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江西财经大学:“双一流”创建铸辉煌

2020年12月04日 10阅读 来源:江西日报 2019年06月11日 星期二

在我国数千所庞大高校集群中,有所大学犹如明珠般闪亮——她,迄今已在历史长河中砥砺前行近百年,正加速融入“双一流”大潮,全力朝着“基础厚实、特色鲜明、人民满意、国际知名的高水平财经大学”建设目标不懈努力。她,就是矢志不移地在红土地上办人民满意教育的江西财经大学。

金杯银杯,不如世人的口碑。从1923年秋肇基创校到1958年成立江西财经学院,从1978年复校、1980年成为财政部部属院校、1996年更名为江西财经大学,从2000年学校管理体制由财政部主管转变为由江西省主管,到2012年成为财政部、教育部与江西省人民政府共建高校,时至今日,江西财经大学已发展为一所以经济、管理类学科为主、多学科协调发展的高等财经学府,长期位居全国高等财经学府第一方阵。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让我们走进江西财经大学,通过“五看”,来感受这所高校的发展和变化。

一看“双创”教育

谈到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江西财经大学有句话师生耳熟能详:“培养具有‘信敏廉毅’素质的创新创业型人才”。“信敏廉毅”,是江财4字校训;创新创业,乃学校育人之要,贯穿于办学全过程。

走进江财蛟桥园北校区,绿树参天,曲径通幽。41年前,经国务院批准,今日的江西财经大学在此复校。就这样,江财师生在英雄城北郊杂草丛生的下罗山坡上,开始了改革开放后第一次创业:没有校舍,仓库当教室上课;没有运动场,课后义务劳动自建;没有条件就创造条件,直至两年后成为财政部部属院校……

创新创业,是流淌在血液里的“江财基因”,近百年来薪火相传,以迄于今。

有一个故事,可见学校“双创”教育之一斑。早在1930年建校初期,为培养高质量商科人才,学校获得当时财政部批准创建了银行,创业精神与实践教学开始形成良性互动。学校办银行,这在当时全国同类学校中尚属创举。稍后,学校又创办美术广告社,在校任教的傅抱石等名师担任指导老师。

优良办学传统,在改革开放后尤其2000年学校管理体制由财政部主管转变为由江西省主管、校党委吹响“二次创业”号角后得到发扬光大。大学生创业孵化中心建成并投入使用,使学校“双创”教育迈入了新的历史时期。如今,此地有个时髦名称:江财众创空间,这是一个先后获得省级、国家级荣誉称号的众创空间。因为卓有成效的“双创”教育,这些年,越来越多的江财学子尚在校学习,就从江财众创空间起步,在老师指导下创办企业在此入孵,开始了创新创业实践。江财毕业生走出校门一年,有人就坐到了校党委主要领导办公室,与母校商谈合作事宜,这也成为昔日一位校领导津津乐道的一件事。前两年,更有工商管理学院一位学子郭泽楷,在江财创客空间以一个“手绘明信片”项目创业起步,成为了江财大学生创业明星。

类似的故事,在江西财经大学屡见不鲜。用近百年时间,专心致志只做一件事——“培养具有‘信敏廉毅’素质的创新创业型人才”,这是江西财经大学的最大办学特色。付出终有回报。2014年10月,江西财经大学创业类教材《创业通论》,入选教育部“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规划教材;2015年6月,在江西省高校率先成立创业教育学院;2016年2月,“江财众创空间”获批科技部“国家级众创空间”,同年12月,学校获批教育部“全国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2017年,江西财经大学入选教育部“全国创新创业50强高校”,同年3月,学校被共青团中央授予首批“全国大学生创业示范园”称号。截至目前,全国财经类高校中同时获得以上三项国家级荣誉的高校,仅江西财经大学一所。

二看特色智库

特色新型智库建设,是江西财经大学复校41年来办学最大亮点之一。对江西财经大学而言,“在红土地上办人民满意教育”,这不仅仅是一个口号,更成为全校上下坚持不懈的一大追求。为此,学校在向社会输送大批优秀人才的同时,坚持依托自身学科优势、人才优势和智力优势,深度聚焦江西经济社会发展重大现实课题展开科学研究,进行社会服务,积极主动为各级政府、企业和社会管理部门决策提供智力支持,充分发挥“智囊团”“决策库”的作用。“通过智库成果有效转化提升江财智库境界,更多地‘将文章变文件、对策变政策’。”校党委书记、博士生导师王乔教授,曾经对学校智库建设提出了明确要求。

2013年,全国高校智库建设开始驶入快车道,江西财经大学也加快了江财智库建设步伐。随后,江西经济发展与改革研究院、产业经济研究院、协同创新中心、高等教育研究所、财政大数据分析中心、生态经济研究院、生态文明研究院等独立设置科研机构;现代商务研究中心、创新与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研究中心、社会工作与社会管理研究中心、科技金融研究中心、法治政府研究中心等与学院合署或挂靠学院的科研机构;规制与竞争研究中心、会计发展研究中心、金融发展与风险防范研究中心、产业集群与企业发展研究中心、生态文明与现代中国研究中心、江西法治政府研究中心、江西省应用统计研究中心等7个省重点人文社科研究基地;鄱阳湖生态经济研究院、财税研究中心、江西省经济预测与决策研究中心等3个江西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还有江西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监测、预警与决策支持协同创新中心,江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策支持协同创新中心,法治江西建设协同创新中心,江西省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协同创新中心等4个省级协同创新中心等……一大批研究机构根据校党委部署,精准对接、精确定位、精心做好服务国家与江西战略决策需要,响亮提出了“江财主张”,一次次发出了“江财声音”。

2016年7月1日,《江西财经大学特色新型智库建设实施方案》正式发布。《方案》明确提出打造“江财财经管理智库”(简称“江财智库”),努力使之成为支撑党和政府重要决策的咨政平台、战略研究的重要成果库、高端应用型人才集聚的高地、社会舆论与民意的引导者、高水平国际智库交流与合作平台。为此学校推进了两项重大改革:一是成立了以学校主要领导分别担任理事长和主任委员的江西财经大学财经智库理事会、财经智库专家委员会,进一步强化了江财智库建设的组织领导。二是各研究机构形成的智库成果由学校精选并统一通过《江财智库专报》对外报送。

改革效应很快显现出来。如今,《江财智库专报》已成为江西省委、省政府领导案头的内刊,学校一批智库专家因此脱颖而出。刘满凤教授等研究报告多次获得省领导批示;温瑞教授、曹国新副教授等研究报告还成功转化为地方政府施政文件;李秀香教授、邹勇文等智库专报多次获得党和国家领导人批示。在国家大力实施精准脱贫工作中,江西财经大学特色智库——江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策支持协同创新中心还作为第三方评价机构,组织专家奔赴全国各地开展脱贫验收工作。

目前,随着学校智库成果更多地被转化应用,社会影响力日益增强的江财智库,已然跻身于江西着力打造的高质量重点智库之列。

三看国际化办学

“教育部邮件通知已经收到,我们学校通过了全国高校来华留学质量论证。”江西财经大学国际合作与交流处肖珑处长说,这表明学校在推进国际化办学中,正着力培育形成“留学江财”品牌取得了新突破。肖珑介绍,江西财经大学还成功加入联合国学术影响力组织、中俄经济类大学联盟,使得新时代江财办学走向了更为深远而广阔的国际舞台。

这些年,江西财经大学顺应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趋势,坚持开放办学,“走出去”与“引进来”双管齐下,至今学校已连续三年在江西本科高校国际化评估中荣登榜首。江西财经大学充分发挥海外留学奖助学金的政策引导作用,鼓励优秀师生“走出去”。2003年至今,已有2000余名江财学子分赴英国、美国、德国、法国、芬兰、荷兰等国高校交换或交流学习,400余名学生毕业后在牛津大学、剑桥大学等排名世界前100名大学攻读硕士或博士学位。“引进来”则是学校国际化办学的又一方向,即借助外力招揽海外人才来校任教,2017年聘请长期语言类外教34人次,各类短期专业外教82人次。

截至目前,江财已与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加拿大里贾纳大学、英国南安普顿大学、澳大利亚莫纳什大学、芬兰奥卢大学、丹麦奥尔堡大学等34个国家(地区)的113所高校建立了稳定的合作与交流关系。1998年开始,学校先后获批中美合作培养MBA、中澳合作培养MBA等研究生项目。2010年正式成为国际交换生组织(ISEP)中国大陆首家成员大学。加入国际社会工作教育联盟组织、国际商学院联盟、中俄经济类大学联盟、联合国学术影响力组织等国际组织,获批与瑞典达拉那大学合作本科双学位项目、国家公派硕士研究生项目、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和教育部全英文授课国际金融硕士项目、商务部国际商务硕士项目和中国政府“丝绸之路”奖学金自主招生项目,入选优秀本科生国际交流项目、来华留学生奖学金院校。2016年5月学校与英国考文垂大学合作建设的孔子学院正式揭牌运行。获批为全国托福考点、GRE考点、GMAT考点、ACCA考点、SIMA考点、FRM考点。

江西财经大学坚持开放办学,走国际化办学之路。目前初步形成了“教学相长、中西合璧、外引内联、高位嫁接”的国际化办学特色。近年来, 江西财经大学精心打造留学生品牌活动。譬如,2017年积极组队参加第五届江西省外国留学生汉语大赛,江财选手获得大赛一等奖,学校获优秀组织奖;组织留学生参加汉语角、英语角、校运会、家庭结对子等多种活动;组织来自全省7所大学百名优秀留学生参加“感知中国·魅力江西”活动。留学生系列活动浓郁了学校国际化氛围,提升了学校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同时,继续组织学生海外留学分享会等活动,发挥“同伴效应”,助力国际化校园文化建设取得新进展。

四看知名校友

走进江西财经大学校友馆、校史馆,所见江财校友名人辈出,灿若星辰。办学近百年来,这所学校已向社会输送20余万毕业生。

著名经济学家、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吴晓求,著名会计审计学家、北京国家会计学院党委书记秦荣生,著名会计学家、广州大学校长魏明海,中央财经大学副校长马海涛,世界银行高级经济学家樊启淼;用友集团董事长王文京,科瑞集团董事局主席郑跃文,上海建桥集团董事长周星增……他们都是江财校友,不乏政界精英、商海巨子、杏坛名师、创业新星等,无论身在何方,他们始终共有一个响亮的名字:江财人。

“我的梦想就是成为江财永远的学生!”江西财经大学校友会扬州分会会长蔡长青说。这位1992年毕业于财政师范专业、现任江苏省信用再担保有限公司扬州分公司董事长的江财校友,三年前重返母校时,有位学妹请他用“江财”和“梦想”二词串联成一句话,他如此表达自己对母校的情感。

2009年,世界金融危机蔓延全球,全国范围内实体经济遭受冲击,单位用人需求急剧下降,即便财经院校也陷入30年未遇的就业“寒流”。面对全校各层次近8000名毕业生,企业专场招聘会较同期减半、大量毕业生滞留学校等刺骨“寒流”来袭,时任校长王乔深感忧虑。“‘岂曰无衣,与子同袍’,校友情谊一衣带水,兄弟姐妹一脉同心。因此,诚请各位校友能够发扬‘江财人’相互扶持、共同发展的优良传统,采取多种途径广邀用人单位到校招聘,为母校的师弟师妹们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当年的3月,王乔校长向各地校友紧急发出了“求救信”。他深情写道:“‘莫道今年春将尽,明年春色倍还人’,相信有了广大校友的倾心相助,来年我们肯定能共同迎来更加明媚的春天!”

母校校长登高一呼,各地校友闻风而动。就这样,江财就业工作迎难而上,风生水起。因为2009年就业工作成功“逆袭”,翌年江西财经大学摘得首批“全国就业典型经验高校”奖牌。为给母校师生提供更好的发展机会,校友们持续加大了捐资助学、改善母校办学条件的力度:“岳向东奖助学金”“余来文奖学金”“夏建兵奖助学金”“强芳奖学金”“抱扑奖教金”“教育终身成就奖”“爱心助学金”“用友奖学金”“鼎汉奖学金”“科瑞奖学金”“雁联奖学金”“嘉和德奖教奖学金”……校友、校友会和校友企业纷纷慷慨解囊,源源不断的捐助来自全国各地,助力母校实现“百年名校”江财梦力度持续加大。

五看实战训练

自复校以来,江西财经大学紧扣人才培养目标与时俱进,坚持创新,在“做大、做强、做优”三步走办学历程中,形成了一系列独具江财特色的办学理念,闯出了一条办学新路子。

长期以来,江西财经大学着力培养具有“信敏廉毅”素质的创新创业型人才,努力达到“有创意,能创造,善创业”的育人效果。为此,学校近些年来探索构建了“一擎四轮”人才培养模式,即“一个引擎”——具有“信敏廉毅”素质的创业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四个轮子”——立德、益智、增能、笃行。这一模式的运行机制是:目标牵引,四轮驱动,有效制动,稳健运行。这一模式可操作性强,在2016年底迎接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过程中,作为学校本科教学工作一大亮点,受到教育部评估专家的好评。

学校优化创业教育课程、强化创业教育实践,形成“创业普及教育+创业精英教育”的“两层次”人才培养模式。为推进 “创业型人才‘两层次’培养模式创新试验区”建设,江西财经大学启动“创业型人才培养工程”,重点打造包括“开设创业教育实验班”“实施特色项目培育计划”“加强创业教育课程建设”“强化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在内的10大项目。

江财众创空间、计算机实践教学中心因此成了创新创业型人才的练兵场。2009年,校创业团队参加“全国首届大学生模拟创业精英赛”,获得全国总决赛一等奖,并摘得总决赛5个个人单项奖中的4项,同年还获得“全国管理决策模拟大赛二等奖”。计算机实践教学中心则是充分利用虚拟仿真实验平台、网络教学平台和移动学习平台三个现代化手段,开展 “创业模拟与实践I”课程集中授课、模拟演练,使得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在此平台上实现“六个结合”,即线上线下相结合、课内课外相结合、自学与辅导相结合、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结合、个人考核与团队考核相结合、个人授课与团队教学相结合。

同样让人耳目一新的是经济学院精心打造的人才培养特色项目——“多维互动工作站”。工作站由学生综合训练工作室、师生互动工作室及校外合作工作室等6个工作室组成,工作站本、硕、博协同,团队内外协同,分工协作,因材施教并最终产出科研成果。在“多维互动工作站”的孵化下,仅去年一年,学院研究生就在著名权威刊物和权威刊物发表高质量论文10篇;成功申报并立项江西省研究生创新专项资金项目5项;本科生完成国家创新型实验教学项目10项;获得“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国家优胜奖、江西省二等奖;获得中华环保基金会资助项目1项……

进入新世纪以后,各种赞誉纷至沓来,江西财经大学花开红土地,却已香飘万里。时至今日,“百年江财”必将在全国高校千帆竞发、百舸争流的“双一流”建设中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筚路蓝缕启山林,栉风沐雨砥砺行,在新一轮“双一流”创建中,江西财经大学一定会做大、做强、做优,铸就更大的辉煌!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