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3日,全市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和中小学育人工作会议在市人民大会堂召开。省委常委、市委书记陈一新参加了会议,并作了重要讲话,对中小学“培养什么样的人”、“怎么样立德树人”等问题做了深刻论述,在中小学校引起强烈反响。
中小学是学生形成思想、铸造灵魂的第一个熔炉,这就需要我们明确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使每一个学生实现全面发展、有个性的发展。今起,本报联合温州市教育局推出“温州育人新篇章”栏目,选取我市各地中小学校德育工作典型进行深入报道,以飨读者。
本报记者 潘舒畅 实习生 林琦
都说家长是孩子人生的第一任老师,家庭则是孩子成长的第一课堂。在温州市籀园小学,就有这样一支特殊的“编外教师”队伍,他们由来自各行各业的在校生家长组成,或为孩子开设各类讲座,或是辅导孩子特长选修,或是带领孩子参加公益活动,与学校携手培养孩子求学做人。
家长义工站
让家长乐当“编外教师”
与丈夫停职一年,带着孩子环球游学的感觉是怎么样的?在今年3月籀园小学举行的一场名为“行走的力量”家长沙龙活动上,该校三年级学生王若玫的妈妈、计算机博士虞淑瑶现身说法,与到场的30多位家长分享了这段异域之旅的体验和收获。
15天徒步海拔5500米的珠峰、行走冰川;4天环绕青海湖骑行360公里;苏格兰31公里的高地徒步;越野旅程中亲眼目睹喷发中的火山……这段足迹踏遍亚非欧三大洲16个国家的艰险历程,不仅让虞淑瑶夫妇重新审视了自然、感悟了人生,更是在女儿幼小的心灵中埋下了战胜困难的勇气和力量。
当日的讲座气氛热烈,许多家长都留言交流心得体会。学生书睿的妈妈说:“听了讲座后,我才知道自己教育孩子的方式是多么闭塞。但我想,与世界发生联系的方法不止一种,希望每位家长都能保持开放的心态,找到适合自己的方式。”
在籀园小学校长金子翔看来,每位学生家长都是教育的“富矿”,是独一无二的流动的课程资源。该校自去年3月成立“苹果树之友”家长义工站至今,已有550多位家长自愿报名参与,开展儿童意外伤害预防和急救知识培训、蛋糕烘焙课程、服装礼仪传授等,用自己的专长和业余时间来丰富孩子们的课堂。
“我们把义工站的重点放在发挥好家庭,尤其是家长在孩子教育中的作用,探索家校共育新模式,让家长成为学校教育的同盟军。”金子翔介绍,义工站一方面通过开办家长学堂、家长沙龙等,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另一方面通过组建义工队伍,发动更多热心家长参与果妈故事屋、亲子工作坊等,为学校的建设发展、孩子的快乐成长出谋划策。
今年6月在杭州举行的全省中小学育人工作座谈会上,籀园小学“家校共育”这一办学特色还受到了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夏宝龙的肯定。
家庭实验室
让孩子体验科学魅力
在金子翔眼里,学校虽是教育的主阵地,但不是唯一的;教师虽是教育的主力军,但不是万能的。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只有相辅相成,才能达到1+1>2的效果。
为了充分发挥“家校乃育人共同体”的作用,籀园小学启动了“一千零一夜家庭实验室计划”,鼓励全校1000名孩子建立1000个家庭实验室,而家长也成为了孩子的家庭指导师。
于是,一个个源自孩子们突发奇想的小发明、小修理;一批批凝聚了孩子智慧和创意的物理、化学实验;一个个由孩子与家长亲自动手实验的种养殖项目就这样应运而生,不仅弥补了课堂时间空间的不足,也培养了孩子的创造力和动手能力。
籀园小学的王潇羽即将成为一位五年级新生。去年暑假,他为了探究种子的力量究竟有多大,便在家庭实验室里用绿豆种子做了“发芽的绿豆能顶破几抽纸巾”的科学小实验。通过十多天的细心观察,他得出了“绿豆的种子不能冲破3抽纸巾,冲破2抽纸巾要花较长时间,很快能冲破1抽纸巾”的结论。
为了探究种子的力量和种子的大小是否有关,他又把原来的实验进行延伸,用蚕豆、豌豆、黄豆、红娘等种子,得出了“植物种子的力量和大小有一定关系,但种子大的不一定力量就大”的结论。
而这一实验过程,王潇羽的家长也全程参与其中。潇羽妈妈认为,这些家庭小实验与日常生活紧密结合,只要每天花一点点时间就可以做,无形中培养了孩子热爱生活、善于观察、创新创造方面的能力。
记者了解到,近年来,籀园小学学生共计完成7000多项家庭实验,提交研究报告(日记)5000余篇,其中400多名学生在全国、省、市级科学比赛中获奖。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