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坚强意志让日军感叹

2020年12月09日 10阅读 来源:温州日报 2015-09-03 00:00:00

【抗日事迹】

朱程(1910-1943),苍南县矾山镇人。1929年毕业于黄埔军校第6期,此后留学日本。“七七”事变后,朱程投身革命,并任冀鲁豫军区第五分区司令员兼任华北民军第一旅旅长等要职,身经百战。1943年9月28日,在山东菏泽曹县王厂村一带反“扫荡”作战中,为掩护主力突围,朱程和30多位战友与敌同归于尽,年仅33岁。

1990年,原冀鲁豫军区司令员杨得志亲笔为朱程烈士题写了“向朱程同志学习,做国家的铁军将才”的题词。在民政部公布的第一批3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中,朱程位列其中。

李艺 孙焊生 孙嘉瑞

王厂村苦战八小时,让日本侵略者如坠地狱

今天,朱程的女儿朱庙生将在北京参加抗日战争胜利日阅兵仪式。自8月21日起,朱庙生就和来自全国25个省(市)的60多位抗日英烈子女一道,入住北京首都大酒店,参与阅兵式彩排。今天,他们将乘坐敞篷车,和抗日老兵、支前模范组成两个方队,在全国人民面前亮相。

可以说,这两个方队的成员,每个人都曾历经沧桑,都有着太多和抗日有关的故事。朱庙生的故事也不例外。

朱庙生今年74岁,父亲朱程在王厂一战中壮烈牺牲时,她只有两岁。这个年纪,自然很多事情都不记得了,但是成长过程中,因为她的母亲郝淑斋对父亲念念不忘,朱庙生得以知道了父亲的许多往事。上世纪60年代初,朱庙生从中国科技大学核物理系毕业后,响应国家号召,准备奔赴青海从事原子弹研发工作。临行前,年轻的她也曾专门陪母亲来到山东菏泽曹县,这个父亲在此与敌血战并埋葬于此的地方,一面扫墓,一面寻访当年父亲故旧,点点滴滴还原起一个血肉更为丰满的父亲……

曾任济南空军通讯处处长的张世祥老人,于1937年到1943年在朱程军中担任电台台长,负责与后方的联络工作,跟随朱程将军参加过数十次大大小小的战斗。

在张世祥老人的记忆里,每一次战斗,将军都冲在最前面,“在抗战期间,条件非常艰苦,但他从不搞特殊,而是跟普通士兵一样,吃的是大饼,看到哪里有积水喝,就用日本士兵的钢盔,装了水,跟大家分着喝。他甚至还喝过牛蹄子里的积水。到了晚上,他和士兵们一起就地休息,抱着枪,靠着背包,睡在地上。”

1943年9月下旬,日军集结万余人,对鲁西南抗日根据地举行大规模的“铁壁合围”。鲁西南地委、军分区将全区抗日武装组成三个梯队,开展反“扫荡”斗争。

9月23日,朱程率部驻扎在曹县城西南20余里的王厂村一带。王厂位于黄河故道北岸,西、南两面均有太行堤为依托,地势险要,进可攻,退可守。

28日上午8时许,朱程率部在王厂西北约两华里的大堤下集结时,发现有大量日军向我集结地包围,形势十分危急。朱程当即命令部队牵制敌人。军中指战员纷纷请求朱程撤出王厂,但他拒绝了。

此后8小时,便是那场残酷的王厂血战。激战中,朱程身负重伤,仍坚持指挥作战,命令部队砸毁电台,摔坏机枪,并同敌人肉搏拼杀。

下午4时,攻入我方的敌人发现了头部、胸部多处中弹的朱程的尸体,“由所持眼镜及弹带,确认朱程战死”。

10月13日,天津日伪报纸《庸报》第一版刊登出日军战地记者采写的《关于华北抗日民军朱程司令员战死》的报道,记述了王厂战斗的惨烈,说日军进攻时,王厂已“有如地狱”。报道中还写道:朱程司令员从上午十时,胸部就中了机枪穿透伤,竟坚持到下午三时,还亲自指挥战斗。日军记者不得不承认:在朱司令员的决死抵抗,必死指挥下,苦战八小时,日军受到重大损失。朱司令员立场之坚定,毅力之坚强,真是惊天地而泣鬼神!

悼念诗编入牺牲地学生教材 阵亡消息十年后传回故乡

朱程牺牲的那个九月,为了革命工作已和朱程分开近两年的郝淑斋,带两岁多的女儿庙生从太行山重回菏泽。

当时,一想到要和亲人重逢,母女俩都非常开心。哪知命运和她们开了个玩笑,等待她们的竟是失去亲人的无尽悲伤。

1943年9月初,郝淑斋带上小庙生,离开了太行山。走了两天山路,快过封锁线时,冀鲁豫军区副政委崔天民告知郝淑斋,因朱程正在和日寇进行反“扫荡”作战,她们需要先跟他返回抗日民军办事处。

大约一周后,办事处边主任泪流满面地告诉郝淑斋,朱程司令员牺牲了……

郝淑斋当即晕倒过去。

突如其来的沉重打击使郝淑斋痛不欲生。懂事后,庙生能在母亲所写的回忆录中看到母亲当年的心情:“朱程的牺牲,使我失掉什么呢?情感告诉我:‘失掉了一切!’使我由一个‘亿万富有者’,突然一下子变成了‘乞丐’,使我几乎丧失了继续生存的勇气。但是,理智告诉我:你有朱程留下的遗孤——朱庙生,她是你俩神圣爱情的结晶!朱程还留给你和千千万万军民为民族献身的大公无私的精神!无论如何,我得活下去,得把小庙生带大成人!”

三天后,庙生随妈妈被送到山西左权县麻田村八路军总部。

滕代远副参谋长代表八路军首长对母女俩表示慰勉。他说朱程是民族英雄。并同意郝淑斋带孩子去延安学习。去延安之前,郝淑斋提出一个请求:再去一趟曹县,了解朱程牺牲时的具体情况,再看看能否找到些可资纪念的东西。滕代远批准了郝淑斋的请求。

1943年12月23日,冀鲁豫边区在山东菏泽曹县安陵固堆举行了盛况空前的追悼大会,悼念朱程等在王厂战斗中壮烈牺牲的将士,当地军民5000余人参加了追悼大会。追悼会上,中共冀鲁豫区党委、军区司令部、政治部、军区首长、各军分区、各级抗日政府和各群众团体敬献的挽联,宛如大雪纷飞,漫天皆白。

在追悼会上,郝淑斋献上了致丈夫的悼诗:“我的程啊,我的公行/八九年的道义之交,四五年的夫妻恩情/我爱你甚于爱我自己的生命/我永远拿你比作漫漫长夜中的明星/是你的光芒照耀我走向革命的途程/我的明星突然陨落了,化作一道火剑穿过了太空!

“我的程,请你好好安息吧!/你的心永远是我的心/你的孩子我必须尽力抚养教育/我永远不会忘记照顾并安慰你的双亲!/更有千千万万的同志继承你的遗志/争取最后的胜利,为你报仇雪恨!”

这首发自肺腑的诗歌,此后很长一段时间被收入菏泽地区中小学语文教材中,朱程的英名从此植根在更多中华儿女心中。

而更令人唏嘘感叹的是,郝淑斋对朱程的感情之深。朱程牺牲后,祖籍河北的她从此把自己的籍贯永远地改成朱程的故乡——温州矾山。她也忠实地履行着自己在诗中对爱人的承诺:不仅把幼女庙生养大成人,战乱结束后,专门写信给朱德,请求派人寻找朱程在温州的父母和长子为松(朱程和前妻所生),终于在1953年,找到并探望了朱程故乡的父母、孩子(也是这一年,故乡的亲人才知道朱程牺牲的消息),从此每个月,郝淑斋都会给朱程父母寄钱,朱程长子为松一家也经常收到郝淑斋的资金援助。

经组织介绍,郝淑斋后来再嫁了老党员陆治国(曾任中共河北省委常委),但两人有个友好的约定:彼此只是老伴儿,郝淑斋的爱人还是朱程。

和英雄有关的事 成为“大家的事”

英雄远去,然而活在他为之献身的大地上的人们,永远怀念他,爱戴他。

这一点,朱程的孙子朱思共有着亲身体会,也让他甚为感动。

朱思共是朱程长子朱为松的第二个儿子,1954年,也就是矾山老家得知朱程牺牲在曹县消息的第二年,五岁的朱思共随父母及曾祖母,跋山涉水来到曹县埋葬朱程的地方。这次对爷爷坟墓的探访,让从未见过爷爷的朱思共有了很深的感触,也让成年后的他自觉担起为爷爷建纪念馆、搜集传记资料的责任。今年已是66岁的他说:我有五个兄弟姐妹,但是我无意中成为兄妹中第一个接触到爷爷之事的孩子,我很自豪自己身上流淌着朱程的血脉,这也许就是我们祖孙俩的缘分吧!

今年清明,也是考虑到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朱思共组织家族兄弟姐妹各家派代表,由他带队,再次一起前往曹县拜祭祖父、为祖父扫墓。

在王厂村,许多村民听说朱程后人来了,都纷纷放下手中的农活前来问候,“问我们这些年过得好不好,有人还给我们指点哪里是爷爷牺牲的地方,据说也是他们的父辈和祖父辈告诉他们的。”当朱思共携家人来到朱程墓前时,因为恰逢清明,周边许多老乡都在扫墓,看到朱程墓前有后人来祭拜,几百人把朱思共和家人们围住,大家纷纷前来和他们握手,对他们嘘寒问暖。当他们要返回时,层层人墙霎时闪出一条道路……回想起这次众星捧月般的经历,朱思共鼻子有点发酸,他说,这么多年过去了,看到爷爷牺牲地的百姓还是那么在意他的一切,对他的后人也是这样关切、尊重,我觉得爷爷死得值了!

而近年来,温州各界对朱程的纪念也是此起彼伏。

为纪念家乡英雄,温籍作家黄传会和他的女儿黄海贝合著《将才铁军——抗日名将朱程》,该书于2010年、朱程诞辰100周年时,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

黄传会1949年生于矾山镇,他和女儿在写书前,做了大量的资料收集、甄别工作。因为朱程牺牲得早,现存关于他的史料很少,而朱程的部下、战友如今也几乎都去世了,只能从他们留下的回忆文字中寻找关于朱程的痕迹。他们还去了朱程战斗过的地方——河南内黄县和山东曹县采访。在书的末页,黄传会和黄海贝写道:“我们为有朱程这位同乡而自豪。他用自己33年短暂的生命,为我们诠释了一种精神,矗立起一座丰碑”。

电影《朱程浴血冀鲁豫》,于2013年3月9日在央视六套播出。该片以朱程为原型,再现了华北抗日民军主要领导者的生平事迹。影片由温州市民投资拍摄,是一部“温州味”十足的影视剧作。

今年7月14日,朱程将军铜像安座仪式在他的出生地——矾山镇内山村举行。铜像重七吨,身高3.4米,安放在2米高的花岗岩基座上。这个铜像是温籍雕塑家、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副院长曾成钢受朱思共之托,专门设计而成。

去年10月的一个周六,朱思共赴北京找到曾成钢,对他讲了自己想在抗战胜利70周年这个节点上,为爷爷塑像。“曾成钢一听,马上说,这不是你个人的事,这是我们大家的事!”一周后,曾成钢从北京飞回温州,到矾山勘察地形,考虑设计方案。如果按市场价,内山村广场上这座朱程铜像从设计到制造需要500多万元,但是曾成钢没有收任何设计费用,同时他想办法和制造商讲价,最后,铜像以100多万元制成。

永远的丰碑

潘虹

抗战胜利70周年阅兵式今日举行,这是我们这个历经沧桑的古老民族以最庄严的方式向自己的胜利致敬!向无数舍生忘死、为我们赢得这场胜利的英雄致敬!

今天,在缓缓驶过天安门广场的抗战老同志方队的敞篷车上,有一位年过七旬的老人,她是温籍著名抗日英烈朱程的女儿朱庙生。72年前,1943年9月28日下午,在山东菏泽曹县王厂村,时任冀鲁豫军区五分区司令员的朱程,率部与日寇激战8小时,其间身负多处重伤,仍坚持指挥战斗,重创敌军。以致日军记者目睹此景,不由得惊叹:朱司令员立场之坚定,毅力之坚强,真是惊天地而泣鬼神!

英雄虽已远去,却永远活在亲人的心里,活在千千万万后人的心里。正如温籍作家黄传会为朱程所作的传记《将才铁军》中所写:“他用自己33年短暂的生命,为我们矗立起一座丰碑。”

这丰碑,也是对中华儿女不屈精神的颂歌。这种精神,激励着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国土上的人们奋起抗争,也鼓舞着温州这座江南小城的人们的斗志,在艰难的抗战岁月里一路磨砺一路壮歌——

抗战时期的新四军驻温机构,为全民抗战推波助澜,将大量军需物资、抗战兵员不断送往前线;

民族存亡关头,一批批温州青年慷慨赴国难,据不完全统计,浙南红军和温州热血青年编入新四军的约有500人,牺牲的已知有109人;

以温籍子弟兵为主体的暂编三十三师奋勇抗击日军入侵,数千人为国捐躯;

温籍爱国军人的足迹遍及大江南北,几乎参加了国内所有重大的抗日战役,在外地伤亡人数达11135人(据市党史研究室调研报告),涌现出了朱程、朱炎晖、林心平等光耀史册的著名抗战英烈。

而那些普通市民,也用自己的方式进行不屈的抗战——温州的瓯塑世家谢新宝父子数次重塑汉奸汪精卫夫妇跪像的故事,成为小城一段佳话。如今谢家后辈再塑跪像,为的就是记住这段家族抗战史。

这段历史,当然不止是一个家族的记忆,更是我们全民族的记忆。

在这个欢庆胜利的节日里,我们回望历史,展望未来,手握武器,拥抱和平!

穿越70年的家国情怀·我家的抗战故事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