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浙大教授 新月派剧作家陈楚淮

2020年12月10日 10阅读 来源:温州日报 2016-04-27 00:00:00

陈霖

我的老师陈楚淮(1908-1997),字江左,其名字源自藏头诗“楚江有客歌兰芷,淮左无人问杏花”,出生于瑞安林垟乡底陈,1919年至1923年就读于瑞安中学,1924年考入南京东南大学预科(今南京大学)。

在南京东南大学最后两年间,受闻一多、宗白华、徐志摩、洪深等的指导和影响,他与同学王季思、陈梦家、方玮德、陈镒、蒋绵荪等共同发起和组织“香泥文社”“樱花剧社”,组织演出世界名剧《娜拉》《温德米尔夫人的扇子》、田汉的戏剧《湖上的悲剧》、《可怜的裴迦》(俄译剧)等,同时自己编写剧本。1928年7月,在《新月》月刊1卷5号发表他的处女剧作《金丝笼》。

1929年1月,他毕业于南京东南大学,应聘江苏连云港东海中学,任英语教师,后因东海中学发生学潮,学校停课。闻一多介绍陈楚淮任山东省第一中学英语教师,同时在山东实验戏剧学校兼任文学教师,讲授《文学概论》和《戏剧选》,次年因苏鲁军阀战争,济南实验戏剧学校难以为继,陈楚淮准备回浙江老家,被闻一多劝阻,并介绍至上海暨南大学外文系任助教。同年12月,陈楚淮的戏剧集《金丝笼》(内收三幕剧的《金丝笼》,四幕剧的《韦菲君》,独幕剧的《药》)作为徐志摩主编的《新文艺丛书》之一,由中华书局出版。

从1928年至1930年两年间,他在《新月》上发表六部话剧,是为了表达他对社会、时代的精神感受而写的,是为追求人生真实、艺术真实而写作。他的剧作被评为具有现实主义与现代主义相交融的特色。他成为新月派后期戏剧创作中的一枝独秀,被誉为唯美派的作家,话剧史的研究者认为是30年代探索试验现代派戏剧中的代表人物。他的多幕剧《金丝笼》《韦菲君》有强烈的个性解放色彩。独幕剧《药》《浦口的悲剧》以揭示下层民众的深重灾难,汇入了30年代现实主义的洪流,而《骷髅的迷恋者》《桐子落》则在神秘的超验精神追求中显示对生命的全新表现,为中国现代派剧本创作起了奠定性的作用,又1934年,他在中华书局现代文学丛书《梅特林剧曲选集》上,翻译发表比利时戏剧家梅特林的作品、五幕话剧《裴列哀和梅丽沙》,这是他翻译外国戏剧的唯一作品。

1937年7月抗日战争爆发,年底上海沦陷,陈楚淮准备回浙江老家,先后接受迁址青田的温州中学、丽水碧湖联合高级中学之聘,在青田、碧湖任教。这期间陈楚淮受聘为《战时中学生》特约撰稿人。1940年,浙大龙泉分校主任郑晓沧邀请他去龙泉分校任教。1942年至1944年间他发表五部抗日戏剧:《铁罗汉》《周天节》《血泪地狱》《黑旋风》和《有刺的玫瑰花》,揭露日本侵略者的骄横和凶残,汉奸们的卑鄙无耻,并塑造一系列爱国的中华儿女和大义凛然的抗日英雄形象。1944年,龙泉分校主任路季纳第二次邀请他赴龙泉分校任教,讲授《戏剧选》《小说选》《散文》《文法和修辞》《现代西洋文学选》等课程,从此没有离开浙大分校,直至终生。

陈楚淮还写有短诗六首。1933年12月以笔名“秋蘅”刊于《明天》创刊号,计《琴韵三章》(《琴韵》《恶梦》《春风和杜鹃》)。1941年以“蘅子”别名在《温中校刊》第九期上发表《秋蘅室小诗》三章(《那也是天》《B姑娘奏琴》《空即是色,色即是空》)。

1941年,陈楚淮在青田村头的温州中学高中部讲授英语课。校门口有一座装着木栏杆的俊俏小木桥,横跨在一条流入瓯江的小溪上。村头绿树成荫,几缕炊烟从几户农家的烟囱里升起,碧蓝碧蓝的瓯江水,在村头的沙滩边静静地流淌。他的《那也是天》抒情诗就是描写村头的清幽景色。这是一首朴素、清丽的抒情诗。以树、桥、暮霭、炊烟、夕阳、山尖构成一幅“和谐之美”的景象,以白描手法描写自然物,美景如画,有绘画美。短诗八句,每句前三字,后六字,句式均齐,有建筑美。第一、二、四、六、八句押韵,有音乐美。

《那也是天》

望着树,望着树外的天,

是痴子,独自站在桥边。

像石柱,耸立在暮霭里,

怪有趣,那屋上的炊烟。

那太阳,脸上红得像火,

喝醉了,低头靠在山尖。

望水底,叫,那红的是酒,

不是的,一笑,那也是天。

陈楚淮上课时,会说风趣话语。如他在课堂上提出问题,无人回答。他便风趣地说:“‘重赏之下,必有勇夫’,谁能答出这个问题,我赏他粉笔一支。”全班同学听后,莞尔一笑。他也曾幽默地告诉我们:“你们如去繁华都市的大街上,看到外国人开的招牌有Bar英文的商店,大胆地Bar进去(温州方言,Bar就是“进入”的意思),里面尽是高级食品、高级饮料……”

1946年,浙大从遵义迁回杭州,他讲授大二英语课。1949年春,瑞安大学生联谊会负责人陈洲在杭州偕浙大校友李育杭、我等三人拜访将去瑞安上任的县长,推荐陈楚淮为瑞中校长,代替不学无术的虞姓校长。陈楚淮告诉陈洲,他如果执掌瑞中,一定礼聘大批学养丰厚的老师去瑞中执教。后来该瑞安县长去浙大邀请他担任瑞中校长,因时局紧张,此事搁浅。

解放后,以工科为主的浙江大学,急需培养一批能翻译的专业人员,他毫不犹豫地压下了他创作的欲望,投入浙大外语系的建设中去。他自学俄语,并挑起俄语教研室主任的重担。60年代中苏关系转变,楚淮师转教英语。从此他与外语系英语青年教师一道办了一期又一期的外语训练班,培训出一批又一批外语骨干;同时又在本科教学中,为浙大工科学生打下良好的外语基础。

1971年,他退休,1973年应浙大外语教研组要求回到浙大,继续指导外语教学。他对浙江省的外语人才培养所作的贡献,将长留他的学生心中,也长留在浙江省的外语教学史上。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