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文艺青年的革命之路

2020年12月11日 10阅读 来源:宁波日报 2014年02月10日 星期一

编者按:

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一大批文艺青年因为怀抱革命的理想及对自由的渴望走到了一起,将文字化为匕首,刺穿白色恐怖的雾霾。在当时反抗国民党政府文化“围剿”政策、建设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推动文艺大众化运动的文艺集团“中国左翼作家联盟”中,有两个文质彬彬的年轻人,说话带着浓浓的宁波口音,对待革命事业热忱而执着———他们是柔石和殷夫。

1931年2月7日,五位“左联”作家同另外十九位共产党员一起,在上海龙华被国民党淞沪警备司令部秘密枪杀,史称“左联五烈士”。如今,一晃83年过去了,历史和家乡从来没有忘却他们———以他们名字命名的故居纪念馆,成了当地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中共党史教育基地;他们的作品化身精神食粮,感染并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年轻人。

柔石———“台州式的硬气”

【人物简介】

柔石(1902—1931)原名赵平复,化名少雄,浙江宁海人。1930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28年到上海从事革命文学运动,曾任《语丝》编辑,并与鲁迅先生同办“朝花社”。1930年初,自由运动大同盟筹建,柔石为发起人之一。1930年3月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立,柔石曾任执行委员、编辑部主任。同年5月以左联代表资格,参加全国苏维埃区域代表大会。1931年1月在上海被捕,同年2月7日被国民党反动派秘密杀害。

萌芽:革命新思想的洗礼

很多人知道柔石,是因为鲁迅的《为了忘却的纪念》一文:“他(柔石)的家乡,是台州的宁海(今宁波市),这只要一看他那台州式的硬气就知道,而且颇有点迂,有时会令我忽而想到方孝孺,觉得好像也有些这模样的。”

方孝孺因明成祖朱棣篡位,不肯草诏,明成祖以夷九族相威助。孝孺回答说:“十族何妨!”致使九族以处,株连到亲友们,被杀害的有873人之多。柔石的启蒙教育,正是在当地纪念方孝孺的“正学小学”,估计也是耳濡目染了这种“硬气”。

1918年秋,柔石考入杭州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他除努力于学业外,也很留意阅读一些有关苏联和社会主义的书籍。他在一封家信中曾说:“俄国为实行社会主义之一国,其目的在打破万恶之政府,以谋求世界之大同,改革贫民之经济,以求人道之实现。欲人人安乐,国国太平。”第二年,五四运动爆发,他积极响应,在学校加入了文学团体晨光社,开始从事新文学活动。

1925年春,柔石怀着追求新知、寻觅新路的渴望到了北京,在北京大学当旁听生。“五卅”惨案的爆发,对柔石震动极大,看社会之现实,联系自己的境地,他在日记中写道:“国民,中国的国民!也不是,也不是。我全没有一分国家的观念,更没有一分国民的责任。五卅!五卅!别人的血是何等沸!而我却没有帮她出过一颗汗!什么爱国团,示威运动,国民大会……和我全是风马牛不相及!他们结队呼喊着走,而我却独自冷冷静静地去徘徊,好似亡了国,都不相干似的,我好算国民吗……”

由此,柔石开始把自己的个人命运和国家的命运联系起来,把个人对现实的不满和抗争,纳入了向黑暗社会冲击的洪流,7月8日的《战!》就是他要为祖国的复兴而作的誓言。

1927年春节后,在北伐军胜利进军形势鼓舞下,柔石重回镇海中学。不久,形势逆转,四一二腥风血雨笼罩镇海,柔石冒着生命危险通知多名共产党员脱险,后返回故乡,担任宁海中学语文教师。1928年初,在宁海地下党组织和进步力量的支持下,他被推任为县教育局局长。此后一方面努力改革全县教育,铲除教育界的封建势力,充实新生力量;另一方面积极募款集资,筹建宁海中学校舍,奔走杭沪两地,设法使学校改为县立中学,顿使教育阵容为之一振。

1928年5月,中共地下党在亭旁(现属三门县)发动农民暴动,被敌军镇压而失败。为摆脱反动当局的追捕,柔石不仅帮助受牵累的党员和教师出走,还掩护当时县委特派员杨毅卿到西乡东溪避难脱险。5月31日柔石乘船前往上海。

行动:投身新文学运动

1928年10月,经鲁迅的推荐,柔石负责《语丝》的编辑,后又与崔真吾、王方仁等投资组织了朝花社。他除积极创作外,还着力介绍外国文艺,尤其是苏联和东欧各国的文艺作品。中篇小说《二月》和短篇小说集《希望》就是在这个时期写作的。

《二月》写于1928年夏至1929年底,正是中国革命暂时陷入低潮时期,知识分子队伍发生了分化,有一部分人失去了前进的方向,处在彷徨之中。《二月》通过对知识青年萧涧秋在前进道路中的描写,给当时尚处于彷徨的知识分子指出了一条道路:只有投身于社会变革的伟大潮流中,把自我这小小的齿轮与社会革命的大齿轮紧紧地联系在一起,才能实现自己的革命理想。鲁迅对这部作品很重视,不仅有详细的口头评论,而且还写了《〈二月〉小引》。《希望》收集短篇小说28篇,写于1928年8月至1929年7月。作品多数取材于劳动人民或生活在底层的人物,控诉了旧社会对他们残酷压迫。这是柔石创作转变的一个起点。

1929年秋,党中央决定组建一个以鲁迅为首的左翼作家联盟。柔石参加了筹备工作。1930年3月2日,“左联”正式成立,柔石被选为执行委员,不久后改任常务委员、编辑部主任,参与“左联”机关刊物《萌芽》月刊的编辑工作。

作为一个革命者和文学家的柔石,他在这一时期创作了短篇小说《为奴隶的母亲》、通讯《一个伟大的印象》和诗《血在沸》。《为奴隶的母亲》通过对一个农村劳动妇女春宝娘悲惨经历的描写,诅咒了罪恶的“典妻”陋习。由于揭露得深刻,比之当时一般的描写农民生活疾苦的作品更震撼人心。这是继鲁迅的“祥林嫂”以后,柔石在文艺作品中塑造的又一个被侮辱与被损害的农村女性形象。这篇作品具有柔石一贯的现实主义特色和朴素淳厚的艺术风格,曾被译成多国文字,产生了很大影响,获得了世界声誉。法国著名作家罗曼·罗兰从国际革命文学家联盟的刊物《国际文学》上看到这篇小说以后,写信给该杂志编辑部说:“这篇故事使我深深地感动”。

1931年1月17日,柔石到上海东方旅社参加我党开的一次秘密会议。由于特务已经包围了会场,柔石和到会的11位同志全部被捕。被捕后,他曾抗议帝国主义租界法庭引渡他们到国民党淞沪警备司令部审理。关押在龙华监狱中,他还深切关怀鲁迅先生的处境,曾设法托人带出两封信给同乡王育和,暗示狱中审讯正在追查鲁迅住处,并请迅速转告鲁迅早日避开景云里。

2月7日,柔石首先发觉敌人诱骗押指印实行暗杀,立即同大家奋起搏斗。后终因身中10弹而英勇牺牲。柔石牺牲后,鲁迅因“失去了很好的朋友”和“中国失去了很好的青年”,曾写了《为了忘却的纪念》等文章纪念他。

殷夫———用诗歌点燃战火

【人物简介】

殷夫(1909—1931),原名徐白,谱名孝杰,小名徐柏庭,学名徐祖华,又名白莽,浙江象山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无产阶级革命诗人,中国共产党党员,“左联五烈士”之一。1930年参加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并任团中央刊物《列宁青年》的编辑,经常为刊物《萌芽》、《拓荒者》、《巴尔底山》写稿。1931年2月7日被国民党政府杀害于上海龙华,未满22岁。殷夫是继郭沫若、蒋光慈之后,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又一位重要的革命诗人。

觉醒:年轻而热血的青春

啊,我们踯躅于黑暗的,黑暗的丛林里/世界大同的火灾已被我们煽起,煽起/我们手牵着手,肩并着肩,喷着怒气……/在火中我们看见了天上的红霞旖旄!———殷夫《啊!我们踯躅于黑暗的丛林里》

“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这首由殷夫翻译的诗歌,正是其短暂而灿烂的一生的写照。

早在学生时代,殷夫就深受五四反帝反封建运动和新文化新思想的影响,表现出较高的政治觉悟。五卅运动后期,仍在上海民立中学读书的殷夫利用提前放暑假的机会,随象山旅甬、旅沪青年组织的进步文艺团体,协助家乡进步青年成立外交后援会,参加声援五卅运动的斗争,并在《新蚶》小报上发表了一组反对帝国主义侵华的新诗。

1926年7月,殷夫用徐白的名字,跳级插班考入上海浦东中学高中三年级。当时,浦东是上海产业工人比较集中的一个居住区。在这里,他进一步接触了上海的工人运动,并加入了共产主义青年团。

1927年,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殷夫因一个“獐头小人”的告密而被捕囚禁3个月,险遭枪决。后来由他的大哥徐培根托人保出。

1927年9月,殷夫考入上同济大学附属德文补习科一年级乙组读书,不久转入中国共产党。在党组织领导下,他积极参加校内外的革命活动,被同学选为学生代表、学生会干部。他领导进步学生,跟特务和反动学生作坚决的斗争,还举办了油印文艺刊物《漠花》,抨击时弊,揭露帝国主义和反动派的阴谋诡计。在白色恐怖笼罩的同济校园中,他写下了《独立窗头》、《孤泪》、《给某君》等诗篇,热望未来的东方朝阳,预期着“黑暗和风暴终要过去”,“洁圣的光芒”将永存人间。

成长:职业革命家之路

“我不是清高的诗人,我在荆棘上消磨我的生命,把血流入黄浦江心,或把颈皮送向自握的刀吻”。———殷夫《写给一个姑娘》

1929年2月,历经波折的殷夫重返上海,寻找党的组织。经过一段短暂的流浪生活,终于同党的地下组织接上了关系,离开学校,专门从事共产主义青年团的工作和青年工人运动,走上了职业革命家的道路。

殷夫的大哥徐培根和三哥徐文达都是国民党军队中的高级军官,他俩总是企图以自己的模式来塑造殷夫。但殷夫却坚强地抛开个人情感,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两周年之际,写下了《别了,哥哥》一诗:“别了,哥哥,别了/此后各走前途/再见的机会是在/当我们和你隶属着的阶级交了战火。”

在激烈的战斗中,殷夫好似一团燃烧着的烈火。他以饱满的激情和高昂的笔调,写下了《血字》、《一九二九年的五月一日》、《我们的诗》等一系列战歌。1929年5月,殷夫与鲁迅取得联系,受到鲁迅的器重和关怀。据不完全统计,自1929年6月16日到1931年1月,鲁迅在日记中写到殷夫(白莽)就有18次之多。

同年深秋,殷夫调到中央宣传部任干事会干事,参加团中央机关刊物《列宁青年》的编辑工作。在此期间,他还参加了党领导的青年反帝大同盟的组织工作,并担任这个组织公开出版的《摩登青年》的编辑,为党中央机关刊物《红旗》撰写、翻译政治论文,现在能查找到的政治论文就有26篇。在战斗的间隙,他还写下了许多红色鼓动诗。

牺牲:未满22岁仍少年

我们生在革命的烽火里/我们长在斗争的律动里/我们是时代的儿子/我们是群众的兄弟/我们的摇篮上/招展着十月革命的红旗/我们的身旁是世界革命的血液/我们的前面是世界共产主义。———殷夫《我们是青年的布尔什维克》

1930年3月,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立,殷夫是这个组织的发起人之一。他积极地为左联的《萌芽》、《拓荒者》、《巴尔底山》等刊物写稿,发表了很多诗、散文和随笔,成为左联中有重大影响的革命诗人之一。同年5月,他以左联代表的身份,参加了在上海举行的全国苏维埃区域代表大会。

1931年1月17日,殷夫应约赴东方旅社参加党的会议,因叛徒唐虞告密,他与柔石、胡也频、冯铿等11人一起被英国巡捕房捕去。

19日,经地方法院审讯,他们被强行引渡到国民党的警察局。然后与林育南、李求实、何孟雄等二十几位党的重要干部一道,被押至龙华国民党淞沪警备司令部监狱。在狱中,殷夫心境平静,坚持斗争,还帮助柔石学习德文。2月7日夜,殷夫、胡也频、柔石、冯铿、李求实等5位左联作家,与林育南、何孟雄等其他革命者共20余人一起,被国民党反动派暗杀于龙华淞沪警备司令部监狱围墙外的一个荒场上。

两年后,鲁迅亲自为殷夫的诗集《孩儿塔》作序及《续记》:“这《孩儿塔》的出世,并非和现在一般的诗人争一日之长,是别有一种意义在。这是东方的微光,是林中的响箭,是冬末的萌芽,是进军的第一步,是对于前驱者的爱的大纛,也是对于摧残者的憎的丰碑”。

全国解放后,党和人民政府组织有关人员,在殷夫等烈士牺牲的地点发掘出他们的遗骸,重葬于大场公墓,后迁葬于上海革命烈士陵园。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