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千年府学的迁建人——北宋温州知府叶温

2020年12月09日 10阅读 来源:温州日报 2019-06-05 00:00:00

整整一千年前,即北宋真宗天禧三年(1019),温州知府叶温将温州府学和孔庙迁至今市区府学巷,此后温州英才辈出,科甲兴盛。叶温治理温州,重视文化教育,注重人才培养,对永嘉之学的形成和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值得温州人民永远尊敬和怀念。

庙学合一,科甲兴盛

叶温,字仲贞,号素菴,福建剑浦县人(今南平市延平区人),属福建建安叶氏,史称富沙叶氏。“科甲连翩绵世泽,诗书启迪毓人文。廿八世诗书著族,五百年科第名家”,仅北宋朝就有状元叶齐、叶祖洽两人,进士65人。叶温于宋淳化三年壬辰(992年)擢甲科进士,历任嘉州(今四川乐山)下曹从事、庐州合肥县管记、秘书省丞、知蜀州江原县、知仪州华亭县、兴元府通判、温州知府。其后裔分布在浃底村(今属龙湾区瑶溪)、灵昆岛、十一都、十二都前川、平阳五十三都、瑞安陶山、乐清虹桥、永嘉桥头朱坑、青田县、龙泉市等地。

因相传温州九山排列为北斗形,而华盖山居中锁斗口,和文曲星相对应,文曲星在斗司文魁之首,东晋明帝太宁二年(324),在华盖山麓兴建永嘉郡学。

北宋真宗天禧三年(1019),温州知府叶温将温州府学和孔庙迁至九星宫故址(即今府学巷),从明《温州府志·温州府学宫图》中,可见当时孔庙建有大成门、先师殿、崇圣祠等;府学则有仪门、明伦堂、万寿宫、教授署、训导署、文昌阁等。而九星宫和天上北斗七星及辅弼二星遥相感应,又和华盖山、松台山等九山相呼应。天有北斗九星,地有九斗山城,人有九窍,学有九宫,即庙设学,庙学合一,寄托封建社会天人感应,天人合一的思想。

皇祐五年(1053),永嘉之学始倡者、人称“儒志先生”的王景山考中进士,从此温州科甲连绵,群星璀璨,一直延续两百多年,人才辈出。两宋时期共有王十朋、木待问、赵建大、周坦、徐俨夫共五位文科状元,还有叶适、陈棅、陈求鲁、林公一、陈宜中、周仁勇、邹臻共七名榜眼和陈桷、黄中两名探花,进士1370多人,宋代进士数占温州历代进士总数的近九成。温州科举,名扬四海,闻名天下,在全国拥有很高的地位。

永嘉之学也开始勃兴,涌现出皇祐三先生,周许学派、永嘉元丰九先生、止斋学派、水心学派、木钟学派和徐陈诸儒学派等,两宋时期是温州文化发展的高峰,永嘉学派、永嘉四灵、南戏等都是颇具全国影响的学术成果。两宋著名文化名人有王开祖、林石、周行己、许景衡、刘安节、刘安上、戴述、赵霄、张煇、沈躬行、蒋元中、吴表臣、陈经邦、鲍若雨、郑伯熊、薛季宣、叶适、陈傅良、蔡幼学、叶味道、周端朝等,他们当中很多人参加科举乡试须经府学。南宋大儒真德秀在《秘书少监直学士院徐公墓志铭》中写道“温多士,为东南最”,状元陈亮在《南乡子·谢永嘉诸友相饯》中称“人物满东瓯”。

温州府学和孔庙在温州古代教育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而这也离不开叶温的贡献。经历了近千年文化传承和沧桑变迁,温州形成了敢为人先、经世致用、实干兴邦的文化内涵,为温州建设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文化支撑。

政绩斐然,定居温州

叶温有两个好朋友,一个是梅尧臣的叔父、翰林侍读学士梅询,另一个是西昆体诗代表人物、翰林学士杨亿。

景德二年(1005),叶温知蜀州江原县,时任知制诰的同乡好友杨亿为他写了一首送别诗《叶秘书温知蜀州江原县》:“秘省丞郎出字人,锦江偏好濯缨尘。酒垆千古风流地,花县三年烂熳春。白羽豫州慵草檄,青天蜀道厌摧轮。巴猿杜魄惊乡梦,莫遣霜华髩畔新。”该诗描写了叶温以往的仕途,任嘉州下曹从事时,附近有以濯锦得名的锦江,清澈的江水特别适合洗去帽缨上的尘土,使自己超脱世俗,操守高洁;任安徽合肥县管记时,以前“竹林七贤”的王戎、嵇康、阮籍经常在池州黄公酒垆畅饮,黄公酒垆自古以来就是风流倜傥的地方;在京城任秘书省丞时,每年一起到潘安广植桃李的花县欣赏烂漫的春天。“白羽”“青天”一句指叶温以前在京城慵懒地撰写官方文书,而现在要去蜀州江原县做知县了,行进在艰险蜀道中,往往会车翻人压,折毁车轮。巴蜀之地杜鹃啼血猿哀鸣,悲啼声惊醒思乡之梦。世路难行,思乡心切,仕途险恶,为官不易,千万要保重,不要让白发在鬓边新生。

据记载,叶温任陕西仪州华亭知县和兴元府通判时“政媲甘棠”,说他的政绩和西周名臣召公相媲美。召公经常到外边巡行视察,了解民情,常在一棵大棠树下断案听政。司马迁《史记》记载:“召公之治西方(今陕西省以西),甚得兆民和。召公巡行乡邑,有棠树,决狱政事其下,自侯伯至庶人各得其所,无失职者。召公卒,而民人思召公之政,怀棠树不敢伐,歌咏之,作《甘棠》之诗。”周人思其政,不伐其树;后人思其德,故爱其树;千古佳话的“甘棠遗爱”,后赞颂离去官员的政绩。叶温任温州知府时,“政绩斐然可颂,民皆戴之”,尤其重视文化教育。

天禧初年(1017),叶温携家从兴元府(今陕西省汉中市城固县双溪镇)到温州任知府,其后定居永嘉县膺符乡五都浃底(今龙湾区瑶溪浃底村),墓葬浃底陡门山,后裔繁衍,鸣鸡吠狗,烟火千家。现全村约八百人,其中叶氏人数占近八成。浃底村位于大罗山东麓永嘉场平原上。清光绪《永嘉县志》中的《永嘉场图》记载“永嘉场,在郡东南三十里,为都四,并属华盖乡,又得膺符乡五都之半”。永嘉场是浙南地区少有的天然平原和鱼米之乡。

“销山为钱,煮海为盐,其利通于天下”,说的是开辟矿山资源来铸钱,开辟大海资源来煮盐,获得的利益可以说通达天下。北宋真宗天禧五年(1021),温州成为两浙主要海盐产地之一,和杭、秀、明、台州同列为煮海盐的五个州。据《宋史·食货志》载,宋廷于绍兴三十二年(1162)在温州境内建立了五大盐场,即玉环的天富北场、乐清的长林盐场、永嘉的永嘉盐场、瑞安的双穗盐场、平阳的天富南场。其中“永嘉盐场”,简称“永嘉场”。清代主管永嘉场盐务的程云骥称“高士恒栖沧海曲,好山多在永嘉场”。永嘉场与大罗山接壤,气势雄厚,灵秀所钟,人杰地灵。不仅有山环海拥、奇特秀美的自然奇观,更有人文英华、历史悠久的人文景观。“煮盐沧海曲,种稻浃水边”,浃底村是名副其实的鱼盐之乡。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