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火中或有可能取钻石——材料化学家周午纵

2020年12月10日 10阅读 来源:温州日报 2016-08-24 00:00:00

周光仲

周午纵(1956-),国际材料化学家,祖居我市文成敖里南坑垟村,为我国著名的林学家周桢、水稻栽培学家周长信的族孙。现任英国圣安德罗斯大学教授,主要研究固态材料中的微结构问题,在固溶体精细结构表征、金属氧化物的表面电子显微象分析和中孔分子筛的合成机理、设计与结构、非传统晶体生长、晶体缺陷等领域做出了显著贡献。

周午纵从小就深受敖里祖辈们刻苦求学、艰苦创业的族风影响。在其母亲周晓杭的引导下,少年周午纵学习成绩极为突出。但受“文革”影响,失学4年,做过装卸工、泥水工、油漆工、小学和中学代课老师、书店店员、啤酒厂工人等等。“文革”结束后的1978年,他考入复旦大学化学系物理化学专业。

复旦四年,周午纵如鱼得水,遨游于知识海洋,课余博览群书,三次被评为三好学生,一次获得上海市三好学生奖励。1982年,周午纵毕业,留校任助教。不久被借调到国家科委新技术局工作,开展科学技术创新的调研工作。在此期间,周午纵深感科学技术发达的西方国家很值得学习,1984年,周午纵由复旦校长谢希德教授推荐,到英国剑桥大学留学。

留学剑桥期间,周午纵师从著名固态化学家约翰·托马斯爵士和电子显微镜专家戴维·杰弗逊博士,刻苦钻研固溶体的精细结构,获得博士学位,并留校工作,1987年入选剑桥大学皇后学院研究教员,1993年任剑桥大学超导研究中心研究讲师。

在剑桥大学工作11年后,1999年,他受聘圣安德罗斯大学副教授,着手创办电子显微镜实验室,并担任该实验室主任至今。材料的微结构往往是决定材料性能的关键。旅英30余年,周午纵遨游于显微世界,对固态材料的微结构分析做了一系列有意义的工作,在固态材料研究领域发表学术论文300余篇,相当一部分论文在国际知名期刊上发表,包括英国的《自然》《自然·化学》《化学科学》、美国的《科学》《美国化学学会会刊》《物理评论快报》、德国的《应用化学》《先进材料》等等。

他与剑桥超导中心主任梁维耀教授合作编著《高温超导基础研究》,组织了一批优秀的华人超导专家参与撰写,重点介绍了高温超导领域近十年来的发展现状和最新研究成果,包括技术理论、实验新方法、第二代超导带材、基底制备、多层膜的研制过程等,尤其是关于第二代超导带材在电力、电工、微波通信等方面的应用。此书所介绍的实验方法和最新概念都可以用于工业实践,对发展超导应用、国防科技以及研究生教育具有深远的意义。该书由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年出版,2000年获得中国图书奖。

该书的续集《高温超导应用研究》由时东陆、周午纵、梁维耀编辑,2008年出版。他还与赵东元院士和万颖教授合著出版《有序介孔分子筛材料》,中文版由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年出版,2015年获得第四届中国大学出版社优秀学术著作一等奖。英文版由德国Wiley-VCH出版社同年出版。

蜡烛的火焰总是闪烁着迷人的光芒,在我们平常人的眼里司空见惯,但在爱钻研的科学家眼里却看到一种科学的“光芒”。尽管科学发达至今,人们对于蜡烛火焰中到底发生了怎么样的化学反应所知甚少。周午纵和同事研究显示,蜡烛火焰中可以观察到碳的各种已知结构,包括非晶态、石墨、富勒烯以及纳米钻石颗粒,从而获得国际媒体广泛报道。但是周午纵清楚地意识到,实现“火中取钻”的梦想尚有遥远的距离。

近年来,周午纵的主要研究课题为非传统晶体生长现象和纳米材料的微结构分析。

周午纵虽然人在异国他乡,但时刻挂念着祖国,关心祖国科技事业的发展。自1992年起,他每年回国进行合作研究、学术交流,并积极出席各种学术会议。他曾经受聘任中国科学院物理所,浙江大学理学院的客座教授,复旦大学的高级访问学者。他也曾受聘任中国科学院海外评审专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的海外评审专家,并得到中科院海外杰出学者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奖(B类)等的资助。此外,他还担任国内学术期刊的编委或副主编。

周午纵到过许多国内大学和研究所讲演,曾经两次受邀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举办的暑期科学论文撰写讲习班上作系列讲座,并和国内科学家合作发表数十篇科学论文。最早提出反向晶体生长的论文就是他和复旦大学同行合作的结果,2007年发表在《美国化学会会刊》上。周教授作为圣安德罗斯大学电子显微镜实验室主任,每年会接受中国学生、学者到实验室求学和访问。作为双向交流,他也数次选派自己的博士生到国内大学留学。

2008年,就当前一些科学家论文造假、剽窃等行为愈演愈烈,周午纵教授在《中国科学基金》杂志上发表《论科学家和社会的双向承诺》一文,指出写论文是科学家向社会回报的一种方式。诚信是非常重要的东西,社会对科学家有一种信任,对这种信任任何程度上的损害都是不可容忍的,因为契约就是建立在诚信上,社会跟科学家的契约建立在诚信上,如果诚信没有了,那对社会和科学界是一场巨大灾难!

有感于中国一些青年学者对价值观的迷茫,周午纵和高川合作翻译了托马斯《法拉第和皇家研究院:一个人杰地灵的历史故事》,由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5年出版,意图向青年学者展现一个纯粹科学家的人生观和社会责任心。希望能引起人们的思考:成功人士的标志到底是应该以从社会获得多少来衡量,还是在于对社会贡献的大小。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