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扬
在上个月开展的“东瓯聚珍”第三届温州民间藏品展上,藏品集封面的“唐代背驮丝绸彩陶骆驼俑”无疑是最耀眼的藏品之一。该藏品由温州博物馆之友协会常务理事、瓯窑专业委员会主任,温州市瓯窑学会常务副会长,瑞安博物馆之友联谊会副会长胡嗣雄提供,是他于13年前在杭州的一次拍卖会上买下的。
今年60岁的胡嗣雄是瑞安人,是一个有着二十多年收藏史的瓯窑老藏家,在网上人称“雄狮”。倒不是说他有如何如何的威武架势,原是“雄师”一声声的,让他谦虚不好意思起来,“老师不敢当的”,才改成的“雄狮”。
收藏是,
舍不得千年化尘土
瑞安,正如这儿人文气息的浓厚,收藏氛围也是同样的浓。在瑞安藏友圈,有一支瓯窑收藏大军,在瓯窑尚未被重视之时,便有人积极收藏、研究、保护瓯窑及其资料。瑞安民间收藏爱好者还率先自发创立收藏群体,建设“古玩世界”专业网络平台,用认真执着的收藏精神,传承瓯窑文化。
胡嗣雄生长在瑞安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可能是受家庭环境影响,很早就开始收藏。邮票也好,字画也好,但这些他只说随便收收,算不得真正的收藏。在瓯窑收藏的开端上,他也有着自己的固执较真点——1994年购入的北宋青瓷粉盒是第一件藏品,再往前的几年,各种工地、农家里收来的都算不得“藏品”二字。“我那时完全没有瓯窑的概念,只是看着工地上有挖出来的被人随手砸了,觉得可惜。他们认为不吉利,千年百年的东西就这么不被当回事,是件遗憾的事。再加上我本身的收藏好奇心,这边瞧那边看,倒是也淘了不少东西。”胡嗣雄解释,“这种收带着点盲目,没有研究,分不清好与坏,所以这只是收,算不上藏。”而这段并不确切的“收”经历,胡嗣雄回忆大概在90年代初开始的。
收的人多了,有人挖出来也不砸了,便带回家摆着卖。胡嗣雄的第一件藏品,北宋刻莲瓣纹青瓷粉盒,就是他在瑞安桐溪乡下的一户农家中看到的。村民本来就有干这行,出价就是1800块,被还到1500块。按照当时胡嗣雄拿的几十块月工资算,的确是花了一年多工资。不过他那时已经计划着办厂,没有多考虑就倾囊而出。收这件粉盒时,胡嗣雄有看过书和资料,但对瓯窑青瓷尚是一知半解,没有十分的把握,但看这完整度非常不错,虽然心中没底,还是直接买下。“也亏得早年收藏界对瓯窑青瓷根本没重视,所以也没什么人造假。”有了这件精品后,胡嗣雄决定致力于瓯窑高档器物的收藏。目标很大,基础最重要:胡嗣雄认真办厂积累资金,跑乡间锻炼眼睛,广交藏友探讨研究,这一切都成为他收藏之路上坚实的后盾。
展览是,
看一片翠峰入春色
出名要趁早,搞收藏也要趁早。搞收藏不可能不“吃药”,而胡嗣雄确是因为早早进入圈子,少吃了很多。在知识经验储备不足的时候,没人造假。等假货多了,他自己也已经成熟。胡嗣雄回忆起的打眼经历在十年前,正好也是他搞收藏十几年的时候。“一件瓯窑兽头罐,市场价5万元,对方只卖2万元,这心一激动就下手了。”胡嗣雄回家后心一静,就知道买不对了。“算是个教训,收藏一定要心平气和,不要激动和贪心。”
胡嗣雄所收藏的瓯窑精品成为收藏业内人士所共识,所藏器物,也频频参展瑞安博物馆、温州博物馆及浙江博物馆。于是也有人鼓动他办一个瓯窑的民间博物馆,“我觉得办民间博物馆还是急不得的,毕竟还有很多不成熟的方面。”如何提高瓯窑的认可度,展示瓯窑风采,在自己力所能及范围之内,胡嗣雄想到办一场自己的瓯窑藏品展。经过半年筹备,邀请多位专业人士对藏品进行挑选、正名,从胡嗣雄的百件藏品中甄选出60件(套)作为展品。“大家的眼光和我心理预计的差不多。‘翠峰春色’四个字是金柏东先生取的,用这个词来形容我收藏的瓯窑青瓷的釉色。”说着胡嗣雄拿出一件晋瓯窑青瓷双系盘口壶,釉是翠色欲滴。
2016年大年正月初一至正月十五,“翠峰春色——胡嗣雄瓯窑藏品展”在瑞安博物馆开展,这是温州有史以来第一个以个人命名的瓯窑专题藏品展。后来由于参观者众多,还继续展示了近半个月。“之前也没想到会有这么多社会各界的人士前来参观,说明瓯窑的影响力还是在逐步发展的。同时在展览的陈列上也很注重观赏度,让普通市民也能有美的收获。”在这次展览中又一次看到了被称为温州瓯窑青瓷堆塑作品中属顶级之作的三国百戏人物青瓷谷仓罐。罐上28个人物和10只动物动态十足,组成婚娶、宴乐、当官出行等画面。它是胡嗣雄在2009年花10万元购入,这种世俗化的精品,可遇不可求。
有人说胡嗣雄的藏品有系统、人文和活态,这也是他多年来摸索精品的成果。收到重复的东西胡嗣雄也会出手给本地收藏爱好者。而同样的,大家也喜欢把东西出给他,卖给他等于留在了温州。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