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我市学者潘猛补的《宋末宰相陈宜中》一书由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该书是第一部研究温籍名臣、南宋丞相陈宜中的专著,以通俗的笔调,对众说纷纭的陈宜中事迹言行进行辩驳考证。风土版特摘登其中具有学术价值的精彩论述。
潘猛补
出国还是回国?
《宋史·陈宜中传》称:“井澳之败,宜中欲奉王走占城(今越南),乃先如占城谕意,度事不可为,遂不返。二王累使召之,终不至。至元十九年,大军伐占城,宜中走暹(今属泰国),后没于暹。”而据郑思肖《心史》说法,陈宜中所往乃今爪哇之“阇婆”,或“海南诸国”;依照叶子奇《草木子》说法,所往又在今日本之“倭”。对此,如今学术界认为陈宜中最后应该是老死暹国。
除了正史记载的陈宜中老死暹国,元《佛祖历代通载》却记述了陈宜中去占城后又返回参加崖山之战。该书写道:“次年(至元十六年)正月大兵攻崖山。八月宜中入占城至落鹤国。庚辰,十七年二月宜中奉卫王自落鹤经占城回。四月复入崖山,张世杰死。未几二广皆归一统。”这则材料表明陈宜中参加了崖山之战。然落鹤国不见记载,也许是暹罗的误称;卫王也未曾与陈宜中入占城,也许是误传;可是崖山之战发生在1279年正月是铁板钉钉事实,陈宜中“奉卫王自落鹤经占城回”却说是至元十七年二月即1280年。1279年陈宜中自当还在占城,如何得以参加崖山之战?存有如此之多漏洞,可见这一则材料不足以信。
《佛祖历代通载》成于至正元年(1341)前,所提供的陈宜中资料并为别本所无,前人对其史实曾加指摘。
隐居福建漳浦?
陈宜中回国抗元证据还见于福建《漳浦黄氏族谱》,其有南宋黄材《文忠公族谱序》云:“(吾祖)为杭著姓,世姻帝族,传至先君天从公,生材于绍定初,登咸淳戊辰科进士,历官大理寺丞,转内阁侍从。值天运转元,随卫王播迁于广东新会之厓山,奉杨太后懿旨保若和郡王。不期年,元兵俱至,连日大战。余知势迫,乃与张世杰、许达甫等十六船,护王夺港而出。遇陈宜中船于广厓之浅湾大会,欲往福州图恢复。忽飓风大作,世杰不幸船沉,宜中船破,因登合浦。惟余与达甫四船护王及父天从公。漂至浯屿前,又失杠具,乃于浦东登岸,匿王为我黄氏,合居焉。”据其族谱,黄材(1229-1301),杭州人。名国栋(理宗皇帝赐名),谥方忠,世姻帝族。其父黄天从驸马是殿前司都指挥使,母赵贞淑封号温淑公主。文中说陈宜中祥兴二年(1279)二月间从占城回国,要到福州图恢复。因坐船被飓风破坏,被迫在合浦登陆。
今天的福建漳浦县赵家堡,是一个国家文物保护单位,据说是南宋末年一支流落的皇族后裔的隐居处。
赵家堡族谱中有南宋赵若和《赵氏本末序》亦载相似资料:“元兵逼侵,吾乃奉帝挈家,驾船逃难,移之广东新会之厓山。噫!当是时,忠臣烈将、武夫精卒,尚有数万人。粮食赖伍太师家为之馈饷,尚未乏绝。予亦托万里之天缘,乃缔太师之女。不期年,元兵且至,连日大战,吾知势已败,与许达甫、黄侍臣等以十六舟夺港而出,遇陈宜中舟在广崖之浅澳大会,欲往福州,以图匡复王室。船到广东南澳之七十余里,飓风大作,宜中舟破,遂登合浦。予冒至浯屿之东,船亦失其杠具,就于浦西登岸,后徙鸿儒积美居焉。”
据《赵氏族谱》记载:赵若和(1266-1332)是宋太祖赵匡胤二弟赵光美十世孙,他父亲是赵时济。赵若和封为闽冲郡王,封地在福州,王府就在福州城门乡林浦村。赵若和随南宋小朝廷南遁,从泉州到广东新会崖山,在崖山一战中与张世杰等16船准备北漂到福州再力图再起。后因飓风,赵若和随侍臣许达甫、黄材,又失杠具,乘夜色登岸,从此隐姓埋名改姓黄名天柱,在漳浦落藉,当时只有13岁,假与黄材为父子。在1316年元仁宗延祐三年正月临书涕泣《赵氏本末序》,作谱序才谈到赵氏的来历。
对此,我市学者胡珠生在《陈宜中生平考辨》中确认此事为真实,认为特别“值得重视的是文中两次提到陈宜中船及其走向,表明陈宜中确曾于祥兴二年二月间从占城回国,要到福州图恢复。因坐船被飓风破坏,被迫在合浦登陆”。“除掉黄材记录亲历情况外,郡王赵若和也在所撰《赵氏本末序》所述陈宜中情况,不仅和黄材文完全一致,再一次证实陈宜中从占城回国。《宋史·陈宜中传》所云‘二王累使召之,终不至’,也就不攻而破了。此行‘欲往福州图恢复’,不仅证实他和张世杰之间的‘不协’,而且证明陈宜中匡复王室之志始终不渝”。
无独有偶,除《赵氏本末序》外,明隆庆进士郑汝璧作有《故宋闽冲郡王墓表》一文,也及此事。该墓表载:“王讳若和,字华甫,姓赵氏,宋太祖季弟魏王廷美之十一世孙也。自理宗时封闽冲郡王。胡元入中国,逼诸君之闽,已复逼而之广。当是时,赵宋之社已移,少帝孑孑然仄于粤东穷海之滨,从官侍臣惟张世杰辈相左右尔,余多首鼠狼狈去。宗人落落晨星,三五在天,计莫知所出矣。王独以身依少帝,与世杰等间关险阻,奉帝航海,就新会之崖山居焉。即一旅一成,忘与复,时时吁天! 南向艺祖之灵,涕涔涔下也。王馆甥于崖山斗洞太师伍隆起家,藉其粮饷军,幸一时无乏。居亡何,而元兵大至,王连日鏖战,战转北。王抚胸号天,呼曰:嗟夫! 天不佑宋,至是乎?臣力竭矣。乃与其从许达甫、黄侍臣等以十六舟夺港而出,庶几得脱,当以报帝。至浅遇陈宜中,议往福州为复计。比舟遡南澳上,可七十里,飓风大作。宜中舟破,王舟亦为风荡,飘屿东,行李靡者。王念大事已去,无能谁何,独身有死耳。已复念:即死,而少帝设俱不讳,谁哉延氏后者?遂就漳浦之浦西登陆,筑室银坑以居。而是时,少帝举家没于海。元兵且求王急,乃讳姓,从侍臣窜称黄氏。”
主要证人实无此人
行文到此,三面见头,似乎已成铁案。但从“证明力”的角度看,历史学研究中存在证据的质量和资格问题,这桩所谓陈宜中从占城回国铁案的证据,只是捕风捉影的孤证,经不起质证。
首先本案主要证人赵若和,见于《宋史》卷二百三十五《世系》二十六中有广平郡王父时济的文字。惟其为“宋太祖季弟”之“魏王廷美之十一世孙”,则有可寻。但“若”字当为“魏王”十世孙,而非“十一世孙”。赵若和“自理宗时”封“闽冲郡王”,闽冲郡却不见于宋元作者的文字。最奇怪的是赵若和还是早熟的王,十三岁就娶妻,这个小孩还有与元兵“连日鏖战”的本领,这些有违常识常理相互矛盾的记载充斥序中。其人是一个无法出庭作证证人。
其次他的姻亲“太师”伍隆起也是三无产品, 据说是“新会人,三世仕宋。宋末,隆起率义兵从帝昺于崖山,与元将张弘范力战不屈,其麾下谢文子杀隆起,以首降弘范。宋相陆秀夫惜之,刻木为首以葬,又募人执文戮以祭墓”。据史料记载,此时陆秀夫早已负帝投海,只有在海龙王那里祭墓了,显而易见,伍隆起是修谱先生刻意杜撰出来糊弄世人的一个英雄形象。
最后的证人是他的养父黄材,可是黄材的所谓生平,同样不见于宋元作者的文字,家谱称黄材为黄侍臣,侍臣非官名,是侍奉帝王的臣子,应该是个太监;黄材自云“历官大理寺丞,转内阁侍从”,然内阁侍从一词从未见记载,内阁有侍从是明朝成祖时开始,故知黄序当出于此时之后。黄材也是一个来历不明,查无其人,属于纯属虚构的人物,又是一个无法出庭作证证人。黄材《文忠公族谱序》和赵若和《赵氏本末序》所述情况,完全一致,提供证据看是可相互印证,其实同源,出自修谱先生一人之手,两证据其实还是孤证。
《故宋闽冲郡王墓表》述赵若和于漳浦县“占籍” 、“力业”、“延绪”诸事迹,并云其“乃采摭宗规五十三条,为《赵氏家范》。大都忠厚为本,而崇礼让,敦经术,卓有先民遗韵云”,阐明缘由是“我明洪武御极之十有八年,文官出谱牒于御史朱鉴,奏请复姓,上报可,且授明官鸿胪寺序班,文官儋州宜伦县主簿,于是人人知积美之赵为宋宗人矣”,“世孙宪使某备兵瓯括,过余而道其事,出王手编,以阡表请。余览宋元掌故,怆焉废兴之感,于王事有足以多者,乃为之表”,“及读王所序谱牒与《家范》诸书”,“余故表而出之,以为世家者劝,且劝赵之子孙焉”。墓表叙述赵若和诸事迹与黄序、赵序相似度接近百分百,所据来源于明代修谱先生编造的带有“时尚”的晚作谱牒中的赵序。赵序、黄序、郑墓表三种同源,不言而喻。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