限公司化工码头等。
2004年12月28日,池州迎来了历史性时刻,铁道部和安徽省在我市九华山站隆重举行开工典礼。铜九铁路开工以来,路地双方合作,创造了令人惊叹的“铜九速度”,打造了一个个“铜九精品”。2006年12月28日,货运列车拉响了池州的第一声气笛,标志着池州市不通铁路成为历史。2007年10月7日,长162.5千米的铜九铁路安徽段式开通。高速公路更是突飞猛进,沿江高速池州段、安景高速池州段、铜汤高速池州段在内的数条高速相续开工建成通车。到2012年,九华山机场完成建设任务,宁安城际池州段线下工程基本完成,九华河大桥、秋浦河大桥及东岸接线工程全面完工,望东长江公路大桥、东至-九江高速公路开工建设,池州长江公路大桥前期工作取得实质性进展。
同时,到2012年,时年兑现各项惠农政策补贴资金5.1亿元,政策性农业保险承保面积247万亩,粮食总产65.8万吨。启动实施农业产业化“411”转型倍增计划。启动实施农村环境整治“451”工程,全面开展美好乡村建设,投入资金2.4亿元,整治村庄158个。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中小河流治理、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等各类水利工程完成投资5.2亿元。升级改造县乡公路140公里,城乡公交线路开通延伸31条。农村电网改造1597公里。实施地质灾害避让搬迁工程15个,完成农村土地整治13.5万亩,建设高标准农田16万亩。县乡村三级农村土地流转服务机构基本建立。
值得一提的是,2009年,池州抓住因2007年“7.10”洪灾和2008年雪灾倒塌的五保户房屋重建的契机,正式制定了“夕阳红”计划,即以加快敬老院建设为重点,大幅提高集中供养比例,不断改善五保老人的生活质量。随着“夕阳红”计划的实施到位,2009年至2011年,全市总投资1.8亿余元,新建、改扩建74所敬老院,农村敬老院床位数9100余张,可供90%的五保对象入住,全市集中供养率由2008年年底的20%提高到2011年底的70%。通过3年“夕阳红”计划的实施,全市敬老院床位数与五保人数之比居全省首列,五保供养水平得到显著提升,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