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公望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这是晚唐诗人陈陶《陇西行》里的名句。在瑞安仙降街道江溪山皇村山皇寨古城的东北角,有一座陈府庙。据庙碑所志,庙神竟然是他。碑志内容非常简单笼统,并没有交待奉祀陈陶为神祇的来龙去脉。
查民国《瑞安县志稿》,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瑞安全县奉祀的庙神有七十多位,包括陶弘景、许逊、神农、关羽、叶适、伍员以及陈陶等。据志书所载,仅奉祀陈陶的陈府庙就有三十多所。
近日,笔者特地到瑞安城南高坦头陈府庙实地考察,只见重修过的“陈府庙”庙额已改称“陈圣观”,神龛塑陈陶坐像。西边间墙体立青石庙碑称:陈陶,江西洪州人,生于唐昭宗天祐年间,出世当天傍晚,满屋红光,晶莹夺目,香气飘荡。公自少聪明颖悟,勤学苦读。文章过目成诵,且能深义旨,融会贯通。一日清晨,一位老道来家导言该子非凡,具有仙性,收为弟子,愿授秘法。公十八岁通经史,谙音律,知天文,熟地理,祈祷雨,辄后得中科举,官授福建漳州太守。为人正直光明磊落,廉政爱民,威望极高。晚年公见后唐纷乱,便于明宗年间弃官归隐,结茅于洪州西山大同修炼,习长生久而之术,人们常见他在深山悬崖峡谷、深潭之旁,采药炼丹,并长于医术,为民治病解忧,乡人称之陈圣人。公仙逝后,常现于民间,济世救民,布施恩泽,功绩显赫。宋追封保国太师、陈府圣王。
另外,当代《陶山镇志》选录陈陶《赠野老》诗,诗注称陈陶,字崇伯,自称三教布衣,剑浦(今福建南平)人。唐宣宗大中时游学长安。工诗文,《陇西行》一诗为世传诵。诗文散逸,后人辑有《陈嵩伯诗集》一卷。尝隐居洪州(今江西南昌)西山。陈陶曾游历浙江温瑞一带,留下一些诗作,《赠野老》是其中一篇。去世后,瑞安人为他立祠奉祠(祀),建有多处庙宇,世称“陈府庙”。
陈陶的籍贯、生卒年份至今尚是一个谜。南唐史虚白《钓矶立谈》、北宋龙袞《江南野史》、马令《南唐书》均认为陈陶是南唐时人。北宋蔡居厚则指出:“唐末人曹松、方干之徒均有哭陶诗,则陶之死久矣。”宋计有功《唐诗纪事》记载陈陶“剑浦人,居南昌之西山……江南后主即位,知其运祚衰替,以修养为事……严尚书宇镇豫章,遣小妓号莲花者,往西山侍陶,陶殊不顾。妓为诗曰:‘莲花为号玉为腮,珍重尚书遣妾来,处士不生巫峡梦,虚劳神女下阳台。’陶答之曰:‘近来诗思清于月,老去心情薄似云。已向升天得门户,锦衾深愧卓文君。’又,陶,唐末自称布衣,开宝中人或见之,或云已得仙矣。”《唐诗纪事》以上两则,自相矛盾,疑点重重,其中“严尚书镇豫章”,查当代《唐方镇年表》,“咸通六年(865)《通鉴》五月辛丑,置镇南军于洪州,壬寅,以桂管观察使严撰为江西观察使。”说明严僎镇江西在咸通六年,即公元865年,而“江南后主即位”,即李煜即位时在公元961年,两者时间跨度近百年。而“开宝中”就超过一百年。不可能是同一个陈陶。
对陈陶的考证,最为信而有征的是湘潭师范学院中文系讲师陶敏《陈陶考》。他认为“唐五代有两陈陶,一为唐诗人陈陶,一为南唐隐士陈陶”。而阴差阳错,鬼使神差的是诗人陈陶曾经路过瑞安,瑞安民俗信仰所奉祀的神祇却是没有到过瑞安的南唐隐士陈陶。
诗人陈陶与瑞安、温州有关的诗有三首,都是缘于唐文宗大和末任温州刺史的韩襄。第一首是《旅次铜山途中先寄温州韩使君》:“乱山沧海曲,中有横阳道。束马过铜梁,苕华坐堪老。鸠鸣高崖裂,熊斗深树倒。绝壑无坤维,重林失苍昊。跻攀寡俦侣,扶接念舆皂。俯仰栗嵌空,无因掇灵草。梯穷闻戍鼓,魂续赖丘祷。敝豁天地归,萦纡村落好。悠悠思蒋径,扰扰愧商皓。驰想永嘉侯,应伤此怀抱。”铜山,即今福鼎市。是陈陶从福鼎出发到温州前夕,先以此诗寄给韩襄。诗中“横阳”,即今平阳县。“驰想永嘉侯”指曾任永嘉太守的谢灵运,袭封康乐郡公,后降为侯。这里以谢灵运喻指韩襄。
另两首分别是《赠温州韩使君》和《永嘉赠别》。从《永嘉赠别》“芳草温阳客,归心浙水西。临风青桂楫,几日白蘋溪。”可见诗人是北上“浙水西”的“白蘋溪”。取道平阳、瑞安、温州、温岭(温阳)并谒见韩襄。诗人陈陶来过瑞安是毋庸置疑的。
隐士陈陶则没有史料证明其曾经涉足瑞安,怎么会坐食瑞安民间烟火?笔者断定是民间信仰造神的结果。瑞安民间信俗,具有显著的功利性特征和世俗功能。人被神化为神祇,通常离不开三大要素:一是生前曾经造福于当地百姓,或者能阴阳五行,星相起课,天文历象,卜筮圆梦;二是修炼得道,羽化飞升;三是名人效应,托梦显灵,威灵显赫,护佑一方。这三个要素,隐士陈陶完全具备。阴阳五行,上述《唐诗纪事》《江南野史》都有举例;得道飞升,陈陶回答莲花“处士不生巫峡梦,虚劳神女下阳台”之诗,称“已向升天得门户”,自我感觉修炼已经将近羽化飞升的境界。《北梦琐言》记载:大中年(847-860),洪州处士陶者,有逸才,歌诗中似负神仙之术,或露王霸之说,虽文章之士,亦未足恁,而以诗见志,乃宣父之遗训也。《唐诗纪事》则称:陶,唐末自称布衣,开宝中(968-975)人或见之,或云已得仙矣。说明隐士陈陶已经完全被神化了。再是名人效应,两个陈陶同名同姓,以诗人陈陶《陇西行》饮誉诗坛,混淆视听,顺理成章地获得广大信众。
笔者所考察的瑞安高坦头和南门外两座陈爷庙,均奉祀陈陶,俗称“上陈爷庙”和“下陈爷庙”,均坐落在飞云江北岸江边,旧时代都是沿海渔船靠岸集市的地方,而旧时渔民是对民间信俗最为虔诚的群体。清郭钟岳《瓯江小记》说“温人好巫信鬼”,瑞安民间奉祀陈陶,正如高坦头陈爷庙庙碑所镌刻的“公仙逝后,常现于民间,济世救民,布施恩泽,功绩显著”,因此隐士陈陶能在瑞安落地生根,香火不绝。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