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着力建设绿色浙江、生态浙江、美丽浙江

2020年12月04日 10阅读 来源:浙江日报 2013/04/12

新世纪以来,我省以生态省建设为龙头,在践行科学发展观、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进程中,相继提出了“绿色浙江”、“生态浙江”、“美丽浙江”等战略目标,这三者一脉相承,互为一体,是我省环境保护实践和认识的重要结晶,昭示着我省生态文明建设的脉络和方向。“绿色浙江”代表了绿色发展的路径选择,“生态浙江”是生态立省方略的目标归宿,“美丽浙江”则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外在表现。厘清这三者的相互关系和主要内涵,协同推进“绿色浙江”、“生态浙江”、“美丽浙江”建设,对于建设生态文明、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建设“绿色浙江”本质上是要打造一个绿色发展的浙江

2002年6月,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提出建设“绿色浙江”目标。时任省委书记张德江指出:建设“绿色浙江”是我省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大事。必须从全局利益和长远发展出发,把发展绿色产业、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2003年,省委、省政府作出建设生态省的战略决策。当年7月,时任省委书记习近平在省委十一届四次全会报告中,把“进一步发挥浙江的生态优势,创建生态省,打造‘绿色浙江’”纳入“八八战略”,打通了发展绿色经济和营造绿色环境的关节点,标志着生态环境保护上升到绿色发展的战略层面。

我们把建设“绿色浙江”和实现发展模式的绿色转型统一起来,突出以环保优化发展,以改变生产方式和调整产业结构为着力点,着力协调好经济与环境的关系。从率先编制生态环境功能区规划到首创空间、总量、项目“三位一体”的新型环境准入制度,从狠抓三轮“811”专项行动到开展“十二五”重污染高能耗行业整治提升,从推进清洁生产、循环经济到把节能环保产业列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了标准引领、准入把关、监管倒逼、减排推动、整治促进、服务助推等有效抓手,切实强化了绿色引领发展的战略导向,优化了区域生产力布局,淘汰了一大批落后产能,加快了传统产业生态化改造步伐,拓展了绿色产业、绿色经济的发展空间,我省可持续发展能力、GDP发展质量、绿色发展水平保持全国前列。“十一五”时期以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70%和49%、59%的单位GDP能耗和单位COD、SO2排放量强度,支撑了年均11.8%的GDP增长。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绿色发展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由之路,是当今世界发展的主流趋势。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推进“绿色浙江”建设,都要坚持绿色引领发展、环保倒逼转型,走资源低消耗、污染低排放、生产方式循环、经济效益高、环境效益高、社会效益高“两低一循环三高”的绿色发展之路,打造一个绿色发展的浙江。

一要优化生态空间格局。深入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完善生态环境功能区规划体系,把生态环境功能区规划上升为空间管制规划,确立生态红线,形成硬约束,促进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城镇规划布局、生态环境功能布局相适应,从源头上保障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承载相协调。

二要提高资源环境综合利用效率。切实转变线性发展方式,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大力开展节能降耗,发展绿色可再生能源,发展低碳经济,持续降低能源、水、土地消耗强度和污染排放强度。严格总量控制,优化环境资源配置,提高单位资源环境负荷产出效率,努力以最小的污染排放、最优的环境资源配置,产出最大的效益,支撑又好又快发展。

三要构建绿色产业体系。根据产业政策导向和空间、总量、项目“三位一体”的环境准入原则,积极发展消耗低、污染少、效益高、市场前景好的新兴产业,形成由战略性新兴产业、传统优势产业、高效生态农业、现代服务业等组成的生态经济系统。运用清洁生产技术和高新技术,大力开发绿色产品,加快推进ISO 14000环境管理体系和环境标志产品认证,推行绿色设计、绿色制造、绿色营销。

四要淘汰落后产能。在源头上,严格规划环评和项目审批,杜绝“两高一资”的落后产能进入;在过程监管上,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公众环境诉求,建立阶梯式的环境标准引领体系,有序提升环境质量标准、污染排放限值和环境准入门槛,治旧控新,倒逼企业提升技术装备水平;在末端治理上,深化总量减排和重污染高能耗行业整治,加强执法监管,推动落后产能淘汰,不断为新兴产业和先进产能腾出环境空间。

建设“生态浙江”要求提高全社会生态文明水平

从2003年提出建设生态省,到2010年省委作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决定,再到2012年省第十三次党代会将“坚持生态立省方略,加快建设生态浙江”作为建设物质富裕精神富有现代化浙江的重要任务,“生态浙江”如一根红线贯穿始终,由虚到实,最终成为我省现代化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追求。正如党的十八大报告所强调的,“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富饶秀美、和谐安康”的“生态浙江”指向的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体现的是全社会生态文明水平。建设“生态浙江”离不开生态经济、生态环境的支撑,也离不开生态文化的引领,要把人们的行为意识作为衡量全社会生态文明水平的标志。

近年来,我们着力推进生态理念传播和生态道德养成,创设多种载体和渠道,扎实开展生态文明宣传教育、群众性生态创建活动、环保制度建设和环保公众参与,不断强化生态文明的信念支撑、道德规范和制度约束,构建了共建共享生态文明的社会行动体系,发挥了人的积极性,激发了改善环境质量、优化经济发展、保障公众权益的社会协同效应。据《中国省域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报告2011》,浙江生态文明指数名列全国第三。

实践证明,推进“生态浙江”建设,重在建物又建人,首在倡导进步的生态文明思想观念,要坚持政府引导、公众参与、社会协同三管齐下,坚持生态意识、生态道德、生态制度三位一体,致力激活主体,营造氛围,引领风尚,不断提升生态文明程度。

一要培育生态文化。通过宣传、教育、培训等多种手段,大力弘扬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强化全社会的生态伦理、生态道德、生态价值意识,引导各级领导干部确立绿色理念,引导企业增强环保社会责任感,引导公众转变生活方式、消费模式和行为习惯。

二要加强生态创建。广泛开展生态县(市、区)、环保模范城市和绿色细胞三大系列创建活动,强化政府主体责任,整合各方面力量推进生态环保任务落实,发动广大社会公众自己动手改造自己的环境,从中得到教育、得到实惠,促进生态环保加快从部门走向社会、从政府走向民间。

三要完善生态制度。按照政府、企业、公众三大责任主体的定位,完善党委政府主导、环保部门统筹协调、各部门齐抓共管的组织领导机制,形成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奖惩机制;完善环境标准、排污许可、排污收费、排污权交易、上市核查、环保信用评价、企业环境信息披露、环境责任保险等政策制度,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强化激励约束机制;完善信息公开、信访投诉、环评公示、公益诉讼、环保责任追究和环境损害赔偿等制度,促进全体公民共建共享生态文明。

四要深化公众参与。抓好浙江生态日等主题活动,支持民间环保组织和环保志愿者发挥积极作用。建立舆情监控回应机制,强化舆论监督和信访监督。积极公开环境信息,引导公众参与重大环保决策和执法监管。开展生态环境质量公众满意度调查,切实发现并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环境问题,实现政府、企业、公众良性互动。

建设“美丽浙江”是实现美丽中国目标和“中国梦”的重要内容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建设美丽中国,承续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描绘了生态文明建设的美好前景。与此紧密联系、高度契合,省委、省政府及时提出全面推进“美丽浙江”建设。“美丽浙江”准确概括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外在表现,是一种终极的、理想的追求。从这个意义上说,生态环境优美宜居是“美丽浙江”的首要条件和显著标志。这些年,我省生态环保领域的一系列部署,包括三轮“811”专项行动、污染减排、重污染高能耗行业整治提升、农村环境连片整治、“四边三化”行动、生态示范创建等,都是建设“美丽浙江”的具体实践,全省环境质量自2007年实现转折性改善以来,持续保持稳中向好势头,生态环境状况指数位居全国第二位,集中体现了“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的“美丽浙江”建设成果。

当前,推进“美丽浙江”建设,要把污染防治和生态建设作为核心任务,全力解决突出环境问题,改善环境质量,增强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提供更多更优的生态产品,满足人民群众享有良好人居环境的新期待,营造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

一要加强治污减排。坚持城乡统筹、陆海联动、多要素齐抓、多行业并治,全方位遏制环境污染。通过狠抓污染减排、清洁水源、清洁空气、清洁土壤行动、重污染高能耗行业整治提升、农村环境连片整治等重点工作,深化结构性、面源性污染整治,运用交接断面考核制度和探索建立重点城市空气质量管理考核办法,推进饮用水源保护和PM2.5污染防治,有效防控重金属、危废、核与辐射等环境风险隐患。

二要实施重大生态修复保护工程。贯彻自然恢复为主方针,组织开展土壤修复、废弃矿山修复、江河湖泊修复、近海海域滩涂修复等工程,加强重要生态功能区和自然保护区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推进森林浙江、蓝色屏障、防灾减灾行动,构筑坚固的生态屏障,切实保障环境安全。

三要开展打造最美人居环境行动。以美丽乡村、绿色城镇建设为抓手,以“四边三化”行动为突破口,以转变生活方式、消费模式为根本,以培育良好生态道德和行为习惯为重点,开展共建共享最美人居环境行动,努力把我省打造成全国最宜居的“美丽浙江”。

四要健全生态环境安全保障体系。着力构建与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环境监测监控保障、环保基础设施工程、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环境执法与应急保障、环境信息保障、环境科技支撑等六大体系,不断提高污染防治水平和环境监管能力。

总之,“绿色浙江”、“生态浙江”、“美丽浙江”三位一体,是我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三个不同维度,需要我们准确把握核心内涵,抓牢“牛鼻子”,有的放矢地加以统筹推进,使三者始终统一于构建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落脚于建设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作者为浙江省生态办主任、环保厅厅长】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