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3日,贵州省人民政府发出公告,经县级申请、市州初审、省级审核、第三方机构实地评估、省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和省人民政府审定、社会公示等程序,紫云县、纳雍县、威宁县、赫章县、沿河县、榕江县、从江县、晴隆县、望谟县9个县符合国家贫困县退出条件,同意这9个县退出贫困县序列。贵州曾经的66个贫困县全部脱贫摘帽,贵州消除了区域性绝对贫困。至此,我国832个国家级贫困县全部脱贫摘帽。
党的十八大以来,贵州脱贫攻坚工作不断加速,脱贫成色不断提高。自2012年以来,全省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减少了923万,实现了易地扶贫搬迁188万人,
成为党和国家事业大踏步前进的一个缩影。
全省总动员打赢攻坚战
“海嘎一天不脱贫,我就一天不下山。”这是贵州省六盘水市海嘎村第一书记杨波的誓言。他扎根贵州海拔最高的村寨11年,带领村民把一个全是茅草房、人均收入不到1600元的极贫村,变成了人均收入过万元、户户住楼房、村集体经济近百万元的小康村,而他也从青年变成了中年。
像杨波这样的第一书记贵州有8848名。36000名驻村干部,全省每位干部身上都有脱贫攻坚任务,举全省之力打赢脱贫攻坚战在贵州不是一句口号。
贵州省委省政府始终把按时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作为重大政治责任,一级督着一级,一届接着一届,用“贫困不除、愧对历史,群众不富、寝食难安,小康不达、誓不罢休”的干劲跨越了脱贫攻坚路上的一个个“娄山关”“腊子口”。他们认真落实“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的管理体制,压实各级责任,强化五级书记一起抓,逢会必讲脱贫攻坚,调研必看脱贫攻坚,省级干部带头挂帮脱贫攻坚任务最重的县和乡镇,带头督战贫困程度最深的县,高频次深入贫困人口多、贫困发生率高的深度贫困一线蹲点调研,以抓具体抓深入的工作作风逐一研究解决问题,推动形成全省各级各部门持续聚焦脱贫攻坚的浓厚氛围,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了坚强保障。
脱贫攻坚改变整体面貌
截至目前,贵州高速公路通车里程位居全国第八,西部第一,高铁运营里程近1300公里,位居西南之首。全省农村实现了“组组通”,三年就修成了7.87万公里硬化路。正是伴随着党的十八大以来脱贫攻坚工作的不断深入,贵州才能取得这些以前想都不敢想的成就。
贵州全省共有88个县区市,其中有66个曾是贫困县,完成脱贫攻坚任务,就意味着全省的面貌将随之发生根本改变。脱贫攻坚中解决了近千万人口吃饭穿衣和教育医疗住房的“两不愁三保障”问题,使贵州农村社会经济发展基础有了根本提高,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2年的4753元到2019年突破万元,也释放出了巨大的内需。
贵州把易地扶贫搬迁作为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当头炮”,抢抓重大政策机遇,全省有188万人从大山深处搬迁到城镇,其中贫困人口155万人,搬迁规模占全国近五分之一,是全国易地扶贫搬迁人口最多的省份。易地搬迁不仅改变了贫困群众的命运,也彻底改变了贵州城镇化率过低的困境,内需结构极大改善,为进一步发展蓄积了动力。同时他们注重加强和完善易地扶贫搬迁后续工作,全力构建基本公共服务、培训和就业服务、文化服务、社区治理和基层党建“五个体系”,确保“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
党建巩固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
从2012年的建档立卡贫困人口923万人到如今贫困人口动态清零,贵州成为中国消除绝对贫困人口最多的省区。伴随脱贫攻坚,全省的GDP也从2012年6802.2亿元提高到2019年的16769.34亿元,排位也从26位上升到22位,增速八年全国领先。这些变化的背后是贵州人精神状态的改变,干部作风和工作能力的极大提升,也让贵州成为党和国家事业大踏步前进的缩影,形成了“团结奋进、拼搏创新、苦干实干、后发赶超”的新时代贵州精神。
在脱贫攻坚中贵州的创新举措不断,2018年以来,他们开展了振兴农村经济的产业革命,深入推进思想观念、发展方式、工作作风“三场革命”,全面推行产业选择、培训农民、技术服务、资金筹措、组织方式、产销对接、利益联结、基层党建等“八要素”和“五步工作法”,推进12个特色优势产业,有效推动传统农业实现向现代化生产流通的转变,为脱贫攻坚打下了坚实的产业基础。
伴随着36000多名干部下沉到脱贫攻坚一线,贵州贫困治理的能力也明显提升。通过抓党建促脱贫攻坚,贫困地区基层组织得到加强,基层干部通过开展贫困识别、精准帮扶,本领明显提高,巩固了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今年8月13日,晴隆县极贫乡镇三宝彝族乡易地扶贫搬迁群众高国云在“火把节”上眼含泪花对客人讲:“共产党让我们进城享福,好日子要感谢共产党!”
光明日报 2020年11月24日 01版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