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罗枫:丹青铺染人生路

2020年12月21日 10阅读 来源:宁波日报 2013年02月07日 星期四

本报记者 陈朝霞

今年68岁的罗枫到了享受退休生活的年龄了,但是他每天依旧在紧张地忙碌着。无论春夏秋冬,每天早上5点,他都会准时出现在天封塔旁大沙泥街的工作室里,开始一天的创作。

在罗枫去年的一份日程表中,密密麻麻地用红、橘、黑色水彩笔列出了2012年要完成的任务:《少儿趣味智力游戏》(童话、交通、动物、传说系列),书籍《江南风情创意剪纸》,彩剪《海浪花》(60幅),精品剪纸书《瓜田错》等,剪纸连环画《白蛇传》等,中国四大名著剪纸,鲁迅小说《奔月》剪纸,钢笔铜版画《古镇旧梦》、《桥》、《牌坊》,工笔年画《嫦娥》……在日程表的右上角,“创作”二字非常醒目地单独用红框标了出来。

面对铺天盖地的约稿和紧张的创作任务,罗枫乐在其中。他有一句座右铭:“生活不是问题,问题是怎样生活。”他用勤奋、执著、乐观的态度为生活这一“问题”做了一个完美的诠释———

“我自度成不了大气候,也就少了那种躁动不安的名望之求、利禄之忧,却能长耐清贫,甘受寂寞,心无旁骛地以沉静的心态去勾勒我的丹青世界,去铺染我的人生之路。在诸多的爱好之中,我选择了绘画。它常常使我整个身心沉浸在妙不可言的境界中,乐而忘返。在这苦和乐的追求中,我认识了世界,认识了人类,也重新认识了自己!”

“好的老师在人的一生中影响太大了”

从小喜欢绘画的罗枫没有受过专门的科班训练,完全是自学成才,但他特别推崇老师在人生中的影响,“好的老师在我的艺术人生中影响太大了,他们不仅引导我走上了艺术的道路,更让我在艺术道路上受益匪浅。”

罗枫印象深刻的第一位老师是小学的美术老师。上世纪50年代初,在慈城读小学的罗枫迷上了画画,没钱买纸,就在课本的空白处画。算术课学得不好,书本却是最“脏”的,常常受到老师的批评,唯独美术老师表扬他“你的画画得很好呀!”这句话对幼小的罗枫可谓莫大的鼓励。回到家,他开始偷偷画,“记得那时晚上用的是煤油灯,我常常凑在灯下专心致志地画画,头发不止一次被烧焦过。” 

罗枫公开发表的处女作却不是画作,而是剪纸作品。“那时家里穷,买不起画画需要的颜料、画笔,而剪纸只要一张红纸头、一把剪刀,材料很容易找到。”罗枫回忆,“因此,我把剪纸当成了自己的业余爱好。”

1959年,已是慈湖中学初中生的罗枫尝试着向当时的《余姚日报》投稿,内容是学生参加农业生产劳动的《积肥》,很快,他的作品见报了。欣喜的他从此更加坚定了自己在剪纸道路上的学习和探索。

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编辑黄大华是罗枫艺术人生的第二位“启蒙老师”。黄大华是慈城人,他的父亲与罗枫是邻居,有一年他回乡过年时,见到罗枫的剪纸作品后非常惊讶,他完全没想到这位十七八岁的小邻居自己一个人在艺术上摸索,还能创作出像模像样的作品,他鼓励罗枫坚持学习,临摹好的作品。“他告诉我,艺术创作必须懂得中国历史,必须熟悉生活,否则要出洋相。”罗枫至今记忆犹新。于是,书本成了罗枫新的老师。罗枫表示:“一名好的艺术家一定是一名好的观察家。美国著名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欧·亨利的作品对我影响很大,其中很多情节我至今没有忘记,他教会了我如何去细致地观察生活。”

1985年,罗枫创作的130幅剪纸连环画《柳玉娘》由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这是我国第一本剪纸连环画,责任编辑就是黄大华老师。“这本连环画的成功倾注了黄老师的心血,他从柳玉娘所处唐代的历史背景出发,多次在环境、人物服饰、眉眼、手势等细节上提出指导、修改意见,我三易其稿才完成作品。”此书入选第6届全国美展,并多次重版,当年3角7分一本的连环画,现在收藏市场上已被叫到几百元一本。

第三位让罗枫念念不忘的老师是黄云松,这位中国美院铜版画专业毕业的高材生时任《浙江文艺》美术编辑。上世纪70年代初,在慈城一家工厂当工人的罗枫常常将自己的作品投稿至《浙江文艺》编辑部,黄云松看见后惊讶于来自小镇的工人罗枫居然能“画得那么好”,于是开始和罗枫通信,并趁出差到慈城的机会看望罗枫。“黄老师不仅跟我讲解画画的技巧,还当场画给我看,并借自己的画册、手稿让我揣摩。”罗枫至今充满着感激之情,“黄老师可以称得上是中国钢笔铜版画的权威,也是我的钢笔画启蒙老师,他毫无保留地拿出自己的作品让我临摹,并告诉我‘钢笔画黑的地方必须非常黑,亮的地方则要非常亮,不能模模糊糊、羞羞答答地示人’,这些指点让开始学习钢笔画的我受益很大。”至今,罗枫和定居澳大利亚的黄老师还书信往来,黄老师建议罗枫用“能体现历史沧桑感”的钢笔画画出家乡江南的人文历史和美丽风光。对此,罗枫非常感慨:“他是我一辈子的老师。”

在罗枫的画室里,有20多本厚厚的发黄的笔记本,里面的内容五花八门:有罗枫在不同时期的随感,有许多名人名言的摘录,有从报刊杂志中剪下的美文,更多的是粘贴着非常有创意和历史感的别具一格的图画和照片,并加上罗枫生动的评语。

在1987年5月的“随感本”中,记者看到,其中“案头点滴”中记录着罗枫的感悟:“走自己的路吧!走下去,一直走下去,路就在自己脚下。”在2005年11月的“手稿本”中,罗枫写下了自己的思绪:“要不断创造,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专长。”本子的另一页粘贴着一张从上世纪50年代苏联画报上剪下的照片,在这题为“春天来了”的照片中,一位穿着白衬衣的妙龄女子神情专注地凝视着爬在自己衣服肩膀位置的一只小瓢虫,虽然没有万物复苏的春天景象,但是作品留下了巨大的想像空间。罗枫在照片旁写下了评语:“构思巧妙,超乎想像”。

“生活也是很好的老师,这些笔记本是我多年来的积累、总结,是我终生受用不尽的财富。”罗枫感叹着,“只有在生活中沉下去,体验才能升上来,作品才可能有创造性。优秀的艺术作品往往是记录一个人人生最深刻的记忆的作品,因为这样的作品里才有一个人的真灵魂,才能引起观者的共鸣。”

“情有独钟的是剪纸”

罗枫在中国画、油画、版画、水粉画、剪纸、装饰画上都下过苦功夫,其中,他情有独钟的是剪纸,公开发表、出版作品最多的也是剪纸,也是剪纸让他从工厂先后调入海曙区文化馆、宁波电视台,成为一名从事艺术创作的“文化人”。

从16岁发表第一幅剪纸作品至今,罗枫公开发表的剪纸作品成千上万。这些题材丰富的作品中,很多是充满着浓郁民族特色的佳作:体现中国江南风情的《绣荷包》、《姑苏风光》等,出自中国古典名著《红楼梦》的《金陵十二钗》,民间传说题材的《中国武术之花》、《姜太公独坐钓鱼台》等,还有《中国历代才女》、《瓜田错》、《白蛇传》等一系列剪纸连环画……这些作品构思巧妙,倾注了罗枫的无数心血。

在罗枫看来,有几千年历史的剪纸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过去剪纸被看成是乡间村妇、民间画工的雕虫小技,不登大雅之堂,实际上鲁迅先生就非常推崇这种植根于中国民间的艺术,并先知先觉地提出让‘青年艺术学徒注意中国旧书上的绣像和画本,以及新年的单张的花纸’,这‘花纸’就是大家熟知的剪纸。”罗枫告诉记者,“中国底蕴丰富的传统文化是培植剪纸艺术这朵艺术之花的沃土。”

让罗枫开心的是,他的剪纸作品受到日本友人的追捧。上世纪70年代初中日建交不久,日本“日中剪纸文化友好协会”在我国的《美术》杂志上刊登了一则“征集中国剪纸作品”的启事,罗枫为此创作了象征和平的《飞翔的小白鸽》的剪纸。没想到不久后,该协会派人来到宁波专程拜会罗枫,与他交流创作心得,互赠作品,并吸收罗枫为该协会的第一个中国会员。

现在罗枫的“粉丝”男女老少都有,而且遍布全国各地。前几年,罗枫去东北,很多老太太围着他,其中有人感慨:“你就是罗枫老师!我还是姑娘时就把你的剪纸作品贴在本子上学习了。”来到甘肃、宁夏等地,同样惊叹声不断:“你的剪纸太美了!”河南陕县、洛宁等剪纸之乡的剪纸协会会长极力称赞:“你让剪纸上了一个新台阶。”2010年11月,一位郑州的年轻电视工作者特地来信表达了自己的敬仰之情:“我和同事从没见过剪纸作品能设计得这么好,还做成了精致的连环画。”

作为全国闻名的剪纸艺术大家,除了不断提高剪纸技艺,罗枫也注重对剪纸理论的整理和挖掘,他编著的《中国剪纸入门》、《中国剪纸技法》、《江南风情创意剪纸》等剪纸专业书籍相继问世,从剪纸历史、剪纸特点、剪纸技法、剪纸精品等方面详细地介绍了剪纸的有关知识,并对一些剪纸佳作进行精要点评,成为剪纸爱好者热捧的工具书。

罗枫从没停止创新的脚步,他谦虚地说:“过去的成绩说明不了什么。不管成功还是失败,人一定要向前看。”去年3月,他的剪纸作品《民族之花》入选中国大众文学协会、中国工艺美术协会、中国国际剪纸协会联合主办的“中国当代剪纸精品巡回展”,并被中国妇女儿童博物馆收藏。现在,他开始尝试为音乐剧配剪纸作品,并突破传统,创作新的“套色剪纸”,这种利用废弃的挂历、广告纸等彩色图纸巧妙拼贴成的作品色彩鲜艳,“比单色剪纸好看多了,内容也更丰富了。”同时,他还在酝酿将剪纸和歌舞演出相融合,“比如把剪纸元素融入歌舞演员的服装中。”

“现在最看重这些描写家乡的钢笔铜版画”

罗枫在慈城出生长大,家乡的老屋弄堂、小桥流水、邻里街坊都令他留恋,面对现在发生了剧变的家乡,他开始思量如何“把家乡最美的记忆保留下来”。“我是生长在这块土地上的生灵,梦牵魂绕中感受那一砖一瓦在倾诉着历史的坎坷,一草一木在展现着岁月的沧桑,”罗枫感叹道,“家乡的美需要我们这些搞艺术的人传承下去,这是我们的责任。随着年龄的增长,我越发有一种紧迫感,感觉这是在跟时间赛跑。”

罗枫选择了用笔触繁复的钢笔铜版画来记录家乡的历史。之所以选择钢笔铜版画,是受一幅19世纪发表在国外杂志上的英国人的钢笔铜版画的影响。这幅作品刻画了当年华尔洋枪队在慈城镇压太平军的一段让国人屈辱的历史,画中发光的大炮和服装的质感年代感十足。“钢笔铜版画的历史感让人有一种刻骨铭心的感觉。”

从2007年开始,罗枫开始了钢笔铜版画《故乡寻梦———中国江南古县城》的创作。他透露:“完成一幅画要10天左右,线条有几万条。”如今他已经完成了100幅作品,“画中的每一个人物都有原型,每一个场景都是真实的。”在他的笔下,石桥、牌楼、马头墙、大宅、小院等昨日风景一一再现,官员、富豪、乡绅、家丁、妇孺等人物栩栩如生,打铁箍桶、理发算命等行当让人顿生怀旧之意,正月闹花灯、清明祭扫、端午挂菖蒲、冬天吃爆米花等生活场景细致入微,让人仿佛穿越厚重的历史,走进当年慈城的生活中。

2010年,罗枫把关注的目光投向了家乡千姿百态的古桥,“江南的桥是世界上最美的景物之一,用画笔留下这些美丽,就是为世界、为社会留下了珍贵的财富。”为此,罗枫一有机会就去乡村拍摄古桥,还广泛搜集古桥的图片和素材,他结合特定的历史和民情重新构图,一幅幅精美的古桥钢笔画展现了活脱脱的中国江南乡村生活图景:唐代的宏济桥、宋代的书院桥、明代的黄公桥、清代的惠明桥……每一座桥都配有一些生动的人物故事:放牛、放风筝的孩童,赶鹅的女子,说书的盲人,出嫁的姑娘,做寿的老太太,看戏的村民……

最近,罗枫开始了余秋雨散文集《文化苦旅》中《牌坊》一文的钢笔画创作。这是他读了余秋雨的散文集后,对其中描写家乡的文字产生深深共鸣后作出的决定。在他看来,这些有关家乡的文字如此生动,没人能够超越。他决定按照这篇1700多字的文章,一字不漏地画成钢笔连环画,“接下来,还将把余秋雨的另两篇描写家乡的散文《庙宇》、《信客》画诸笔端。”罗枫深感自己的责任,“我要抓紧时间,似照片一样再现当年重要的历史场景和生活印迹,留住家乡的历史。”

对现在忙碌充实的生活,罗枫非常知足,他说:“我的身体很好,家庭幸福,非常感谢生活的馈赠。”如今他想得最多的是如何“回报生活的馈赠,多为社会留下有价值的东西。”回顾自己的丹青人生,罗枫一如既往的平静:“生活的每一天如此美好,要珍惜生活、热爱生活,多为生活创造美好的东西,做更多有益于社会的事情。”

人物名片

罗枫,著名剪纸艺术家,中国国际剪纸协会副会长,日本中国剪纸文化协会首席会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连环画研究会会员、浙江省剪纸研究会会长、中国民间剪纸研究会副秘书长。多年来致力于中国画、水粉画、版画、连环画、剪纸的创作,在全国各报刊发表成千上万幅作品,出版各种画册150多种,剪纸作品在国内外展出、出版,获奖甚广,是我国美术界“多产多艺”的作者。其创作的剪纸连环画《柳玉娘》曾入选第6届全国美展。在由文化部批准,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等单位举办的第5届国际剪纸艺术展中,其剪纸作品荣获特别奖。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