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前夕,余姚朗霞街道天华村的不少村民忙着准备在符氏宗祠祭祀的事宜:布置祠堂、拟定议程、发布预告……其中,有一位符氏后人起着“主心骨”作用,因为他谋虑周全、办事踏实,最重要的是,他对符氏家族的历史与宗祠礼仪深有研究,可以说在符氏文化的继承与传播中,他在坊间已然是一个权威人物。
他就是从教书育人的工作岗位上退休的符凌恢。退休后的4年多时间里,他研究、修织以当代朗霞天华为原点的符氏文化经纬,续修家谱、整修宗祠、广修宗缘,在岁月长河与地理漫途中,一丝不苟地拷贝符氏家族的历史掌纹。
探究家谱 一个字,拓开一片天
据名词解释,家谱,又称族谱、家乘、祖谱、宗谱等。一种以表谱形式,记载一个以血缘关系为主体的家族世系繁衍和重要人物事迹的特殊图书体裁。家谱以记载父系家族世系、人物为中心,是由记载古代帝王诸侯世系、事迹而逐渐演变来的。家谱是一种特殊的文献,就其内容而言,是中国几千年文明史中最具平民特色的文献。
因此,家谱对于研究一个姓氏的起源与流传,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余姚天华村以符姓为主,符氏文化底蕴深厚,很值得挖掘。之前有人跟符凌恢商量过,想一起参与研究。但那时因本职工作繁忙,符凌恢没有太多心思对待。2009年夏天,听说符凌恢退休了,天华村的党支部书记符建庭就上门邀请他“出山”。符凌恢一口答应了,他的确想为符氏文化的弘扬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天华符氏是何时从何地搬迁而来的,又是如何枝繁叶茂的?这些来龙去脉弄清楚,研究符氏文化才有基础。而要打好这个基础,熟悉家谱是第一个环节。他从村里找来一套珍藏的《符氏族谱》,悉心研读。他发现,往上追溯的符氏族谱最早由北宋初期将领、忠宣魏王符彦卿所编,从宋开始历经元、明至清朝,千余年间,沿袭重修,继承准则不随意替代。
历代所修《符氏族谱》,有不少亮点,有意思的是,序文大多出自名家手笔,比如宋天宝九年所编宗谱,序文由枢密使曹彬撰写;宋熙宁元年所编续谱,序文由“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欧阳修撰写;清光绪十七年所编续谱,序文由著名学人杨积芳撰写。欧阳修明确提到,余姚符氏是符彦卿的血脉,名门之后:“彦卿十三善骑射……入大宋,迁为太师,宠待甚厚,生五男七女,三女为后,大宋懿德皇后,乃第六女也。”继而写到:“迨孙承谋,入赘越之余姚,金紫盛氏,从而家焉。其后,人才伟伟,代不乏人。”
欧阳修还写到:“符氏本黄帝四世孙后稷。至十四世,文王生周公,周公生伯禽,封于鲁,至三十三世顷公,有孙公雅,仕于秦,为符玺令,因以符为姓,实琅琊人也。”现今,“琅琊流芳”四块古朴的砖雕刻字仍耸立在符氏宗祠屋顶上,天华村民在使用的农具上,都写着“琅琊”二字。
符凌恢逐字逐句阅读,宗谱满目古文,很是考验他的古汉语功底。做案头工作劳心费神,体能消耗也很大。但是,他有一个信念,一定要把祖先的根脉、渊源了解清楚。以宗谱为原始资料,字词上有疑惑的就翻查古汉语词典,内容上有疑虑的就参考历史文献,常常为此忙到深夜,第二天又“闻鸡起舞”,继续埋首故纸堆。
洋洋古文,有时若迷宫,读着读着,常常会迷路,心有惘然。坚持探究、默默寻求,因偶然的契机,又醍醐灌顶,豁然开朗。的确,在使命意识支撑下,符凌恢解读宗谱古文,略有苦涩却又不乏快乐。特别是在“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瞬间,能享受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莫大愉悦。
而点亮灵光的契机,可能是一段文字,一句话,甚至是不经意中偶然看到的一个字。只要有心,一个字,或许就能打开曲径通幽的门窗,迎来一片晴空。
修葺宗祠 一片瓦,传递一缕情
从地理上看,朗霞天华隐没于余姚北部大大小小连区带片的江南村落间,似乎并不显眼出众。但是,细究起来,天华有其独具魅力之处。精神层面的符氏文化已然令人瞩目,物质层面的符氏宗祠、咸正小学等古代建筑,也足以见证天华悠久深厚的人文积淀。因为研究符氏文化,自然避不开对一些文史、传说的参考与梳理。符凌恢说,天华是一个有着1000多年历史的村落,传统理念里特别遵从安乐、祥和的精神寄寓。
“以天华村名起源为例,有人认为与1500年前的天华禅院有关,也有人认为与两个医生有关,也就是说与平安、健康有关。”符凌恢说。余姚秦时设县,秦始皇最后一次东巡驻扎余姚境内,姚北一带就受到陪驾秦皇、掌管玉玺兵符的雅主关注。当时,姚北闹瘟疫,秦始皇接报后,派出御医前来巡察,造福百姓。百姓心怀感恩,称御医为天医,特建庙供奉。时至东汉末年,华佗云游民间也曾来到姚北,为民众除病消灾。百姓也将华佗之像供于庙中,与天医共享香火。因供奉天医、华陀,村落遂名为“天华”。那座古庙,至今还保存在天华村。
在天华村,名头最响的古建筑,显然是符氏宗祠。符凌恢介绍说,符氏宗祠于2001年5月18日由余姚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建筑用材粗壮,装饰雅丽,雕刻精湛,别具一格,“符氏宗祠”匾额尚存,是一座富有地方特色的清代浙东祠堂建筑。建筑坐北朝南,系四合院式形制,由门厅、大厅、东西厢楼组成,大厅与门厅中间为天井。前进七开间,硬山双坡顶,小青瓦覆盖,门枋上饰网格窗,地面用方形石板错缝铺砌,有鼓形柱础。后进为五开间,三面砌墙,南面敞开,柱枋上均饰有雀替,东西厢房各三开间。
符氏宗祠始建于公元1008年,由始迁祖建造,后经历代翻修。解放后,祠堂一度被供销社征用。2001年,宗祠遭遇被转卖的危机,村党总支和村委会为挽救历史文化遗产,收回宗祠,这一举动得到了广大宗亲的支持。2003年,天华村投入资金30余万元,对宗祠进行了修缮和保护。2012年,又投入资金200余万,对宗祠后进建筑进行大规模修葺,力图依照宗谱所载还其原貌。村委办公室的一名工作人员说:“为保质保量修好宗祠,符凌恢没少费心思,受村里主要负责人之托,经常废寝忘食照看工地,在细节上指导施工人员尽可能体现宗谱所记的建筑特色。”
除了修葺宗祠外,符凌恢还与另一处古建筑有着密不可分的“缘份”,那就是咸正小学的校舍。咸正小学始创于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由符楩薌先生创办,是姚北最早的学校之一。1950年咸正小学改称天华乡中心小学,符凌恢在这个小学教书育人30余载,担任校长一职也有10余年。在研究符氏文化之前,符凌恢只是以教好学生、引导学风为重,如今却是越来越注重对于历史的传承。细细回想,似是一种注定。“凌恢校长为符氏的薪火相传并非始于退休后的姓氏研究,而是在于最早踏入校门拿起教鞭的青春岁月。”同村的符荣丰感慨地说。
从供奉天医与华陀的古庙,到符氏宗祠,再到咸正小学,这些历史遗存是众多符氏子弟魂牵梦萦的所在,而符凌恢则是朝夕相伴、天天守候。他知道,那几处时而冷寂时而喧闹的古建筑,承载着符氏沧海桑田历久弥新的精神光华,有沉重的乡愁,也有轻盈的皈依。由此,符凌恢在注视那些古建筑时,眼神中就多了一些别样的光彩。每一砖、每一瓦,于外人来看或许平常,而于符凌恢却弥足珍贵。因为,那一砖一瓦都凝结着来自符氏先祖、游子和现居后裔时空交错千转百回的缕缕情意。
广结宗缘 一个姓氏,攀结一份亲
2012年10月18日,正是秋风送爽、金桂飘香的美好季节,第16届世界符氏大会在天华村举行。世界符氏宗贤云集天华,弘扬符氏文化,畅叙亲情乡谊,共谋福祉,共商发展,共促和谐。曾经陪同秦始皇南巡的雅主没有料到,在他随同南巡的500年后,他的一个后人因机缘巧合来到姚北落脚,开枝散叶,时至21世纪,成为全世界符氏宗亲心驰神往、欢聚一堂的重要地标。
2012年6月14日,余姚市文化部门举办宗祠文化研讨会,与会人员为天华符氏宗祠所陈资料的图文并茂、翔实丰富,而赞叹不已。朗霞街道党工委宣传委员张叶飞说:“符凌恢做了大量工作,他是个有板有眼、认真扎实的人,请他做事,大家都是信赖的。”2009年,符凌恢接手符氏文化研究工作后,在研读宗谱的同时,他还与同村宗亲在全市、全省乃至全国寻访天华一脉的符氏后裔。
他们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提高寻找宗亲的效率。一方面,他们在报纸、电台、电视台发布寻亲消息,盼望符姓后裔主动前来认亲;一方面,他们跑出去,在余姚城乡一个社区、一个村落地查找,一有线索,还上门去结识。为节省开支,连出租车都舍不得乘坐,步行之外,顶多搭乘公交车。
符凌恢说,在寻访过程中,遍尝酸甜苦辣各种滋味。个别人可能因为忙于生计,或者对来访者的身份有所存疑,对上门认亲表现得并不怎么热衷,但多数是热情接待的。印象最深的一次是在余姚凤山街道的一个村里,寻到一位宗亲,他听说是“老屋”来人了,十分高兴,而且还很讲究仪式,把来访者请进屋后,先上香再盛情款待。“在余姚域内的调查基本完成后,我们把目光放到了省内外。”符凌恢说,“在江苏、安徽等地,走访了不少宗亲。”
在江苏栗阳访问一位宗亲时,符凌恢听他提到一个堂兄。那位宗贤原名符律衡,又名符镇宝,艺名阿甲,集戏曲编、导、演和理论研究于一身,1940年入党,1942年参加著名的延安文艺座谈会,曾编导抗日现代戏和新编历史剧,被评论界誉为独具魅力的“阿派”。新中国成立后,曾出任中国戏曲研究院研究主任、中国京剧院名誉院长。这样一位响当当的人物,就是出自天华符氏一脉。符凌恢感慨地说:“寻访总有令人惊喜的收获。”
国内宗亲人数众多,海外的也有不少。据介绍,当今海外符氏共有30余万人,约占海外华人的1%,已在17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符氏宗亲会。有文章称:“一个并不常见的姓氏族裔具有如此强的凝聚力,这是个奇特而有意义的宗亲文化现象。”1998年,新加坡侨胞符松茂和女儿到天华寻根问祖,拿出随带的家谱复印件与天华村留存的家谱复本相对,两者完全是同根同脉,同血同缘。符松茂喜不自禁,连称“找到了祖宗,寻到了根”。那时,他就提到了世界符氏恳亲大会,希望天华的宗亲有机会前往联谊亲缘。
经过符凌恢等天华符氏后人的努力,一拨又一拨的符氏后裔把目光聚焦到了天华。2010年9月9日,符氏宗祠“五续谱”编写工作宗亲恳谈会在天华举行,同时,天华向外发布了这样一则消息:在泰国闭幕的第15届世界符氏恳亲大会作出决定,2012年第16届恳亲大会将由余姚主办。2011年5月17日,来自祖国16个省份、36个市县的世界符氏文化研究会会员代表、40多位宗亲会聚余姚,会长符绩熙宗亲也专程从新加坡赶来,于5月18日至20日召开了世界符氏文化研究会第三届年会。
海外符氏大多集中在东南亚,马来西亚的“拿督斯里”(马来西亚州封衔中的最高封衔)符之庆就以自己是符氏后裔为荣。在第16届世界符氏大会召开时,符之庆也来到了天华村,专门写了字幅庆贺:“恳亲盛会酝大志,群策群力筑辉煌”。
无论已经远去的,还是生动活跃在各领域的,因为宗谱与血缘,那么多原本的陌生人,突然间变得那么的亲近。或许,这就是探寻家族历史、拷贝时间掌纹的力量。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