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花村文化旅游区不断加快建设步伐,大力开展项目引建、品牌宣传、市场营销等重点工作,实现了旅游区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秋日的池州水清岸绿,鱼翔浅底,姚黄魏紫,绚丽如霞。雨后放晴,“池州蓝”频频刷爆市民朋友圈。
与风景媲美的,还有一份份喜人的环保成绩单:截至10月8日,我市大气环境中PM2.5浓度平均值为28.8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28.5%(绝对值居全省第二);PM10浓度平均值为43.6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23.2%;空气质量优良率为90.5%,同比上升了17.3个百分点。地表水质量居全省第二,河湖长制政府目标管理考核连续两年受到省政府表彰……
制度创新,守护绿水青山
1988年地区复建、2000年撤地设市,正当“弱冠之年”的池州,一部经济社会发展史就是一部生态文明探索史、一部绿色发展实践史。2012年,池州在全省率先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决定》;2014年,池州又先于全省出台了《关于创新生态文明建设体制机制的若干意见》;2018年,池州市出台了全省首部市级河道采砂管理条例……
在绿色发展的探索实践中,池州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勇做先行者,争当排头兵,打造美丽中国先行区。
近年来,池州深入开展长江生态环境问题“大保护、大治理、大修复,强化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落实专项攻坚行动,打出铁腕治矿、重拳治砂、从严治岸、科技治超、精准治污、全面治脏“六治行动”等一系列组合拳,打好保护蓝天、碧水、净土三大战役,集中整治关停一批对环境影响较大、规模小、开发效益低下的矿山,压减矿山数量,控制矿石开采总量。大力实施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扎实开展“蓝天行动”、“9+1”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启动全市统一的生态环境监测数据平台建设,建立精准治污清单,实行“点对点”管控。
2019年12月1日,池州提前实施长江禁捕退捕工作,目前正在全力实施长江禁捕退捕攻坚战,确保底数摸清到位、渔船渔具退出到位、渔民安置到位、渔民生计保障到位、禁捕管理到位、渔业生产转型到位、资金保障到位。同时,开展增殖放流,扩大鱼类品种,恢复自然水域资源。
“我们村里水绿了,山青了,日子过得很舒服。”在东至县泥溪镇元潘村,村民陶正运一脸幸福地说,如今村里村民争当美丽家园的保护者。
美丽资源,催生美丽经济
盈盈秋浦河,两岸山岭绵延起伏。白墙黑瓦的徽州民居,在色彩斑斓的山林间时隐时现,宛如一幅绵延不绝的山水画廊。
“做梦也想不到,这从小习以为常的青山绿水,还能‘卖’出钱来,帮我们致富。”石台县仙寓镇大山村双坑组45岁的村民雍家传感慨道。去年,雍家传投资100万元新建房屋、改善环境,扩大农家乐规模后,年收入有50万元。
不负青山,方得金山。今年1至8月,池州共接待游客3545.28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372.95亿元。
全域旅游、大健康产业已成为池州经济的重要增长极。2016年以来,池州整市进入首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名录,九华山成功创建世界地质公园,天下粮仓文旅园等10个亿元以上项目建成开放。
池州在全国率先编制大健康产业发展规划,在全省率先出台《养老机构医养结合服务规范》,朱备禅修小镇入围全国最美特色小镇50强,九华山森林特色小镇入选首批国家试点。
现代生态农业已成池州市“生态经济”重要模块。目前,全市有2个全国绿色食品原料基地县,291个农产品获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认证。
今年1-8月,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6.1%,增幅居全省第2位;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增长16.7%,增幅居全省第9位;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13.3%,增幅居全省第7位。
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旅游业……如今,池州的生态优势正在转化成生态经济发展优势,推动池州在绿色发展的道路上坚定前行。承接产业转移集聚区、旅游休闲后花园、健康养生首选地……绿色池州扬“池”所长、借梯登高,加快融入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2019年9月9日,在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举行的2019中国国际生态竞争力峰会上,池州市荣获“2019中国最具生态竞争力城市”称号。
步入新时代,池州作为长三角27个中心区城市之一,通过实施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年度行动计划,全面衔接皖江、皖南示范区建设,积极融入合肥都市圈,主动对接G60科创走廊、G50绿色发展走廊、杭黄池国际黄金旅游通道,着力提升长三角西向门户节点城市地位。
生态宜居,统筹城乡发展
池州,把绿色作为城市发展的底色,以着力打造绿色低碳、宜业宜居的秀美、精致、亲和、舒适的生态环境为归宿,以提高人民的幸福指数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让生态保护的成果惠及于民。
多年来,池州市坚持城乡统筹、一体化发展理念,加快建设生态宜居城市、生态特色城镇和生态优美乡村,打造绿色低碳、宜居宜业的人居生态环境。进一步凸显山水相融的城市风貌,着力打造环山抱水、宜居宜业宜游的生态山水园林城市,确定“滨江环湖、山水相融”的城市布局。以立法的形式保护城区湿地,4.36平方公里的主城区“黄金地块”,成为城市与山水相依、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开放式城市湿地森林公园、提升市民获得感的城市大客厅和展现池州生态文明的窗口区,彰显了池州以人为本、以生态为本的城市建设发展理念。
以美丽乡村建设为抓手,池州市精心实施《池州市美丽乡村建设规划(2012-2020年)》,努力将乡村建设成为生态宜居村庄美、兴业富民生活美、文明和谐乡风美的美好家园;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全面推开以农村厕所、垃圾、污水“三大革命”和“五清一改”村庄清洁、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村庄规划建设提升“三大行动”以及“三线三边”整治水平提升作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重点,大力推进乡镇政府驻地整治建设、中心村建设和自然村环境整治,着力改善农村地区环境面貌。
“山峦青翠、河流清澈、空气清新,人居环境优美。”这是池州荣获2013年“中国人居环境奖”时,有关机构给出的评价。池州复建30年,成功创建全省首家国家森林城市、第二家中国人居环境奖城市、第三家国家节水型城市,完成全国低碳城市试点,全国绿色生态示范城区、三县全部通过国家生态县验收,新增一批国家级环境优美乡镇、生态村和省级生态乡镇、生态村。一处处“好山水”变成了点绿成金的“聚宝盆”,一个个美丽乡村成为寻找乡愁的旅游目的地。
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在新时代开启的新征程上,池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着力推动生态环境保护,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加速驶向高质量发展的新站台。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