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形势多么严峻、条件多么困难,都要把民生放在首位。今年,我们将继续办好一批民生实事,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广大人民……”2月21日市长刘奇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专门陈述了我市今年在保障和改善民生方面的愿景,引起了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的热议,教育、卫生和养老更是热议的重要内容。
民生热点
推进学前教育公益普惠
报告摘要: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加快教育现代化,推进学前教育公益普惠、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和普通高中特色发展,统筹城乡教育,扩大优质资源。省等级幼儿园招生覆盖率达到88%。
背景:近几年,我市幼儿园基本形成了政府主导、社会参与,以公办幼儿园为骨干、民办幼儿园为主体的多元发展格局。尽管如此,我市学前教育发展状况与群众对优质幼儿园的需求仍有相当距离。据统计,我市省二级以上优质幼儿园招生覆盖率仅为48%,民办幼儿园在园幼儿数占总在园幼儿数的比例为67%,城区老小区还存在幼儿园空白点。
如何加快学前教育发展,尽早破解老百姓“入好园贵、入好园难”这一难题,成为“两会”代表委员热议的话题。
支招
进一步加大学前教育改革与发展力度
市人大代表、江东区中心小学校长 胡震珍
我市学前教育进一步改革与发展,应该做好五点:
一是加大公办园的建设力度,深入推进公办幼儿园的规划与建设,使优质教育资源不断增量。二是扩大普惠性幼儿园的认定范围,建议通过财政补贴,使符合条件的民办园与国有民营的幼儿园成为普惠性幼儿园。三是完善财政经费保障机制,制定、实施公办幼儿园与普惠性民办幼儿园生均经费和生均财政拨款标准,并建立与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调整机制。四是引导民办园规范管理,加强对民办幼儿园的管理,建立健全民办幼儿园财政拨款的监管机制,规范民办幼儿园的办学行为,提高财政投入的针对性、有效性。五是加强师资队伍保障,落实符合条件的非事业编制教师待遇。
重点发展农村学前教育
市政协委员、江北中心幼儿园园长 王秀华
进一步加快宁波市学前教育公益普惠的进程,可从三方面着手:首先,落实建设规划,重点发展农村学前教育,支持街道、农村集体办园,推进学前教育城乡规划布局更趋合理。把新建小区配套幼儿园建成公办幼儿园或普惠性民办幼儿园;利用优质公办幼儿园举办分园或合作办园的方式,扩大公办资源。其次,政府在加大财政投入的同时,制定优惠政策,采取政府购买服务、减免租金、以奖代补、派驻公办教师等方式,引导和支持民办幼儿园提供普惠性服务。第三,合理改善师资结构,推进学前教育教师专业化发展,通过核定公办幼儿园教师编制,落实工资、职称等方面的待遇,完善落实民办园教师的社会保障政策,加强幼儿园园长和教师的培训等一系列有效措施,稳定师资队伍,提高师资素质。
民生热点
完善城乡医疗卫生体系
报告摘要:完善城乡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不断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加快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建设。深化公立医院综合改革,扶持和引导民营医疗机构发展,探索建立基层卫生技术人员统筹管理机制,健全医药费用不合理增长控制机制。
背景:去年,我市深入实施六大民生工程,其中公共财政用于医疗卫生支出的增长率达19.5%。去年新一轮医改全面启动,新十大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加快建设。然而,宁波仍存在优质医疗资源供给总量不足且城乡不平衡现象,城乡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急需进一步完善。“十一五”期间,我市每千人床位数从3.5张增加至4.7张,在全省名列前茅,但仍存在优质医疗资源供给总量不足且城乡失衡的现象。市六区医疗机构开放床位、门急诊人次、出院人次,均占全市的六成。如何完善城乡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是一道必须解好的考题。
支招
医院建设要科学布局
市政协委员、市第一医院党委书记 陈晓敏
去年我市启动了以“市级新十大工程”为重点的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建设,预计至“十二五”末全市将新增开放床位6000余张。今年将启动多家医院建设,市级医院空间布局基本完成。城乡医疗卫生体系建设的重要环节———县级龙头医院的建设也要合理布局,各县市要紧跟当地城市化扩张的步伐,高起点做好区域卫生规划,把优质资源建在群众的“家门口”;同时借助互联网技术兴建一批区域临检中心、影像中心、心电中心等,扩大优质医疗资源的服务辐射半径,整体提升县域内医疗水平。
建议在中心城区探索建立市级大医院与辖区基层医疗机构纵向分工协作机制,实现分级诊疗、双向转诊,提高现有医疗资源的利用效率。
要注重医疗资源合理利用
市人大代表、海曙区疾控中心副主任 唐倩如
怎样让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更好地发挥居民健康“守门人”的职责,更大程度地激活基层医疗资源存量?医疗资源合理利用很重要的一条是政策引导。现行的医保政策可进一步加大优惠力度,引导更多慢性病、常见病患者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诊。要把病人留在基层,还需有一支技术过硬的社区医生队伍,需要形成自身的长期培训体系。
近些年来,社区医生频频跳槽,流失严重。要打造一支“招得进、留得住、用得上”的社区医生队伍,必须在机制上创新。比如:通过建立基层卫技人员统筹管理机制,实现县域内卫生“统一招聘、统一人事管理、统一教育培训、统一调配使用”的管理模式,把社区医生从单位人变为行业人,稳定和壮大基层卫生技术适用人才队伍。
民生热点
完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
报告摘要:进一步提高养老和保险医疗待遇水平,完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站)覆盖90%以上的城市社区、50%以上的行政村。
背景:截至2012年末,我市60周岁及以上户籍老年人口达112.4万人,老年人占户籍人口总数的19.42%,老龄化保持持续快速发展态势,已逼近国际上普遍认可的20%中度老龄化临界点。
我市老年人口的结构分布呈现为“三多”:一是高龄老人多,80周岁以上老人占户籍老人总数的14.9%。二是纯老年人家庭多,全市纯老年人家庭的老年人数占户籍老年人口总数的37.2%。三是农村老年人口多,占老年人总数的2/3。 据预测,到2015年,我市老年人口将达到128万人,约占户籍总人口的22%;80岁以上高龄老人将接近20万人。
支招
要重视“精神养老”
市人大代表、市妇联主席 杨小朵
随着我市人口老龄化的不断加剧,越来越多的家庭成了老年家庭、空巢家庭,政府除了在社区设立居家养老服务站,给老年人提供生活上的便利外,还要注重他们的“精神养老”,使他们心情愉悦。这就需要在社会上提倡孝文化,做儿女的要尽量抽出时间去探望、陪伴父母。我市在评选文明家庭时,将孝敬老人作为一个重要指标,以后将更加注重这个指标。
另外,政府要大力扶持社区助老志愿者队伍,使老人随时随地能享受到志愿者的服务。特别是要挖掘刚刚退休的“年轻老人”的潜力,各老年协会可以牵线搭桥让“年轻老人”结对帮助高龄老人。政府还要扶持老年人组建的各种社会组织,给他们提供场地、经费,使老年人生活多姿多彩。
解决养老人才匮乏问题
市政协委员、市妇儿医院副院长 邱海燕
我市绝大多数养老院面临护理员难招、难留的困境。未来三年,我市还将新增好几万张养老床位,护理员短缺问题将更加突出。建议政府对公办和非营利性民办养老服务机构中取得职业资格证书的护理员,给予更高的特殊岗位津贴,同时给他们完善的医保、社保待遇,使他们安心工作。还要加强对养老服务从业人员培养,提高养老服务队伍整体素质,支持高校等开设养老服务管理、养老护理专业,培养养老护理专业人才。要营造在养老院工作光荣的社会氛围,使更多的年轻人愿去养老院工作。
另外,还要不断完善以社区为依托的老年医疗保健服务,使一些居家养老的老人也能得到很好的保健服务,以缓解养老床位紧张和护理员短缺难题。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