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他自己厉害,背后的家族也强大——刘绍宽日记里的鳌江姻亲们

2020年12月11日 10阅读 来源:温州日报 2018-08-22 00:00:00

刘绍宽,号厚庄,近现代温州著名学者、教育家,温州府学堂监督,民国《平阳县志》主编。近日,厚厚五册的《刘绍宽日记》终于面世了,该日记被称为“跨越清末与民国时期的地方史料库,记录半世纪温州风云的乡土文献”。从其日记里可以看出,清末民初的平阳鳌江虽然是个几千人口的小渔埠,但竟有三个家族和这位有着传统士大夫观念的学者联姻。

刘荣锋

能人志士的岳父家族

刘绍宽出身于江南垟白沙刘店(今苍南龙港)书香门第。宋代时,其先祖刘德舆、刘天益在乡里传授徐谊心学。以“醇儒德行显于一时,由是族望大著”。他父亲刘庆祥是县学廪生,能作诗歌骈文,尤工篆刻。

1883年,年方17岁的刘绍宽得县试第一名,获平阳知县汤肇熙激赏,同年和鳌江陈氏女结婚。陈家和刘家的婚配可溯至刘绍宽的叔公刘学瀛。在那年代,亲上加亲、榜下取婿是普遍的传统士大夫的婚配观念,再加上陈家也是重视文化传承的地方望族,这鳌江江南江北两家文化家族的联姻是门当户对的。

“静好卅馀年,相汝夫子仰事俯畜,兼课织耕,非议无可加,德也言也,容功备也,悼叹岂私言,自有公评在乡里”,在1921年12月的日记里,刘绍宽为悼其妻陈氏写下这些评价。陈氏出生于鳌江上埠曹门的一座清代大屋里,至今这大屋的右厢房保存完好,陈家后人还住在左侧前厅里。翻开陈旧的《乐清白石陈家家谱》,里面记载了陈家在清乾隆年间从乐清白石迁来古鳌头,之前在平阳县城短暂住过。当时鳌江已是一个热闹的商埠。有着良好文化传统的乐清陈家,也是早期参与开拓鳌江的家族之一。

早年刘绍宽居住白沙,往来平阳县城,须过渡鳌江。日记里常见留宿妻兄陈寿民家之类记载。陈寿民(1847-1917),虽是个商人,但颇有儒家风范,讲究商业道德,刘绍宽写其七十寿序道:“鳌江乃贾舶辐辏之所,商业甲一县。其人多智计逐机利,往往挟商不厌诈之说。独陈君寿民则不然。君节制谨度,不以侈靡自奉。”陈寿民曾被推举为乡自治会乡董,在任职的五年里,兴利除弊,造福于乡里。

陈寿民之子陈仲芸(1875-1932)作为刘绍宽的内侄,幼年师从刘绍宽,1902年就创办了鳌江公学。陈仲芸的独子,即是被誉为中国人民好儿女的陈再华(1904-1935)烈士,是中国早期共产党员之一,为中央特科工作,1935他被杀害于广州黄花岗。在1935年7月11日的日记中,刘绍宽对他表达了白发人送黑发人的悲痛:“逐炎洲翠,竟陷虞罗,叹异乡谁切救援,伤哉独行踽踽;生积善家,偏遭横殒,痛乱世难全性命,遑云天道茫茫?”

现在,每逢鳌江举办陈仲芸、陈再华纪念会时,在外的陈家后人都回曹门大屋走访亲人,怀念先人遗业。曹门大屋作为鳌江少有的文化名人故居,也引来不少慕名而来参观的文化旅游者,当地文保人士也在为故居列入文保单位而奔走。

保一方平安的亲家家族

1900年,刘绍宽把17岁的爱女刘淑英嫁给了鳌江中埠康阜底的王敬孚(1885-1917),即鳌江名绅王筠园(1792-1866)的孙子。在1910年十月十四日的日记,刘绍宽有以下记录,“自古鳌头归。《鳌江有怀王筠园先生》:每闻父老诵遗言,想见当年德望尊。孝友门庭人共仰,琳琅翰墨世争存。能文有子传书画(长君元祺能书,次元祯兼能画),累世通家托媾婚(先生季孙,元祯子,余婿也)。为念清芬谁继起,兰芽济济盼诸孙。”诗里充满了对王家先人的敬慕之情。作为当时声振瓯闽名儒鲍台的学生,王筠园能书能诗,书法雅润劲健。鲍台很赏识这个弟子的德操,称他“奇雅士也,鳌江趁墟者接踵,逐臭者比肩。君独翛然尘壒之外,带芷佩兰,自成馨逸。”

王筠园也是个有能力保境安民的贤绅。清代龙湾名儒张振夔在他的《介轩文抄》里也提及王筠园,“卓然杰出于乡闾之上,而不自以为才。吾宗十余家亦皆藉其庇荫而获免外侮。”在民国《平阳县志》里,有王筠园以办团练,获六品军功加州同衔的记载。

刘绍宽在县学读书时的同学好友王叔铭,是光绪年间的廪贡生,是王筠园的侄孙。刘绍宽早年的日记中屡次有提及。其日记开始那年、光绪十四年(1888)记载他“自县归,过古鳌头,王叔铭留午饭”。随后此类记录甚多,“与君雅同至古鳌头,晤金稚莲师,夜宿王叔铭宅”,等等。由于刘绍宽的女婿王敬孚和王叔铭是堂兄弟,同住在康阜底王家大院。刘绍宽日记里的这些细节,似乎也可能是两家如何成为姻亲的答案。

刘淑英自小聪慧且善解人意,嫁到王家后上要伺候两位婆婆,下要抚养两男两女。由于女婿王敬孚是过继过给小叔做嗣子,生母、嗣母都需他们照顾,为了家计,王敬孚不得不弃学从商,旋即生意失败,刘绍宽把他安排到县修志局誊写平阳县志,后来又去浙江第十中学任教。王敬孚体弱多病,刘绍宽甚为关切。在1917年11月的日记里有记:“王子玖(王敬孚)来三日,忽发寒热,本日延章莱峰诊视,予以柴胡,忽吐鲜血……”

亦商亦文的外孙女婿家族

下埠震发底孙家是清咸丰年间从温州永嘉场(今龙湾)迁徙到古鳌头的。传说始迁祖是一根扁担挑着私盐来鳌江卖,后慢慢发展开渔行生意,遂成当地最早的渔行。

刘绍宽日记1918年八月有“过瑞安蔡耐夫家,同谒李漱梅,复同至孙次璆家,检仲容先生所拓存温州各属县碑文”和“复往孙宅看碑,次璆留午饭。”等记录。孙志璆(孙次璆)是刘绍宽外孙女婿的父亲,儿时在鳌江书院(后称鳌江公学)上学,刘绍宽为书院山长。后来孙志璆留学日本回乡,任鳌江商科学校校长,为桑梓培养出了一批熟悉现代商业的人才。上世纪40年代孙志璆参加了以王理孚为首的诗社“颐社”,“颐社”效仿“戊社”,是当地文人相和吟唱的九人团体。据他后人孙庆锡说,“爷爷的诗、书、文都不错,小时候看到过很多藏品,有对联、中堂、诸子集成、治家格言、画谱、锡器之类,‘文革’期间都付之一炬了,甚为可惜。”

刘绍宽日记的出版,对挖掘和研究温州地区尤其平阳的地方人文历史提供了很大便利,有助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成为助力平阳经济建设的精神翅膀。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