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凌云
“墙上贴出布告,今晚食堂联欢,得知外校舞棍,又将蜂拥入场,脸上不屑一顾,其实心里痒痒。”最近,一组漫画连载《绘事记:八十年代上大学》走红微信朋友圈,赢得粉丝无数。
漫画作者吴延风,任职于温州技师学院,1985年毕业于杭州大学(现浙江大学)中文系。他用手机软件画漫画,配上幽默的打油诗,形成了独特的吴氏风格。
“八十年代上大学”:
大学生涯 回味一生
今年5月,杭大85届毕业生筹划召开同学会,班长牵头建了微信群,一些同学在群里发表回忆文章,吴延风则开始创作《八十年代上大学》漫画。
吴延风说,上世纪八十年代,大学生是真正的天之骄子。同学们质朴、纯真,特别有激情,满含希望地奔跑在理想的道路上。那时的大学生毕业后国家会分配工作,到了单位又是培养重点,结婚后单位会分配住房,看病有公费医疗,所以,他们没有后顾之忧,就更加富有朝气,更加富有使命感。年轻的学子们饱读诗书,激扬文字,指点江山。他们平常生活规律,上课、自习、吃饭、睡觉,一天就这么过去了。但他们的生活也是艰苦的,每到月底,男同学的饭票吃光了,有的向女同学借,有的拿粮票到校外换鸡蛋吃,换不来鸡蛋,去换萝卜干充饥。他们当然有青春期的萌动,虽然学校禁止谈恋爱,就偷偷地谈,谈的是人生、理想。他们也有叛逆的行为,热衷于看武侠和言情小说,自习时不学习功课,溜出校园喝酒,扯着嗓子嚎叫,回到学校已过熄灯时间,他们就挨个翻墙溜进寝室。
人生三十载光阴,仿佛一步之遥。吴延风回忆起八十年代的大学日子,一幕幕给了他创作的灵感,他在手机那窄小的屏幕上,画起了那时候的生活:同学们初到杭州看到西湖美景的新奇;挤在公共教室电视机前看女排比赛的兴奋;寝室熄灯后还面对夜空朗诵“祖国啊,母亲”的沉醉;参加班级活动骑三轮车外出野炊的快乐。同时,他也画学校管理的严格,那时学校老师把时髦与流氓等同起来,政教处主任手持剪刀,在校园里发现有学生穿喇叭裤,就要剪裤管;画杭州夏天的炎热,寝室里好比桑拿房,晚上同学们纷纷爬到楼顶,看看月亮,睡觉前不忘弹一段吉他……每一幅画,就是一个校园小故事,他用写意手法随意点染,落墨不多,线条却有动感,作品或夸张搞笑,或温馨俏皮。他习惯留白,让人物的面部空白,让读者有琢磨的地方,有回味的空间。
吴延风说:生活是丰富的,画画是简单的,生活有时很焦虑,但画作的表达要轻松。
吴延风几乎每天画一幅,画好后就发布在微信朋友圈里,让老同学先睹为快,同学们叫好不断,转发接力,有时一幅画发出去,一夜之间就被点击5千多次。他的作品在接受众人点赞的同时,也引发了广泛的共鸣。
“温州老行当”:
童年记忆 挥之不去
前年8月10日,吴延风在郊区的一条老街上行走,看到了一家酒米店里有个中年男子正在打着黄酒卖,想起自己小时候居住的大街上,也有卖老酒、卖酱油的店铺,但现在这些行业已经消失或将要消失了。而这些老行当,对于许多人来说,包含着一种记忆,一种情感,一种割舍不去、具有精神内涵的价值。吴延风领悟到这一点,不禁心潮起伏,当天晚上,就在家里拿着手机画下了《酒米店儿里卖老酒的》,画了一幅还不过瘾,又画了《沿街卖冰条的》。第二天,怀旧的情绪依然,他画了《年底居委会门前捣年糕的》和《可以拿牙膏皮来兑敲糖的》。就这样,他开始了“温州老行当”题材的创作,画了100幅才歇手。
温州的许多行业都曾经辉煌一时,也有许多老行当曾陪伴我们成长,但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铺天盖地的“造城运动”蔓延城乡,老街老巷拆除了,一些行业也淡出了我们的视线。吴延风深有感慨地说:有些老行当是大家熟知的,比如捣年糕,寓意“年年高”,每当岁末年关,城里乡下,都能见到捣年糕的场景,那年糕的香味,随着腾腾的热气弥漫开来。我也忘不了“馄饨担”,一个老人挑着馄饨担子,在夜幕下走街串巷,不停地敲着梆子,梆子的声调悠扬,给漆黑的冬夜增添了一丝暖意。我印象特别深的还有肉皮炮胶,那时有专门加工的师傅,一到年末,家家户户就把积攒下来已经风干的肉皮,用铁丝串起来,拿给炮胶师傅炸成又大又脆又蓬松的炮胶。而现在,上门服务的炮胶师傅消失了,代工磨年糕粉的师傅也消失了,还有,唱道情、看西洋镜的手艺人,打铁、钉碗(把摔成几爿的碗钉起来使用)、打铜担(补锅补镬补脸盆)、修自来水笔的匠人,卖针线、卖水花腐、收购古董的贩子,代人写信的书生,牵一头白马说马奶喝了可以治百日咳的挤奶人,拿把破大刀在身上拍打比划为了卖跌打金创药的武夫,天光三点半端尿盆的清洁夫……这些老行当,都是手工时代的产物,在机器时代不再具备实用意义,可是,文化意义还是有的,而且时代越发展,其文化意义也就越浓厚。把他们画下来,是因为这些老行当是我们安放心灵的最佳道具。
描绘都市生活百态:
画画是一种生活方式
与吴延风谈话充满快乐。坐在他的办公室里,享受着透过窗户的秋阳,听他讲自己的童年——
小时候住在老城区三官殿巷一间很大的老房子里,我爷爷是资本家,解放后被改造了,老老实实地过日子。他对我很宠爱,不是物质上的宠爱,而是精神上的宠爱,很支持我画画。大房子里有个大阳台,我整天拿着画石(青田石)在阳台上画。阳台是用来洗衣服、晒衣服的,而我霸占着画画,画了之后,还叫家里人不要踩踏,爷爷就守在阳台旁边。有一次,一位婶婶到阳台上晒衣服,不小心踩到了我的画,爷爷就骂她:你不会从画的旁边过去啊?爷爷对我的爱培养了我画画的兴趣。读小学,课间同学们打打闹闹,我坐在位置上静静地画画,那时候开始仰慕大画家徐悲鸿,一次次临摹他画的马。就这样,心里埋下美术的种子,到了中学、大学,中画西画皆见功底,可是阴差阳错,读大学没有选择美术专业,毕业后有机会留在省城从事美术工作,也没有去把握。现在,画画成了最适合我、也是我最重要的业余爱好。
2008年汶川地震,吴延风在电视上看到一名日本画家在ipad上画画,用这种形式来悼念死难者,这给他很深的感触。2012年,他在网上搜到了一款画画的软件,花6元钱买下了。他拿着手机画画,得心应手,刚开始,他把画作用彩信的方式发给朋友,后来手机有了微信功能,便把画作发布在朋友圈里,没想到引来朋友一片点赞。
吴延风说:画画是人们的一种生活方式,而不是艺术家的专业。画画也不一定要文房四宝,在手机上作画方便,随时随地可以将自己所见所想的东西用画的形式表达出来。吴延风的创作题材非常丰富,他还描绘了现代都市人群的生活百态:在美发店里做发型的少妇、双休日逛农贸市场的白领、在街心公园跳广场舞的大妈、高温下赶工期还拿不到高温补贴的工人、顶着烈日给城市做美容的清洁工、挺着大肚子举行婚礼的新娘、退休后背着单反搞摄影创作的干部、常年在政府门口上访的访民、下了补习课赶着去学游泳的孩子……这些作品,展示了当下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他还画《昨晚睡前又读书》系列,这不是给书本插图,而是把自己的读后感画出来,画出自己对作品的理解。他还常常在画面上添加一些时下流行的词语短句或打油诗,生动完成了文字和图像之间的结合与转译。
吴延风沉醉在自己的手机画里,用自己的作品@新老朋友,@这个社会,@当下的互联网时代。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