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温州市气象局为智慧城市撑一把晴雨伞

2020年12月09日 10阅读 来源:温州日报 2018-12-12 00:00:00

本报记者 沈巍蔚  通讯员 林泽微

天上勾勾云,地上雨淋淋,

天上城堡云,地上雷雨临……

看云识天,在快节奏的当代已鲜为人知,但人们对天气变化的关注度是自古而来的,气象事业关系国计民生,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占据重要地位,不论是远行、农耕、日常起居,都传递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信息,在气象灾害防御方面更是承担着不可估量的职能作用。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家经济发展和气象科技进步,温州气象事业也取得了飞速的发展——气象预测预报能力和服务水平有了极大的提高,气象现代化突飞猛进,气象事业发展环境不断改善,气象队伍面貌发生显著变化,气象服务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愈加凸显。

防灾减灾 预警服务任重道远

2001年7月1日,市气象台监测到一股热带云团正朝我市直面而来,并推测将在夜里发展为热带风暴影响我市。经过专家会商,市气象台决定立即发布“2001.7.1热带风暴大暴雨警报”,要求注意大暴雨引发局部泥石流等次生灾害。当时,我市各部门正在筹备庆祝建党80周年活动,接到预报,各级部门都放下手上的工作全力启动防台工作,这场防灾预报如果是空报将直接冲击重大活动。面对着巨大压力,气象部门的同志们一夜没合眼,等到凌晨2点多暴雨来袭,雷达显示云团已发展为热带风暴,自动气象站的降水记录反映,南部各县(市)都已经超过大暴雨的标准。全体气象人悬着的心总算落下了。

预警预报是气象工作的首要任务,一个及时的预警信息是防止气象灾害的关键因素。气象工作一直是以防灾减灾为前提,保障老百姓的生命财产为首要职责的一个公共服务部门。随着探测设备的发展,预报手段的更新,对于气象部门来说,未来防灾工作仍然责无旁贷任重道远。

上世纪80年代之前,各级气象台站对未来天气的预测仅靠气象员收集12小时以前的少量实况天气图,运用大气运动方程进行外推,全凭经验所得未来 1-2天内的天气预报。随着改革步伐深入和国家科技进步,我市观云测天的设备不断更新换代,天气预报的时间精度、空间精度和量级精度上的准确性也在不断提升,逐渐成为城市防灾减灾和百姓生活的“千里眼”“顺风耳”。

在气象观测方面,90年代温州714雷达扩建为多普勒气象雷达,到2003年,温州正式使用新一代天气雷达系统,实现了基于卫星、雷达、各区域气象站点的三维空间监测收集。目前全市已建成各类气象站点476个、共享外部门站点1142个,实现全市乡镇街道全覆盖,平均密度间隔从2013年的7.2公里提到5.3公里,及时捕捉各个区域的气象数据。近年来,我市气象部门增加气象雷达、浮标、船舶、雪深、雷电、灰霾、酸雨等特种气象观测站点119个,积累更多气象数据和经验,提高气象预报的准确度。

在智能预报方面,最直观的的感受是,天气预报越来越精细化了。目前我市已发布以乡镇为最小单位的天气预报,无论身处农村山区、出海航行的船只、远离大陆的海岛等, 都能实时接收到最新的天气预报预警信息。同时,预报的准确率也逐年提升,目前我市的短期天气晴雨预报准确率已达85%,突发气象灾害预警准确率达75%以上,预警平均提前28分钟,24小时天气预报准确率85.73%,较2012年提升7.9%。台风路径预报24小时、48小时平均误差分别减少到70km、130km, 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天气预测能力也由之前的1-2天人工预测跨步到提前7-15天的数字预报系统。

在数字预报系统的大背景下,我市城市防灾减灾水平明显提高,气象预警信息发布盲区基本消除;城市公共气象服务供给有效扩大,气象服务的均等化、专业化、智能化水平明显提高;城市气象基础能力有效增强,以数值预报为基础,精细、定量、无缝隙的城市气象预报预警能力基本形成;管理保障能力全面提升,城乡一体化的气象防灾减灾和公共气象服务组织体系建成并不断完善。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也有所提高,城市防灾减灾对气象部门的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市气象局在2008年开始研制“温州台风网”,2010年投入使用。目前,“温州台风网”已经成为国内沿海各省的知名网站。同时,温州气象灾害监测预警中心推出七大服务平台,气象监测预报平台、应对气候变化业务平台、防雷减灾服务平台、气象灾害应急平台、气象信息网络与计算机应用平台、气象科研与科普教育平台、公共气象服务平台,取得显著的社会服务效益。

城市气象 公共服务精耕细作

“那时候,我们每天都会准时守候电视机前,等新闻联播播完后便是天气预报节目。”市区陈阿婆正是赶上改革开放初期拥有电视的首批观众,她回忆当时的“天气预报”节目是为数不多的电视节目之一,也是全家都喜闻乐见的必看节目。

上世纪80年代开始,我市气象台站相继在当地报纸、电视、广播等大众媒体刊登天气预报。1993年建立温州华云气象寻呼台,用户一度达到15万户,天气数据信息开始和老百姓的通讯设备相结合;同期,市县气象局相继建立“121”天气预报自动答询电话,将气象信息为市民生活提供精准服务;2002年开展手机气象短信服务截至2008年,全市用户达45万。进入21世纪以来,我市先后建立温州气象网站和温州台风网站,成为我市公众了解气象信息的重要渠道之一。

如今,我市实施了公共气象服务均等化计划,推出了5大类243种气象服务产品。温州台风网年访问量达6000万,每天气象短信服务人数达140万人次,气象微信、微博粉丝数超过40万。据国家统计局统计,温州公众气象服务满意度从2012年的83.8%上升至87.9%。

市民出行的交通口岸、政企办事窗口、公交站台、社区电子屏、学校医院等公共场所随处可见天气数据,通过互联网手机端、公众号、短信、气象频道快速高频次插播等多种新媒体传播方式,不断完善精细化预报信息发布手段和方式,推进城市精细化气象预报服务,出门前看看今天的雾霾情况、空气质量等级、紫外线强度、下一个小时的天气变化等都是市民对气象服务的不断更新和趋势,更是给温州气象事业的发展带来了无穷的机遇和挑战。

除了提升天气预报的精准度外,我市气象局也大力开展各种气象科普活动,位于市气象局新大楼的温州市气象科普馆是我市气象局为市民精心打造的气象科普教育基地,同时气象局不断推动气象科普进校园、进社区、进乡村,成立温州首个校园气象站“立岙小学天空气象站”,把气象工作的实用性、重要性以及预防气象灾害的知识带到市民日常生活中,走出去引进来把气象服务深耕实处。

气象工作正由传统向现代转型,服务水平和现代化建设水平今非昔比,在开展常态化气象预报公众服务的基础上,市气象局积极推进负氧离子清新空气监测网建设。今年,我市将在全市10个县(市、区),组建由10个负氧离子监测点组成的清新空气监测网,实时发布负氧离子监测信息。立足温州优质的气候生态资源,成功打造了文成·中国气象养生福地和泰顺“中国天然氧吧”两张“国”字级气候品牌。想要“洗肺”的市民可根据监测网数据,就近选择地区呼吸新鲜空气。今年,我市新建了200个气象防灾减灾标准化乡村(社区);全面升级温州台风网手机版和英文版;正在打造可以查询乡镇天气预报和预警信号的“温州天气”手机App;发布温州全域36个3A级以上旅游景区的天气预报;在洞头先行建立岛际交通的精准预报服务体系……

三农服务 专业领域保驾护航

永嘉县沙头镇西北村,杨梅种植大户汪德康为自家300亩杨梅办理了杨梅采摘期气象指数保险。在接下来保险期限内,他种植的杨梅如果遭遇连续降雨,而且约定气象站记录到的气象数据达到约定指数,则可以得到相应的保险赔付。在温州,像汪德康一样享受到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受益面积已达到4.9万亩。温州市气象局与市保险公司开展气象保险服务工作自1990年底开展至今,受到农户一致好评。

为农服务一直是温州气象工作中的重要部分。1983年完成市县各级农业气候区划,1992年,完成海岛气候资源调查。新世纪以来,市气象局针对农业生产,开展春播期天气预报、农业气象情报、作物产量预报、作物气象条件分析等业务项目,开展了系列化针对性气象为农服务项目。

聚焦三农服务发展,让现代农业气象服务更有智慧。近年来,市气象局深入开展全市1633家现代农业经营主体点对点直通式气象服务,气象科技人员定期开展一线为农气象服务。如文成黄坦镇鲜切花基地、百丈漈镇蔬菜基地等建设了温室大棚小气候观测站,对大棚内外温度、湿度、地温、土壤水分、总辐射等气象要素进行24 小时不间断自动监测记录,为花卉、蔬菜生长发育提供准确的第一手气象资料。乐清农产品铁皮石斛贴上了我市首个气候品质“身份证”,获首个优级认证,也为铁皮石斛增添了新的卖点,提高了身价。目前,我市已经完成葡萄、蜜柑、杨梅等7个省级特色农产品优质气候品质认证。

市气象局面向渔业、航海业等不同产业,通过部门合作,开展了农业气象预报、水库面雨量预报、森林火险等级预报等12项专项气象服务。自1993年2月成立了温州海洋气象台以来,除了为油田提供天气预报服务外,还开展沿海客运航线预报,为海上运输、海上作业、海上旅游等领域保驾护航。

2003年7月,温州市政府建立了市人工降雨工作协调领导小组,为了缓解2004年春的旱情,经省人工降雨办公室批准,市气象局购置人工增雨装备。10月25日,为缓解森林火灾压力,市气象局在苍南县玉苍山作业点,成功地进行首次人工增雨作业。2007年8月,市政府为了进一步加强人工降雨工作的领导,建立市人工影响天气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气象局。目前,我市已全面建成市县两级人工增雨作业装备和队伍,人工增雨减灾、水库蓄水和降低森林火险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新使命承载新希望,新征程开启新梦想。温州市气象局将继续稳中求进,结合实际工作,铺就一条智慧城市与气象工作同频共振、同向发力的长效之路,与时俱进、守正出新,为建设“五美温州”打造全面小康社会标杆城市提供更加优质的气象保障。

温州气象事业发展建设

40年时间简史

1978年

温州地区气象局成立。

1980年

全市设立100个乡镇气候观测哨。

1983 年

我市气象预报进入数值预报产品释用阶段。

1985年

启动建设温州首个气象雷达714雷达站。

1986年开始

气象站配备PC-1500袖珍计算机,取代长期以来的手工计算、编报。

1990年

开展气象保险;发布森林火险预报;建成卫星云图接收系统。

1993年

成立温州海洋气象台,建设海洋气象预报服务系统。

1997年温州气象“9210”工程语音系统正式开通。

2000年

温州气象网站正式开通。

2001年

开始发布城市环境气象预报,包括人体舒适度指数预报、紫外线强度预报、晨练指数预报、空气质量及首要污染物预报、城市火险等级预报等。

2002年

开始安装自动气象站,替代人工观测。

2003年

温州新一代多普勒天气雷达投入业务试运行。

2004年

我市首次在苍南县桥墩水库上游开展人工增雨。

2005年

正式发布灾害性天气预警信号。

2007年

第一份雷击风险评估报告。

2008年

气象影视主持人首次亮相温州新闻综合频道,这标志着“只闻其声,不见其人”的天气节目逐渐退出温州电视荧屏。

2009年

基层气象防灾减灾工作全面铺开,首个防雷示范村 、首个气象工作站、首个气象灾害准备工作达标单位相继出炉。

2010年

温州市首个海洋气象大型浮标、船舶自动气象站、海洋温盐观测站投入运行,温州海域灾害性天气和气候变化的观测能力进一步增强。首次发布温州市公共气象服务白皮书、《温州市气象灾害应急预案》。

2011年

《温州市气象灾害防御规划》正式颁布实施。温州气象两网(气象网、台风网)改版升级,首日网站访问量突破4万人次。

2012年

市气象局获得温州市“五型”机关创建一等奖。

2013年

温州市人民政府发文加快推进气象现代化,与浙江省气象局签署合作备忘录共同推进温州率先基本实现气象现代化。

2014年

温州市气象台被中国气象局评为2013年度重大气象服务先进集体。发布《温州市气象灾害预警与应急办法》《温州市重大(突发)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全网发布实施细则》。

2015年

开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业大户)直通式、针对性农业气象服务;开展全市危险化学品等“十大重点领域”防雷安全专项整治。

2016年

发布《温州市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实施办法(试行)》;建成“温州台风预报技术应用联合实验室”。

2017年

全国首个县级国字号气候品牌“文成县中国气候养生福地”创建成功。对公众发布查询负氧离子含量。温州市气象灾害监测预警中心建成投用。

2018年

温州气象科普馆建成;泰顺获评“中国天然氧吧”;雾霾和负氧离子监测网建设全面推进。

本版图片由温州市气象局 提供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