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陈青)昨晚的宁波逸夫剧院高朋满座,他们为一个人而来,他是宁波的骄傲,是中国京剧的荣光,他就是祖籍慈城的京剧大师———周信芳。当晚,由白燕升主持的“纪念京剧大师周信芳从艺112周年文艺晚会”名家荟萃,群星耀眼。
“心潮如浪急翻卷,难按肺腑万千言。难道说兴衰更替,周而复始千古难变更……”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尚长荣表演的《贞观盛世》唱段《共铸盛世太平年》,引得全场掌声雷动。
麒派票友、著名表演艺术家雷恪生昨晚也来到了现场。他在话剧舞台和影视剧里演绎的性格各异的小人物形象深入人心。“来到周大师的故乡,心情非常激动!”这位78岁高龄的老艺术家说,“我5岁开始演戏,很崇拜周大师,他演的人物是一绝,我从他那里学到了很多,没有京剧就没有我。”他还风趣地表示,“我有个外号叫‘雷一段’,今天就表演一小段《萧何月下追韩信》。”
著名麒派表演艺术家陈少云是京剧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性传承人,他牢牢把握“麒艺”之魂,人物塑造鲜活,表演规范工整,传递出麒派艺术固有的魅力,被视为当今菊坛具有代表性的麒派艺术继承人。昨晚,他和上海京剧院的艺术家演出了经典折子戏《徐策跑城》,让观众充分领略了麒派艺术内在的深厚功力。
国家京剧院老旦名家袁慧琴,京剧袁派传人、花脸名家杨赤,当代张派名家王蓉等也为戏迷带来了《杨家将》、《智取威虎山》等经典曲目的选段。
本报讯(记者陈青 通讯员邹文君)《再寻麒麟童———宁波籍京剧大师周信芳》首发式昨日下午在金港大酒店举行。
《再寻麒麟童———宁波籍京剧大师周信芳》由我市作家王静编写,宁波出版社出版,全书分为艺术篇、人生篇和评论篇三部分并有一些附录,作者循着大师的生活和成长足迹,以生动的叙述手法、详实的历史资料,饱含深情地为读者描述了祖籍慈城的京剧艺术大师周信芳的人生经历和艺术风采,探究了大师丰富的精神世界,从而让人们更加了解他,怀念他,敬重他。
首发式后举行了“名家谈名家”座谈会,与会戏曲、文艺方面的专家畅谈周信芳的艺术人生和风范,表达了对大师的深切怀念。
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尚长荣:
学习大师的胆魄和勇气
“我们现在不仅要继承周信芳大师的艺术,学习他的爱国情怀、忠于民族文化艺术的求索和奋力拼搏精神,更要研究他的创业精神,学习他的胆魄和勇气。”昨天,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尚长荣在接受采访时说,他赞赏《再寻麒麟童———宁波籍京剧大师周信芳》一书的出版,“不仅纪念先贤,更是激励后生”。
尚长荣讲述了自己与周老的渊源。“我是‘麒迷’之一,第一次看周伯伯的戏是在1949年,北京长安大戏院,他演出《四进士》。”尚长荣说,他的父亲尚小云和周信芳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结下了深厚的友情,“30年代末,父亲创办‘荣春社’科班,成立初期排了两出两汉题材的历史戏,其中之一就是《萧何月下追韩信》。当年,父亲对老生徐荣奎说,你演这出戏,就得按麒派的路子演,要学麒老牌的戏韵。这出戏,徐荣奎学的就是麒派戏。我们从小在耳濡目染中认识麒派艺术,而且非常敬仰这一艺术。”
尚长荣回忆了两次见到周老的情况,“1951年和1958年,分别在上海和甘肃兰州有两次聚会。”1951年,尚小云到上海演出拜访了周信芳,“周老在当年有名的新理查西餐厅请父亲,我们三兄弟陪着,当时我12岁。”尚长荣感慨地扳着手指计算,“已经过去62年了。后来一次他们相聚的时候,我已经算是一个有出息的青年演员了,跟着父亲去甘肃、青海演出。1958年的时候周伯伯大概63岁,他带着上海京剧院和新民京剧团来兰州演出。当时的甘肃省省长邓宝珊将军在他的‘邓家花园’宴请两位老人。那天,父亲还带我们观看了周老的头一天打炮戏。”尚长荣是麒派的拥护者,在《曹操与杨修》中他将麒派的神韵运用于自己的表演中。
尚长荣认为,周老是民族的精英、艺人的楷模,是一位真正的表演艺术家,是戏曲艺术传承和推动家。“1964年,全国现代戏汇演,周老还排练了《杨立贝》,用心塑造了反映时代特征的人物,要知道那时候他快70岁了,还在奋力追求。除了学习周老的艺术,我们更应研究前辈的胆魄和敢于求索,出人才、出好戏,跟上时代,服务伟大的时代。”(记者 陈青)
(记者 周建平 摄)
“爷爷是为京剧而生的”
———孙女周崇文回忆周信芳大师
五岁登台演戏,一生演出剧目600多出,人称“麒麟童”;14岁倒仓,坚持唱戏,艺观众派,工学郝谭,开创京剧“麒派”艺术;“喜为人间鸣不平”,崇尚爱国主义,遵从道德规范,注重社会责任……这就是京剧艺术大师周信芳。他是宁波慈城人。
昨天,前来宁波参加纪念活动的周信芳长孙女周崇文深情回忆:“周信芳是我的爷爷,麒派艺术是中华民族的。”
出生于成都的周崇文7岁跟着父母到上海定居,“我和祖奶奶(即曾祖母)住一起,跟爷爷家隔了一条马路。他慈祥可亲,不太言语,见了我们摸摸头、亲一下,基本上他在书房,看书、写字,有时听听评弹。”已年过七十的周崇文告诉记者,“爷爷认为评弹没有动作,但是刻画人物十分细腻,他很喜欢,从中学以致用。爷爷虽然是宁波人,但有时也说几句苏州话。”
在周崇文等家人的眼里,爷爷“很平易近人,对物质生活没要求,吃饭很简单,一杯果汁,有肉最开心。即使早上吃个梨,下午给他的如果还是梨,也不会要求换成苹果,他就是为艺术、为京剧而生的。”
“爷爷没有进正规学校学习过,所以他希望子孙有学问,多读书,但其实他讲的东西、他的理论水平高于我们读书人。”周崇文说,“以前爷爷是不赞同儿孙们学戏的,他让哥哥学历史,结果哥哥读了复旦大学历史系。爷爷跟哥哥说话比较多。后来他同意叔叔学戏,我也跟着凑热闹。但他说,旧社会的京剧戏班是个大染缸,遗留下来的坏东西不能学。”周崇文的行当是青衣,她在上海,后又随新民剧团并入上海京剧院,“与爷爷在同一院。文革开始,我们家也避免不了灾难,我也不得已离开了舞台。”
周崇文记忆中最难忘的是1962年,“爷爷为我举办20岁生日会,请我和妈妈到饭店吃饭,还照了相。就是这张照片,我一直珍藏着。50年过去了,我记忆犹新。爷爷平时话很少,但那天说了很多话。我的人生是爷爷指引的。”
“《再寻麒麟童———宁波籍京剧大师周信芳》一书的作者查阅了近百年的资料,看了它引起我无数的回忆,让我们更了解爷爷。”周崇文昨天还去了慈城老家,“故居还好好保存着,对如何进一步保护,宁波市和江北区政府也有规划。我从来没来过宁波,这次总算圆了寻根的梦。” (记者 陈青)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