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甬城民营实体书店路在何方?

2020年12月21日 10阅读 来源:宁波日报 2013年01月17日 星期四

位于海曙区府桥街的宁波枫林晚书店,已经营了10年,在宁波读书人中颇有口碑。枫林晚书店店面租约将于2013年1月31日到期,租金大幅上升,这让小本经营的业主再也无力承担,由此陷入困顿。与此同时,鄞州区万达广场内的新世界书店也同样由于房租成本上涨于近日关张。宁波民营实体书店面临的窘境,又一次引发了本地读者、网民的关注,也让舆论再度聚焦于民营实体书店的生存难题。

日渐萎缩 市区仅剩10余家民营书店

传统书店尤其是民营实体书店的生存窘境不是最近出现的事情。去年5月,位于鄞州万达广场的180平方米的左岸书店悄然关门,就曾在读者中引起震动。

常年在书店购书的吕老师感慨良多:上世纪90年代初,海曙区公园路上的小书店雨后春笋般地冒出来,全长不足500米的步行街上,小型专业书店竟有4家之多,传递出了一种浓浓的书香。1994年,北京作家肖复兴来宁波逛了公园路,认为这是一条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路,回去专门写过一篇有关公园路的散文。而现在那些小书店基本上已杳无踪影。

宁波民营书店鼎盛时期,市区街巷中有新世界、席殊、城市之光、枫林晚、荷马等数十家实体书店,一群爱书人时常在那里流连忘返。现如今,像吕老师这样的爱书人只能怀着复杂的心情,眼看着实体书店的门面一天天萎缩,渐渐地被各种花店、水果摊乃至酒吧、珠宝店替代……

有调查表明,在宁波这座以“书藏古今”闻名的城市里,民营实体书店数量正以10%的速度逐年递减。在本地民营书店圈内,蒋蔚是做得最大而且坚持时间最长的人,根据他的粗略统计,目前宁波市区大约还有10家民营书店(不包括一些卖盗版书的)。据他了解,就本地市场来说,民营书店销售额约占整个图书销售份额的20%,新华书店是30%左右,而当当网等网购“巨鳄”,则占了近50%。正像蒋蔚关注到的那样,民营实体书店倒闭或者歇业,在全国乃至全球都是一个普遍现象。根据全国工商联书业商会统计,10年来,全国近50%的民营实体书店关张,且这一趋势还有愈演愈烈之势。

造成民营实体书店生存难以为继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必须承认,实体书店的环境再怎么幽雅,书香再怎么浓郁,也难敌网络书店价格折扣的诱惑。除了当当、卓越等网上书店以其完善的流通体系、点对点的服务方式以及更大的价格优势造成的冲击,除了越来越成熟的更加便捷、廉价的电子书的挤压,更为重要的是,现代人的阅读习惯和生活方式正在发生根本性变化。简单地说,单向阅读长篇文字内容的读者正在减少,如今的人们更多地青睐互联网上那些文字和音像一体的多媒体读物,以及博客、播客、微博等互动新媒体,尤其是适合于移动互联网终端呈现的内容。加之书店本来就是一个微利的行业,近些年房租、人力成本急剧上升,造成运营成本过高,难以为继。

不过,也有网友认为民营实体书店自身经营不善难辞其咎:服务意识不强,对新技术不敏感,对读者需求变化缺乏有效应对,对新的市场业态投入不足,才是致命的症结。

争议四起 民营实体书店何去何从

伴随着对宁波民营实体书店生存现状的关注,实体书店有无存在必要这一话题也成为网上热议。

一些人持相对消极的态度:认为电子出版业替代传统出版是不可阻挡的趋势。网友“甬江评论”说:无可奈何书店去,似曾相识网店来。全世界如此。对书店有感情者,不免伤感。我也爱读书,也开过书店,理解这心情,但不要伤心。书店不在了,书仍在,即便纸质书也不在了,文字总在,文化总在。

网友“王懿栋”说,民营实体书店作为一种商业形态,兴衰起落是市场选择的结果。长久以来实体书店一直保持着“易货”这种单一的经营模式,没有国有书店的政策优惠,没有线上书城的折扣活动,这种没有成本优势和模式创新的渠道终究会走向衰落。

网友“浙江真言”认为,在网络大潮的冲击下,凭优惠力度和书的丰富性,一家小书店肯定敌不过“当当”,也敌不过新华书店或诸如“书城”之类的图书航母。未来的出路,只能是作为休闲消遣的配角,在咖啡厅、酒吧混业经营中求生存。

而在一些实体书店的拥趸看来,实体书店有直观展示性、个性化服务和浓郁的文化氛围等优势,这些都是网店没有的。实体书店不会衰落,还在于他们认为纸质书是有灵性的,凑近时清新的纸墨味,翻阅时顺滑的手感,捧书时令人满足的厚实感,还有那纸上跳跃的灵动字符,指尖轻轻滑过一排排书脊的愉悦。

网友“诸氏微语”认为:只要人们的阅读需求还在,文化追求不失,实体书店就将继续存在,永不消亡。

受访的网友“毛毛毛欣”说:在实体书店里选书,每次都像一场浪漫的邂逅,我不知道自己会遇到哪一位作者,接触怎样的文字;我随时准备着安静地坐下来,翻开书页,来一场心灵的对话。

有学者认为,小型、独特、富有趣味的商业经营空间,正在遭受低成本、标准化、一站式服务模式的侵蚀,这是当代社会生活的明显特征之一。但在全球大都市里,特别是在都市的核心区域里,独特有趣的商业空间不仅比比皆是,而且不断涌现,这提示了我们:商业并不仅仅意味着简单的交易行为。拿实体书店来说,独特的文化气息、人和书店之间的情感交流、读者和店员的沟通,这些在快节奏的社会里显得弥足珍贵。或许实体书店消逝得越快,人们就越发留恋,在这背后,是对某种生活方式的挽留。那些长年经营的书店,如台湾的诚品书店、巴黎的莎士比亚书店等,在岁月中已经慢慢积累了独特的文化附加值。

一位姓李的受访者表示,他非常羡慕自己到过的英国某市区一平方公里范围内就有三五家书店,“书店不仅仅是买卖图书的场所,更代表了一种文化现象,一种生活方式。”在他看来,富有特色的实体书店,是城市文化独特的风景线,一家好的书店对于一座城市来说,更重要的是文化指针性意义。民营实体书店在提升城市文化品位、丰富城市文化生态、满足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等方面具有独特的作用。

图书是一种商品,读者追求低廉价格,本无可厚非。但图书又不是普通的商品,而是一种文化产品,购书过程往往也会成为一种值得珍惜的文化体验。说到底,实体书店能不能生存下去,取决于消费者对文化空间丰富性的追求程度,同时也取决于书店经营者恒定、良好的经营心态。

多管齐下 破解民营实体书店生存困局

正是意识到民营实体书店对维系城市文化生态丰富性的重要意义,伴随着危机而来的保卫书店的呼吁一直没有停止过。

据了解,政府扶持书店尤其是中小书店的做法在国外不乏先例:法国政府不仅免征书店所得税,而且采取大型书店税收“反哺”小书店的做法,以保证书店的总量;加拿大政府为独立书店购置电脑设备支付一半费用;德国政府不仅免征书店所得税,还在增值税上给予优惠;日本和韩国政府制定图书最低折扣以保护实体书店在与网络书店的竞争中处于平等地位。

去年2月,上海出台了国内首个综合配套扶持实体书店发展的地方性文件,从新闻出版专项资金里划拨1500万元支持出版物发行网点建设,其中500万元用于定向支持各类实体书店,尤其是形成专业定位和品牌影响的民营实体书店。据统计,最终35家实体书店分享500万元的定向扶持资金,其中,民营书店和合资外资书店占书店总数和资助金额均在70%以上。杭州也从去年开始每年拿出3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对民营书店的扶持和奖励。

在宁波民营书店的生存困局中,高涨的房租往往成了“致命一击”。网友“毛驴李”认为,现阶段,政府部门在解决“租金贵”方面,可以通过制度化的专项扶持基金给予民营实体书店场租支持。他还说:“热心文化事业的房地产商、物业运营商有能力也有责任,在一些区域内增设书店、阅览室等场所,并以更合理的租金价格与书店签订长期租约合同。”

有网友进一步建议,在宁波主要商业街区大幅度上马百货及奢侈品旗舰店的同时,城市规划部门不能忽视中小型书店的配备。更有学者建议,政府要注重引导全社会的阅读风气,形成书香氛围,从而进一步改善实体书店的经营环境。

最近有好消息传来,海曙区迈出了扶持民营书店的第一步:2013年起,海曙区新开书店,3年内营业税区里所得部分全额返还,200平方米以上书店物业管理费减免50%。不过,据了解,200平方米的标准,对于多数民营书店来说“门槛”有些高。

用心经营

书店要找到吸引读者的理由

位于海曙区效实巷的香樟树书屋老板英子原是席殊书店的店员,2008年席殊书店关门,第二年英子就自己开了这家主营人文、生活类读物的书店。店铺不大,“一本书,柔软一段时光;一家书店,温暖一座城”的宣言却温馨可人。英子在网页上留下了这么一段文字:“我有一个傻傻的梦想,要一直一直和书相伴。可我没有足够的银票成为藏书家,也没有足够的才情成为一个作家。我想,也许我可以成为一个书店的小老板,每天与书相伴……”

怀抱“阅读改变生活”的信念,尽管面临搬迁等种种困难,枫林晚书店的郑永宏仍表示:“我不要赚大钱,只要还能维持生活,我就会把书店开下去。” 

“至于我的‘城市之光’,只要有人买书,我就会坚持办下去”,黄海波如是说。 

几乎所有的民营实体书店经营者在创业之初,都没想通过开书店发家致富,很多是单纯缘于个人喜好,或者出于为读书人做点事的初衷。怀着那股对于书籍和阅读的挚爱,仅存的几家宁波民营实体书店正在努力适应市场变革的现状,不断创新经营方式。

众多实体书店打出“微博营销”的概念。相比传统实体书店或网店,微博营销的优势是互动性与及时性,一方面有新书推介、书友活动传递等线上活动,另一方面还有个性化线下活动,多方面吸引读者。

“多元化经营是实体书店经营者必须的选择。”蒋蔚这样认为。早在2009年,蒋蔚和他的新世界图书有限公司就采取了实体店与线上销售相结合的办法,在淘宝上开设了网店。网购利润现在已占到新世界书店的半壁江山,网上销售规模排在网店30多名。

在利用新技术自我提升外,诚如网友“诸氏微语”所说:以书会友,以友留书,既是优良传统,也是经营法宝。郑永宏打算利用现有的客户资源,在店里陈列宁波本土书画家的作品,添置一些文房四宝进行点缀,创造出有文化体验感的空间。“书店不能只卖书,还应该卖文化。店主不仅要对书单严格把关,使自己的书有专业性,还要把服务做精做细。”枫林晚书店10年来始终坚持突出高、精、专、细的经营特色,发展高端图书收藏品市场,引导读者读精品图书,提供相关专业图书和专业化的服务,致力打造书香绕梁、人书互动的“悦读”空间,由此积累起一批稳固的书友。去年他们开办了“枫林邀约”,组织了两场“书友会”,邀请奥康纳文学奖得主、英国作家西蒙·范·布伊到书店现场签售。读书、编书、买书、卖书、藏书、玩书与写书的人走到一起,使书店不仅仅是书籍流动之地,更成为心灵交汇的场所。

与枫林晚相距不远的城市之光书店则以特价书为特色,以折扣吸引读者。有文艺气质的书店老板黄海波在鼓楼另开了一家饭店,以商养文。香樟树书屋老板英子自办的“禾木书友会”已经举办了多期活动,书友们聚在一起有主题性的讨论书籍,有时一起手绘明信片、弹吉他,意在打造有一定文化品位、令人亲近的社区文化客厅。

实际上,甬城民营实体书店的多元化经营先锋已开始在夹缝里尝试求生和发展。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副社长在微博中提及,若是“充分发挥其文化传播、文人相聚、文化地标等综合功能.,实体书店必将重塑辉煌”。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