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让传统节日成为传递正能量的载体

2020年12月11日 10阅读 来源:宁波日报 2013年04月03日 星期三

清明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怎样才能使这个节日变成一个移风易俗、节俭朴素的节日,变成一个传播先进文化的节日,变成一个加强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的节日?同时,如何使我国所有的传统节日变成一本立体的思想教育教科书,成为培育和实现“中国梦”的重要载体?日前,记者约请了几位专家和学者,畅谈各自的看法。

要大力弘扬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

宁波市文明办副主任 邓晓东

“我们的节日”是传承中华优秀文化、激发民族情感的重要载体。在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阳等传统节日,开展系统主题文化活动,既是弘扬传统文化,营造“喜庆、祥和、团结、稳定”文明氛围的需要,也是强化公民思想道德教育、创建新一轮文明城市的重要内容。如何把传统节日活动组织好、引导好,大力弘扬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重点要抓好三个环节:

要把握好内涵。每一个传统节日都有不同的内涵,如春节、元宵节活动,要重点突出“辞旧迎新、团圆平安、尊老爱亲”;清明活动要突出“纪念先人、缅怀先烈、追思感恩”;端午活动要突出“赏习俗,增强爱国爱乡情感”;中秋则要突出“团圆、团结、关爱”。

要贴近实际。弘扬传统节日,组织活动要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原则,在尊重传统、尊重风俗的基础上,不断丰富和创新传统节日文化活动的形式和载体,与群众文化需求相结合,不断增强传统节日的群众性、广泛性和吸引力、感染力,要充分发挥群众的主体作用,让群众主动参与进来,使群众成为传统节日活动的主角。

要突出重点。要着眼着力于突出民俗活动,突出文化内涵,突出人文关怀,突出未成年人,突出氛围的营造,充分利用传统节日,把爱国主义和道德教育融入活动之中,引导人们在感受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同时,传承中华文化,提高思想境界、熏陶道德情操,真正把“我们的节日”活动变成“文化节”、“爱国节”、“仁爱节”和“传承节”。为推进我市“文化强市”建设、实现“两个基本”目标、推动“四好示范区”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节日文化需要传承更需要创新

浙江万里学院文化与传播学院院长、哲学博士、美学与传播文化学教授 於贤德

自从国家把清明节作为法定假日以来,作为中国传统节日重要组成部分的清明节,就越来越受到社会的重视。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包括清明节在内的传统节日对于年轻人的吸引力,不及外来节日文化的事实也是毋庸讳言的。这里,我们并没有简单排斥外来节日文化的意思,过一些“洋节”本身就是改革开放一项重要的成果,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使我们的传统节日对青少年产生更大的吸引力,使他们也能热捧我们自己的传统节日。

中国传统节日文化是在漫长的历史积淀中形成的,包涵着中国文化的深邃智慧和丰富情感。然而,中国传统节日文化较多地关注人与自然的和谐,关注伦理的延续,对于年轻一代的生命激情和旺盛精力的宣泄,是有所忽视的。因此,我们在继承传统文化合理内核的基础上,应该对这些节日文化的活动内容有所创新,以便进一步受到年轻人的喜爱,能够吸引更多的青少年朋友参加。笔者认为以下几个方面是值得我们认真思考的:一是传统节日的活动内容如何在坚持中国作风、中国气派的同时,能够在适合青年人朝气蓬勃、生动活泼的年龄特征的活动方式上营造一些具有现代意义的创意,通过强化节日活动的趣味性、竞争性和时代性,达到充实与优化的目的;二是在传统节日活动中引进合理的外来节日文化的活动内容和文化意蕴,土洋结合,洋为中用,使传统节日略微带上一些洋味,把文化上的改革开放成果固化下来;三是适当注入一些地域文化的成分,使传统节日能够和区域文化有机结合,形成一个争奇斗妍、百花齐放的良好格局,这样做既有助于节日文化的多样化,又能发挥文化集成的作用,使传统节日的文化品位和社会功能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要充分发挥传统节日在教育青少年中的作用

宁波市委党校副校长 冯建波

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已有两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清明最开始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气,同时也是富有特色的传统节日。清明节除了大家熟知的扫墓祭祖的习俗外,古时候还有踏青、荡秋千、蹴鞠、打马球、插柳等一系列风俗活动。对广大青少年来说,清明节是接受文化传统教育和激发热爱大自然情怀的大好时机。

中国的传统节日文化内涵丰厚,每一个传统节日都蕴涵着深刻的民族精神。但有一项调查显示,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看作是一个民族的标志、一个民族社会发展的生命源泉的传统文化,在我们青少年教育中却未能发挥应有作用。调查表明,75%的大学生不能说出我国主要传统节日的名称,甚至有的连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这四大中国传统节日也说不清。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是传承民族优秀传统的重要基础,他们求知欲旺盛,可塑性极强,他们既能接受正确的教育而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又易受到不良影响而使道德人格受到腐蚀和扭曲,因此对青少年学生的的成长成才来说,加强传统节日文化的熏陶教育显得紧迫而又必要。这就需要我们创新节日文化载体和形式,借鉴“洋节”的一些娱乐性、趣味性、标志性强的特点,用生动活泼的形式吸引青少年参与。还要创新传统节日的精神文化内涵,对传统节日进行深入的挖掘与升华,吸收精华,摒弃糟粕,把节日生活与文化传承有机结合起来,以生动的形式带动内容渗透,以丰富的内涵充实节日活动,不至于使传统文化节日变样为单纯的旅游。传统节日文化既需要传承,更需要创新,唯此才能发挥更加强大的教化功能。

让传统节日更有传播力

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传媒与设计学院副院长、传播学博士、新闻传播学教授 何镇飚

改革开放初期刚打开国门,洋节进入时,人们的惊喜、好奇、推崇在所难免。但随着传统文化意识的醒悟,传统节日越来越成为社会主流价值观的核心内容,它的诸多传播特征,是洋节所不具备的。要弘扬传统节日的正面传播价值,就要从这些传播优势与特点入手。

首先,传统节日更具有群体传播力。和洋节相比,传统节日更重群体(组织)而非个人。群体传播力具有延伸性,清明节不仅是缅怀古人、上香扫墓的日子,更应该是尊重生者、敬爱老人,思考家庭文化传承的契机。

其次是道德传播力。一方面,要突出传统佳节中积极的道德意义,例如重视家庭、尊重伦理等。另一方面,要积极吸收现代内容,譬如视觉化元素的增加、购买行为的衍生等,更符合青年人的口味,更具有传播魅力。

第三是文化传播力。传统佳节中的文化元素可以在传播方面进一步放大,媒体、社区、商家都应在其中发挥积极作用。譬如近年流行的网络扫墓以及墓碑上的二维码。在有文化代表意义的 食品如清明“青团”中秋“月饼”端午“粽子”之外,能有更多文化产品和文化活动进入人们的生活。

最后是社会传播力。要设法使传统节日更有社会层面的传播内涵,拿清明节来说,可以成为我们的国家英雄纪念日,对民族解放过程中为国捐躯的先烈进行缅怀和纪念,同时对单位、集体中已故的英雄、先进人物进行追思。社会团体和企事业单位,可以开展为烈属及相关人物的服务活动,让他们活得更有尊严,活得更加幸福。

(本报记者 杨静雅 整理)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